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身體劇場

陶身體劇場

陶身體劇場(TAO Dance Theater)由陶冶、段妮、王好創立於2008年,是一個全職的現代舞團。成立以來,陶身體劇場席捲世界四十多個國家、百餘個不同藝術節,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並成為國際舞台上最受矚目的現代舞團之一。陶身體劇場是中國首個應邀在美國林肯中心藝術節、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和法國巴黎城市劇院演出的現代舞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身體劇場
  • 外文名:Tao Dance Theater
  • 成立時間:2008年3月
  • 地點:北京
  • 藝術總監:陶冶
  • 排練總監:段妮
  • 舞團經理:王好
  • 舞團性質:全職現代舞團
  • 主要作品:《2》《重3》《4》《5》
  • 代表作品:《6》《7》《8》《9》
舞團介紹,創作理念,技術體系,工作坊,主要作品,主創介紹,演出歷程,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媒體評論,

舞團介紹

曾四次榮登紐約時報,其首席藝術評論家Alastair Macaulay以“戲劇性的張力……舞者對身體運動的控制和強大的驅動力……激情與能量是如此的非凡和吸引人”的高度評價來形容舞團作品。
陶身體劇場是中國首個應邀在美國林肯中心藝術節、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和法國巴黎城市劇院演出的現代舞團,也是應邀於美國舞蹈節(ADF)演出,並成為該舞蹈節駐節藝術家中第一個進行為期六周文化訪問的中國舞團。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連續四年委約舞團創作,四次力邀舞團在倫敦公演呈現作品。
舞團的巡迴演出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曾在美國、英國、德國、奧地利、法國、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哥倫比亞、以色列、西班牙、韓國、瑞典、波蘭、比利時、芬蘭、瑞士、印尼等不同國家巡迴表演。更受邀悉尼春季藝術節、阿姆斯特丹七月舞蹈節、紐約秋季舞蹈節、加拿大國家藝術中心、特拉維夫蘇珊達拉藝術中心、新加坡藝術節、馬德里國際舞蹈節、維也納藝術節、台北新舞風、香港新視野藝術節、中國國家大劇院舞蹈節、印度Attakkalari雙年展、墨爾本藝術中心、赫爾辛基藝術節、布達佩斯Trafó當代藝術中心、巴塞隆納Mercat de les Flors舞蹈中心、台中歌劇院、阿布達比藝術中心、里昂舞蹈之家、淡水雲門劇場等主流藝術節與知名劇院演出。舞團巡演最豐富的紀錄一年達到21個藝術節、12個國家、25個城市、42場演出。
陶身體劇場
陶身體劇場還受到國際時尚界的青睞,曾多次與不同時尚品牌、雜誌和獨立攝影師跨界合作。世界時尚權威雜誌“VOGUE”曾三次專訪舞團併力邀不同知名攝影師為其打造時尚大片。2015年巴黎時裝周,陶身體受邀與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的Y3品牌進行現場合作。
2014年紐約Time Out雜誌在紐約城市每年幾十萬演出中,評選陶身體劇場為十個(2014最佳舞蹈表演)之一,成為2014亞洲地區唯一入圍的舞團。2015年韓國光州亞洲藝術劇院、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上海國際藝術節、台中國家歌劇院聯合委約舞團新作《8》。2017年,澳大利亞亞太表演藝術三年展-墨爾本藝術中心、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法國巴黎城市劇院-巴黎維萊特劇院、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台中歌劇院將聯合委約陶身體劇場的新作品《9》。

