陸建勛(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

陸建勛(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陸建勛,高級工程師。北京人。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歷任海軍司令部通信部工程師,中國艦船研究院武漢船舶通信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航船研究院院長、高級工程師,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第四屆副理事長。是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組織和領導過多種有關海上和水中目標通信等項目研究,是海上通信分系統等工程的主要技術負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陸建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29年9月11日
  • 職業:高級工程師
  •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
  • 性別:男
生平,歷任職務,簡歷,科學研究,技術考察,開創新領域,突出貢獻,發展高新技術,退居二線,下一代培養,

生平

陸建勛,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9年9月11日生於北京。1935 年北京虎坊橋國小、後轉入育英國小學習。1941年考入北京市育英中學,成績優良,1947年從育英中學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學業突出而獲獎學金。從中學時代起,陸建勛就對無線電非常感興趣,自己動手製作單管機、超短波發射機、示波器等。1950年11月入伍參加抗美援朝,在海軍司令部通信處任機務組長,帶領全組修理了大量繳獲來的美式電台雷達等供應前線部隊,支援了一江山島的解放和援朝部隊的裝備,1953年和1955年榮立一等功1次、集體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1955 年8月在海軍701廠任技術股長。1958年10月調海司通信部組建技術處任工程師,主管科研計畫。1959年隨考察團到蘇聯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考察,考察了蘇海軍通信裝備和超長波電台,了解了國外無線電發展水平,回國後擬訂了中國海軍通信的裝備體系草案。1960年參與組建通信部下屬的通信、雷達研究室。1961年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1961年國防部第七研究院成立,該研究室劃歸七院,陸建勛調到第七研究院706所八室工作,先後任副主任、主任。此間他們將陸用超短波電台改為海用,受到艦艇部隊的歡迎;他們研製的數位化多路移相電傳終端不但被海軍採用,而且也被陸軍、空軍採用,多次換代更新,延續多年。
陸建勛院士陸建勛院士

歷任職務

1968年以這個研究室為基礎成立了艦船通信研究所,陸建勛先後任副所長、所長。他主持了某型飛彈海上試驗岸船、船船通信分系統的研製工作,研製成功多種新設備,為中國大型科學調查船提供了全新的裝備,圓滿完成了海上通信保障任務。他主持的某項專用通信系統,提出完全獨立自主的設計思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克服各種困難,組織全國大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78年他在全國科學大會上被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1981 年被授予國防工業系統先進科技工作者,同年被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3年調第七研究院任院長兼黨組書記,他積極推動科技體制改革,主持多個研究所進行民用大型數控石油測井系統的研製,為各大油田提供了國產新裝備,目前已成為年產值超過億元的高新技術產業。20世紀90年代他擔任中國某國防大型電子系統工程的總設計師,大膽採用當時的新體系結構,在競爭中取得優勝並圓滿完成了科研任務。陸建勛由於業績突出,1992年國家人事部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2004年任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任委員,主席團成員;1985~2002 年擔任中國造船學會副理事長。他還是中國電子學會理事、會士,通信學分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中國通信學會會士。現任第七研究院研究員,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國防科工委專家諮詢委委員,空軍院士顧問,廣電總局高級顧問等;他還是清華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多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發表論文80餘篇,出版譯著1部。
陸建勛長期從事艦船通信研究工作,是中國最早從事該項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餘年來,他嘔心瀝血,拼搏在通信科研領域的第一線,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不斷開拓新技術領域,取得一個個創新的成果。

簡歷

1929年9月11日 出生於北京市。1947年9月-1951年 在清華大學電機系(電訊組)學習。
陸建勛院士陸建勛院士
1950年11月 入伍參加海軍。
1951年3月-1955年8月 任海軍司令部通信處機務組長。
1955年8月-1958年3月 任海軍701廠技術股長。
1958年3月-1961年10月 任海司通信部工程師。
1961年10月-1968年5月 任國防科委七院706所第八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68年5月-1978年1月 任七院722所籌建組成員。
1978年1月-1983年12月 任七院722所副所長、所長。
1983年12月-1993年12月 任七院院長、黨組書記。
1994年 任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
1995年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 任國防科工委專家諮詢委委員。