創作理念

陶身體劇場的藝術創作理念是希望通過舞蹈開啟一條通道。而藝術的本質,即是通過對抗生命消逝所帶給人的恐懼,使人自省、自辨、自教、自明、從而獲得行動實踐的原始動力,和承受自我消耗的勇氣。在這個過程的重複中,人經歷演變的循環、獲得經驗的積累,同時也消解了起點與終點,達到了開放與包容,懸置了作為生命信仰的終端真理,並不斷回歸到直面生命消耗時的恐懼本身。在陶身體的實踐中,“身體”就是對“當代”這個概念最具意義的解讀。身體作為承載著生命本源的母體,在動的過程中,身體自然產生出與繁衍與消耗、有限與無限等相關的諸多問題,也即刻在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
為此,陶身體劇場在所有創作中選擇專注於身體自然次序的重複儀式。通過重複,動作的變化被刪減了,儘可能在形式上達到極簡的純化狀態。因為在疊加動作中所產生的慣性和重力,影響和消耗著舞者的體力;而要保持動作的一致性,也持續考驗著舞者的意志力;重複循環的節奏,挑戰著觀看者的專注力。在這個過程中,動作所承受與所傳達的重量在不斷地增加。
這種狀態,既是擰乾身體裡每一滴水份,呈現出的消耗本身;同時也是拋開外界干擾,建立專注的自我。由此,舞者與觀眾感到的沉重和疲憊,反映出肉身所承受著有限性的真相;而舞者不變輕靈的、一以貫之的動作,又是超越於人類肉身的無始無終的無限性的循環。在這永遠進行、滾動推演的無時間性的運動里,陶身體通過重複帶給人負重感,讓人不能無意識地度過“此刻”:因為每一個“此刻”都需要專注與自覺應對才能完成。這便開啟了對“過程”的理性認知,也開啟了通向身體的探索。這種探索指向了無需自白的生命之核的原初動力,和生命生長的終極意義,同時也包含了人對於自我局限性的承受和對於身體無限性的企及。
藝術並非是一味地追求創新。因為伴隨著每個稍縱即逝的瞬間,所謂“新”是層出不窮的,而所謂“舊”是從來都不存在的。唯有過程本身,是值得揭示且真實不虛的存在集合。陶身體劇場的“數位系列”作品,正是通過運動邏輯的累積,通過數字這種人類透知自然的理性結構的疊加,呈現自然次序的重複儀式。透過身體的萬花筒探尋,在種種狹隘的限制中,通過艱辛的勞作和虔敬的專注,打開對於身體的更多理性認知和無限可能。

技術體系

在陶身體劇場的作品中,往往表現著波濤起伏、理性簡約、生命循環……這一切都來自陶身體劇場獨創的圓運動體系。在陶冶和段妮剛開始獨立做舞團的時候,就是意識到身處的現狀在身體語彙和技術表達上與世界之間存在巨大的鴻溝,他們覺得這個斷層更大程度是創作觀念上的問題。從做舞團的那一刻起,他們就知道要與這個世界產生對話,帶著一種認知,陶身體開始從純身體運動本身出發,進行探索。
陶冶認為,編舞和舞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編舞是思想上的舞者,他必須讓“動”產生一個究竟:因此自第一部作品《重3》的“走”,他便開始研究腳、腿和胯運動時重心的轉換,及身體的點線面傳導至各個關節處的作用力。他把身體運動看作物理現象,把過程的每條線索無限連線起來,成為一個圓,一個永恆的概念,重複循環,永無間斷。
在圓的運動中,所有的動都將與地面的引力形成對抗與和解:腳趾、腳後跟的每一次推地會延展至膝蓋、胯部的尾椎及恥骨,然後通向脊椎、肩、手、頭的末梢。而全身趴躺的地面運動,在腳、膝、胯、手、肘等的地面支撐下,各處結構成線,包裹成圓,軟化磕碰,身體隨著理性的慣性翻轉騰挪,滾動躍進。
他把這樣的舞當作是在做拋力與失衡運動,在力學之間進行反彈和傳導,發力點以拋的力量多和少決定結果的遠和近,過程中再藉由慣性轉化至下一個發力點,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在圓運動的過程中,舞者在理性掌握身體各處點線面的形成及動律的邏輯後,才會生髮出一種想像意識 —“生筆畫圓”。陶冶這樣形容:想像身體的每一個點都生長出一隻筆,用無數的筆尖畫出流動的圓,所謂的圓是指以骨節或肉身某處畫刻出一條不規則的弧線,通過釋放、延續這根線條,將產生無休止的意識流動。在呼吸吐納、張弛之間思索如何讓想像與行動不斷融合,從而感知到無邊無際的內外空間。
在生筆畫圓的每一刻,舞者的感官需要越來越敏銳,起落點才能越來越精準。陶冶著重強調了畫圓中的“失重”過程:“跳舞的人經常被要求站穩,在穩定中,身體才能達到可判斷的形態。而圓的重力訓練是在推演,如何在不斷失衡的情況下保持中心的守衡。將身體交付於空間之外,如皮筋般有彈性地來回拉伸,使身體重心在空間中更立體的傳導轉換,從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身運動。”
圓運動在不斷靠近身體本質的過程中,也試圖在離開身體,通向精神之地。對於編舞陶冶來說,“圓”是一種求真的態度,在身體力行中,觀察原因,發現原本,回歸源頭,成為宇宙中的一個點:圓有一股包裹的力量,令人在存在的鏡像中循環探究,相互映射。

工作坊

陶身體劇場致力探索一種顛覆性的身體運動技術並在國際舞蹈界享有盛譽。舞者在訓練中不斷開發與挑戰肢體的潛能與極限,突破身體局限與思維的預期。自2009年,陶身體劇場頻繁出現在世界各大藝術節、院校及藝術機構開展身體工作坊、講座課堂等,總計約90場。舞團曾受邀在美國舞蹈節、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阿姆斯特丹舞蹈中心、新加坡藝術節、韓國釜山東義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北京尤倫斯藝術中心、今日美術館、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中央戲劇學院等國內外開展工作坊。2010年陶身體劇場在北京當代MOMA藝術中心、蓬蒿劇場、北京舞蹈學院開展了40期公益性工作坊,累計參與人數達到1000人。
2012年10月陶身體劇場在上海,西安,廣州,北京推廣現代舞工作坊,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陶身體教學工作坊希望讓更多的人懂得並嘗試去釋放身體,挖掘身體更多的可能性。整個課程的運動方式是以身體關節的放鬆,重心轉移,及重量感為核心進行開發。放鬆是指關節之間力量的狀態,以關節鬆弛的理念貫穿之整個身體的運動。重心轉移是指在空間中將身體重 心倒置為身體之外,嘗試失重與慣性的運動狀態及非貫性狀態。重量感是指地心引力帶給我們的力量,感受身體和地面的重量關係。整個運動強調相對科學性,在挖掘身體更多可能性的前提中尋找動作與動作之間更有趣的連線及挑戰身體本身的能力,訓練大腦意識明確支配身體細節,感受身體本質的運動性,將整個運動意識延伸到空間以外。其中大量運用呼與吸提沉的力量配合肢體運動去感受周圍空間氣的流動,從而在舞動的風影間歇中尋找呼吸的釋放,體會身心氣息的解放。在空間中將身體重心倒置為身體之外,嘗試失重與慣性的運動狀態及非貫性狀態。嘗試地心引力帶給我們的力量,感受身體和地面的重量關係。
陶身體劇場訓練體系來自陶冶、段妮的舞蹈經驗與個人風格。課程研究身體不同的發力方式,如引力重量的反彈慣性、中段轉移的失衡控制、關節肌肉的連帶過程等,及意識對空間存在的間隙調配、時間節奏跳躍的轉換、內外凝練的反觀差別性來開發身體更多元的運動潛力。
面對身體萬花筒探索路徑,陶身體以重複累積的行動力開啟生命'核'價值觀存在的意義。這堂課是永無止境的實踐方向,在不同'蓄'階段里持續發酵。
動是生命中永恆不變的定律,展現了即刻行動於當下如何理性專注自我、集結經驗去感受去呈現, 這份行動更是關於人所有經驗與智慧凝聚的過程性。