科學研究

技術考察

為了研製大功率超快速通信系統,他受組織上的委派,前往蘇聯進行技術考察,在深入研究蘇方技術資料的基礎上,經過充分論證後認為,這種體制抗多徑能力差,誤碼率高,他主張不走仿製的道路,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自己研製超快速通信系統的建議和全新體制的構思、方案和技術指標。在此後獲國家批准的專案工程中,他擔任通信工程總體組組長,負責通信系統總體抓總,組織聯合攻關。歷經10年艱苦奮鬥,克服了“文化大革命”期間工廠停工、材料缺乏等困難,多方聯繫,親自動手,整個系統終於在70年代研製成功並配套上船。與蘇制系統比較,在遠距離通信試驗中,通信效果顯著提高,當時被譽為“七朵金花”之一。超長波具有穿透海水的特殊能力,是水下通信的重要手段,但是岸上必須建立大功率超長波電台,投資巨大,工程複雜。早年,蘇聯曾提出要和中國聯合建設兆瓦級大功率超長波電台的要求,這事關中國主權,周恩來總理為了解建設超長波電台的必要性和相關技術問題,指示海軍派專家匯報,陸建勛奉命向周總理匯報,並一一回答了周總理的提問直到滿意,不久周總理做出超長波電台由中國自己建設的重大決策。陸建勛的匯報無疑為周總理的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美國維吉尼亞級潛艇美國維吉尼亞級潛艇

開創新領域

在中國大功率超長波電台的建設中,陸建勛潛心研究,在組織和主持某發射天線的設計研製中,實現了較高效率。由於建設超長波電台耗資巨大,無限增大發射功率在經濟上和技術上都不合算,為了提高效費比,他利用最新技術,研製了一套新型的超長波通信系統,使接收機誤碼率大幅降低,相當岸台功率增大若干倍,此項技術成為以後大規模套用的堅實基礎。在超長波領域,他組織完成了中國某型固態超長波發信機和全半導體收信機等的研製,填補了國家空白。他還開展了極長波通信系統和關鍵技術研究,開創和推動了中國長波領域科研的全面進展,同時積極開拓極低頻超低頻在國民經濟領域中的套用,並取得重大進展。

突出貢獻

發展高新技術

為了保證國家重點工程在海上的長距離雙向通信順暢,陸建勛承擔了“岸船、船船通信分系統”的工程總體論證和技術抓總任務,經過10餘年的奮鬥,組織722所研製了一系列技術複雜、難度大的船用新設備,並正式裝備遠洋船隊,保證了遠洋船隊與岸上指揮中心間的長距離通信全時暢通,勝利完成中國某重點試驗的海上通信保障任務。
在國內某大型電子系統工程中,要求有多節點、多種手段聯網,難度大、規模大、技術要求高。陸建勛組織七院電子技術研究所進行研究、論證、先期開發,主張採用新的體系結構方案,從而在國內同行競爭中獲得成功。他被任命為工程總設計師,經過近10年的辛勤工作,該工程已成功裝備部隊。
陸建勛在任七院院長期間充分發揮研究院的綜合技術優勢,發展高新技術,在院所建立了21項國家級“火炬計畫”。他針對當時中國的石油測井技術設備的實際情況和七院的技術開發能力及綜合優勢,作出可以研製與國際競爭的同類測井設備的正確決策,與中原油田合作,開發研製數控測井系統設備。該工程列入國家“火炬計畫”,他擔任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兼總工程師,發動全院6個研究所和院部通力合作。經過努力,所完成的設備儀器可與世界先進的測井系統儀器兼容,性能相當,經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鑑定委員會鑑定,認為該系統設備工藝成熟、質量好、結構合理、可維性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他也因此獲部級特等獎。現在該設備已實現產業化並批量生產多年,年產值超過億元,並不斷開發出新產品供應各大油田,該工程也開闢了多個研究所聯合開發高新技術的道路,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退居二線

陸建勛從研究院院長職位上退居二線以後,仍常年奔波活躍在新技術研究領域。1995年他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通過多年對外技術交流和引進還促成了一項重大工程項目。1998年,他擔任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副主任,負責諮詢工作,他積極組織多次“院士行”活動,組織院士們到工廠、院所參觀考察,進行技術交流,作學術報告,提出發展改進意見。2000~2004年他連續兩屆被選為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主任,並擔任中國工程院主席團成員,他積極負責地為院士們服務得到好評。他在中國工程院還承擔了多項諮詢研究任務,其中2000年由他和中國科學院馬宗晉院士等聯合完成的“利用極低頻/超低頻無線電波進行地震預報及地下資源探測系統的方案研究”項目被認為是極有套用價值的創新工程,2004年由中國工程院正式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推薦並報曾培炎副總理和溫家寶總理,現已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列入“十一五國家創新能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十二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並沒有忘記前沿科學的研究,他從事抗干擾通信領域的研究,提出了一種全新概念的抗干擾通信體制,經研究試驗成功,正式樣機通過鑑定和試驗得到好評。通過該項目的研究,他在2005年還獲得1項國家發明專利。現在他還在繼續探索研究該項目第二代的重大改進提高。

下一代培養

在工作中,他十分注意和關心對年輕一代的培養,他勇於創新、學風嚴謹、求真務實、謙虛謹慎、良好的敬業精神和道德風範,為青年樹立了榜樣,帶出了一支科研生力軍。他還培養了6名博士和多名碩士。50餘年的奮鬥,陸建勛為祖國的科研事業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為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