主要作品

《重3》
編舞:陶冶
作曲:Steve Reich
燈光:陶冶、馬悅
服裝:陶冶
創作時間:第一舞段(2008年)
第二舞段(2009年)
第三舞段(2008年)
首演:2009年9月5日中國北京東方先鋒劇場
短評:
令心臟停止跳動的充滿奇蹟和發現的一刻。
——《澳大利亞人》澳大利亞
《2》
編舞:陶冶、段妮
作曲:小河
燈光:陶冶、馬悅
服裝:陶冶、李忞
創作時間:2011年
首演: 2011年5月13日M.A.D.E藝術節瑞典NorrlandsOperan藝術中心
委約:新加坡藝術節Dansfestival
瑞典Norrland Opera
荷蘭阿姆斯特丹舞蹈製作中心Dansmakers Theatre Bellevue
短評:
陶身體的舞蹈擁有宗教般的淨化力量,它渾然天成、包羅萬象。
——《新京報》
《4》
編舞:陶冶
作曲:小河
燈光:陶冶、馬悅
服裝:陶冶、李忞
創作時間:2012年
首演:2012年7月17日波蘭格但斯克藝術節Gdansk Festival,Suwnicowa Hall劇場
委約:波蘭格但斯克藝術節Gdansk Festival
短評:
戲劇性的張力……舞者對身體運動的控制和強大的驅動力……激情與能量是如此非凡和吸引人。
——《紐約時報》美國
《5》
編舞:陶冶
作曲:小河
燈光:陶冶、馬悅
服裝:陶冶、李忞
創作時間:2013年
首演:2013年7月3日阿姆斯特丹Julidans Festival“七月舞蹈節”,Stadsschouwburg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城市劇院
短評:
抽象的動作喚起了一個幻象性的宇宙。
——《衛報》英國
《6》
編舞:陶冶
作曲:小河
燈光:Ellen Ruge、馬悅
服裝:陶冶、李忞
創作時間:2014年
首演:2014年2月1日瑞典默奧市Umea, Norrlands Opera諾蘭劇院
委約:瑞典諾蘭Norrlands Operan藝術節,並得到于默奧2014、瑞典藝術委員會、 瑞典西博滕地區藝術資助委員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的支持
短評:
陶冶的作品即包涵了高越概念又簡約得不可思議,他的確是國際舞壇一顆傑出的新星。
——《倫敦晚報》英國
迷人的、炙熱的、充滿生命力、原始的、流動的、奇異的、……有魔力的、超現實的、怪誕的、非凡的、驚人的、令人困惑的、具啟示性的……一次不容錯過的極致體驗。
——文藝評論網(澳大利亞)
《7》
編舞:陶冶
人聲設計:陶冶
燈光:陶冶、馬悅
服裝:陶冶、李忞
創作時間:2014年
首演:2014年9月19日澳洲阿德萊德OzAsia澳亞藝術節Adelaide Festival Center, Dunstan Playhouse劇場
委約: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藝術節 OzAsia Festival
英國倫敦Sadler's Wells
短評:
一場無可挑剔的巨大成功。
——澳大利亞《廣告人報》
《8》
編舞:陶冶
作曲:小河
燈光:陶冶、馬悅
服裝:李忞、陶冶、段妮
創作時間:2015年
首演:2015年10月23日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戲劇院
委約創作: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China
英國倫敦賽德勒斯威爾斯劇院Sadler’s Wells London, UK
韓國光州亞洲藝術中心Aian Art Theater Gwangju, Korea
台中國家劇院National Taichung Theater, Taiwan
短評:
面對陶身體劇場的作品時,我們需要的常常不僅僅是觀看,而是凝視,如同凝視深邃夜空,那裡有無數星星在閃爍,看得越久,我們就越能體驗到一種意識:在目光遙不可及的另一端,存在一個宇宙,無聲無息,無邊無際,無始無終,無窮無盡。
——《陶身體劇場,八年》 三聯生活周刊
《9》
編舞:陶冶
作曲:小河
燈光:陶冶、馬悅
服裝:陶冶、段妮
創作時間:2017年
首演:2017年11月3日國家大劇院
委約創作 :澳大利亞 亞太表演藝術三年展 / 墨爾本藝術中心
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
法國巴黎城市劇院 / 巴黎維萊特劇院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
台中歌劇院

主創介紹

陶冶 (藝術總監 | 編舞)
陶冶陶冶
出生於重慶,畢業於重慶舞蹈學校。曾在上海武警政治部文工團、上海金星舞蹈團和北京現代舞團擔任舞者。2008年3月創立陶身體劇場,主要作品包括:《重3》《2》《4》《5》《6》《7》《8》《9》。2011年應邀參演由崔健執導的電影《藍色骨頭》。2012年獲亞洲時尚雜誌《Men's Uno風度》頒發的“2012年亞洲十大風度人物”獎。同年,陶冶被英國Sadler’s Wells機構評選為New Wave Associates世界六位編舞家其中之一。2013年獲新京報-中國時尚權力榜頒發的"年度時尚舞蹈家"時尚創造大獎, 2015年再次被新京報評為"年度新銳藝術家"。《紐約時報》曾評價他“有一種將觀者拉入其極簡無奢的內在冥想之境的能力,如果你心馳神往,便會發現身體就是一處神聖的所在。”
段妮(創團舞者 | 排練總監)
段妮段妮
出生於西安,畢業於陝西省藝術學校。2004年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現代舞編導(廣東班)由中國著名舞蹈教育家及曾廣東實驗現代舞團團長(創始人)楊美琦女士創辦。在校間曾獲美國舞蹈節獎學金。曾在上海金星舞團、英國倫敦阿庫漢姆舞團和美國紐約沈偉舞蹈藝術擔任舞者。2008年8月加入陶身體劇場。曾三度隨不同舞團受邀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進行表演,並三次榮登《紐約時報》,獲得“非凡強大的、令人敬畏的、控制力極強”的高度評價。
王好(創團舞者 | 舞團經理)
出生於湖北,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在校期間憑個人獨舞作品《騰格爾草原》獲得北京第八屆舞蹈比賽表演一等獎、全國第七屆桃李杯舞蹈比賽表演三等獎。曾在北京現代舞團擔任舞者。2008年作為創團舞者加入陶身體劇場。2013年任藝術總監助理,協助行政管理工作以及國內項目。2014年任項目總監,負責內部行政管理以及國內外演出項目。2015年擔任舞團經理。
陶身體劇場

演出歷程

2008年

4月 創作作品《作.妝》於驛游雲畫廊公演;
5月 委約創作作品《重》於北京草場地首演,此作品獲得草場地藝術基金繼續創作支持;
7月 創作作品《重之二》於廣東現代舞周首演;
8月 受邀中美藝術節“新北京新紐約”於北京九個劇場公演;
9月至10月 受邀於北京“草場地”、上海“越界”、昆明“交叉”藝術節進行巡演;
10月 於北京798藝術區18庫與音樂、影像藝術家合作表演《身體+空間+裝置》;
11月 於天橋劇場與北京現代舞團合作演出荷蘭編導阿努可作品《福佑》;
12月 於蓬蒿劇場首演作品《素》,同月創作《環境即興》並於北京COFE SOLO進行演出。

2009年

3月 於北京蓬蒿劇場進行現代舞技術課展演;
4月 受邀參加北京現代舞周演出作品《素》,同月受邀國際藝術節“相約北京”於九個劇場開展工作坊;
9月 於北京東方先鋒劇場首演作品《重之三部曲》;
11月 與戲劇藝術家林兆華合作作品《故事新編》參加歐羅巴藝術節演出於比利時布魯塞爾國家劇院。

2010年

1月至2月 於荷蘭阿姆斯特丹、比利時安特衛普公演作品《重之三部曲》;
3月 陶身體劇場以免費形式開展2010年長期公開課;
6月 陶冶與法國鋼琴音樂家合作作品《VOY》首演於北京一號地璃墟藝術中心;
7月 陶身體劇場2010年思維-戲劇-身體公開課展演《現在、舞》首演於蓬蒿劇場;
9月 再一次《現在、舞》演出於蓬蒿劇場;
10月 再次與法國鋼琴音樂家合作演出作品《VOY》於北京一號地璃墟藝術中心;
11月 作品《左右》應邀參加瑞士藝術節;
12月 應邀參加上海“秋收藝術節”首演作品《瞬間》、同月陶身體劇場2010年公開課於19日截止。

2011年

1月 陶冶赴法國馬賽參加藝術節演出作品《VOY》;
5月 參加瑞典NorrlandsOperan藝術中心M.A.D.E.藝術節,展示《2》的創作過程並進行舞團瑞典首演;
6月 受邀參加新加坡藝術節進行作品《2》世界首演,同月參加美國舞蹈節,進行作品《2》的美國首演,並成為六個星期特邀駐地舞團;
11月 受邀於美國紐約參加Fall For Dance舞蹈節,演出作品《Wight X 3》,同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首都劇院進行作品《2》的歐洲首演;
11月 於英國伯明罕DanceXchange(11月11日)與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演出作品《重之三部曲》《2》。

2012年

6月 受邀赴韓國參加釜山國際舞蹈節,演出作品《4》《Wight X 3》;
7月 受邀赴波蘭格但斯克參加GSANSKI FESTIWAL TANCA舞蹈節,演出作品《4》《2》;同月受邀,同月受邀參加美國紐約Lincoln Center Festival藝術節,演出作品《4》《2》;
8月 受邀於悉尼歌劇院參加澳大利亞Spring Dance舞蹈節演出《Wight X 3》《2》;
9月 受邀參加瑞典NorrlandsOperan藝術中心M.A.D.E藝術節,赴瑞典Saxnas Garden與薩米族音樂家西蒙進行為期一個星期的文化交流訪問;同月受邀參加奧地利維也納FEST/SPIEL/HAUS/藝術節,演出作品《Weight X3》;
11月 受邀攜作品《Weight x 3》《2》赴加拿大渥太華國家藝術中心National Arts Centre
及蒙特婁Place des Arts 蒙特婁藝術空間劇場進行演出;
12月 受邀到德國的德勒斯登Dresden參加CHINA FROM INSIDE FESTIVAL藝術節,演出作品《Wight X 3》《2》。

2013年

3月 受邀參加加拿大多倫多的海濱中心世界舞台藝術節,表演作品《Weight X3》《2》;
5月 受邀於以色列特拉維夫Suzanne Dellal舞蹈中心,表演作品《Weight X3》《2》;
7月 受邀參加荷蘭阿姆斯特丹首都劇場7月藝術節,演出作品《4》《5》;
8月 受邀參加中國國家大劇院第二屆國際芭蕾舞比賽開幕式,表演作品《4》,並於此月參加國家大劇院2013夏季演出季,中國舞蹈12天,演出作品《4》《2》;同月受邀參加瑞典M.A.D.E藝術節,演出新作品《6》;
10月 受邀參加中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噸半實驗專場,演出作品《4》《2》;同月受邀參加墨西哥塞萬提斯藝術節,演出作品《4》《5》;
11月 於巴西及哥倫比亞進行南美洲巡演,演出作品《4》《5》;同月受邀參加西班牙馬德里藝術節,演出作品《4》《5》;

2014年

1月 受邀於瑞典參加歐盟“歐洲文化首都”開幕式及巡演,演出作品《6》;
2月 於美國紐約大學演出作品《4》《5》;同月于波士頓Shubert Theater演出作品《4》、《5》;
3月 受邀參加台北新舞台“新舞風”藝術節,演出作品《2》《4》《5》《6》;
5月 受邀參加巴西國際舞蹈節,演出作品《4》《5》;
5月 受邀於奧地利參加維也納國際藝術節,演出作品《4》《2》;
6月 於英國倫敦Sadler's Wells劇場演出作品《4》《5》;
7月 於中國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作品《4》;
9月 受邀於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參加澳亞藝術節,演出作品《6》《7》;同月於法國巴黎城市劇院演出作品《4》《5》;
10月 受邀參加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舞蹈節,演出作品《4》《5》;同月於英國倫敦Sadler's Wells劇場演出作品《6》《7》;同月受邀參加香港新視覺藝術節,演出作品《4》《5》;
11月 受邀於印尼雅加達參加印尼舞蹈節,演出作品《2》。

2015年

2月 受邀於印度班加羅爾參加印度舞蹈雙年展,演出作品《4》《5》;
5月 受邀於立陶宛維爾紐斯參加新波羅的海藝術節,演出作品《4》《5》;
6月 受邀於法國巴黎參加巴黎時裝周Y-3“2016春夏時裝發布會”,演出作品《6》片段;
7月 受邀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參加荷蘭7月舞蹈節,演出作品《6》《7》;
8月 受邀參加澳大利亞墨爾本藝術中心、愛沙尼亞塔林Saal雙年展、瑞士日內瓦“內置”日內瓦藝術節演出作品《4》、《5》;同月受邀參加蘇格蘭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演出作品《Weight X3》《2》;同月受邀於芬蘭參加赫爾辛基藝術節,演出作品《4》《5》《6》《7》;同月受邀於德國柏林參加八月舞蹈節,演出作品《6》《7》;
9月 於中國北京今日美術館進行陶身體展;
10月 於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發演出作品《6》《7》;同月受邀於美國弗羅里達周參加國際藝術節,演出作品《Weight X3》;同月受邀於中國上海參加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新作品《8》;同月受邀於中國北京參加國家大劇院國際舞蹈節,演出作品《2》《Weight X3》《4》《5》《6》《7》;
11月 於法國巴黎城市劇院、瑞士韋爾涅Salle des Fetes du Lignon劇院、法國香檳沙隆演出作品《6》《7》。

2016年

4月 於希臘雅典奧納西斯文化中心、盧森堡城市劇院、瑞典斯德哥爾摩舞蹈中心演出作品《6》《7》;於葡萄牙科因布拉、布拉加演出作品《6》《7》;
5月 受邀於中國澳門參加澳門藝術節,演出作品《6》《7》;
8月 於中國上海文化中心演出作品《4》《5》;
9月 受邀於中國北京參加長城森林藝術節,演出作品《4》;同月於北京舞蹈學院、德國科隆城市劇院演出作品《4》《5》;同月受邀於塞爾維亞參加貝爾格勒國際戲劇節,演出作品《6》《7》;同月於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演出作品《6》《8》;
10月 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舞蹈中心演出作品《4》《5》;同月於匈牙利布達佩斯Trafó當代藝術中心演出作品《6》《7》;
11月 於台灣台中歌劇院演出作品《4》《8》;同月於阿聯阿布達比演出作品《4》;同月於韓國光州亞洲文化藝術中心劇院演出作品《6》《8》。

2017年

2月 於澳大利亞墨爾本藝術中心演出作品《6》《8》;
3月 於法國拉羅謝爾、安納西、里昂、克雷泰伊演出作品《6》《7》;
4月 於法國布雷斯特演出作品《6》《7》;
5月 於中國上海文化廣場演出作品《6》《7》《8》;
6月 於台灣台北雲門劇場演出作品《6》《7》;
8月 於西班牙穆爾西亞、瓦倫西亞演出作品《6》《7》;同月受邀於馬來西亞檳城參加喬治市藝術節,演出作品《6》《8》;
10月 於黎巴嫩貝魯特演出作品《4》《5》;
11月 受邀於中國北京參加國家大劇院舞蹈節,演出作品《8》及新作品《9》。

媒體評論

陶冶,中國現代舞蹈的引路者……他或許已冒升為中國最偉大的編舞家。
——《TimeOut北京》
一支被認為是“導正中國現代舞發展方向”的新銳舞團——“陶身體劇場”
他們正在建立自己的身體觀和美學觀,甚至以一個哲人般的睿智將“人”的存在提升到形上學的高度。
他們探討身體的運動觀就像在探討宇宙規則一樣,方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藝術評論》
作品在動靜之間充滿戲劇性的張力。動時行雲流水、揮灑自如,靜時凝聚出雕塑般的美感。動起來宛如兩滴在白紙上翻飛騰躍的墨汁,靜下來則似兩株孤獨生長的植物。
在一瞬間,這支生命之舞、意念之舞,仿佛早已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它渾然天成、包羅萬象,而世間萬物盡在其中。需要何等的專注力和意志力才能編出、跳出這樣的舞?看看我們身處的這個碎片化的時代又與它多么不相稱。
陶身體的舞蹈擁有宗教般的淨化力量,年輕的陶冶在藝術上的獨特、自信與成熟,無疑已令他躋身中國優秀編舞之列。別忘了,他還不到30歲。
——《新京報》
他們一舞動起來,氣場就變了。他們的身體讓人吃驚和讚嘆,舞者不可思議的姿態令觀者的想像無限蔓延,對身體的可能性有了全新認識。
——《Vogue服飾與美容》
觀看“陶身體”的演出並不需要觀者記住太多的細節,也不需要對其有明確的定義,觀者只需深刻地感受它所傳遞出的與眾不同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它讓人們以另一種“極端”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本質和意義,讓人們去反思自己的生存狀態,更讓人們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去尋找自我精神的棲息地。
陶冶及他的舞團在浮躁、喧譁的社會中保持自我,以不為表達而表達的創作方式傳遞出了生命的本真與能量;他們在專注力缺失的現狀中堅守自我,用簡單來挑戰極限,在簡單的重複中潛下心來磨練毅力以體驗生命的極致。
——《舞蹈》
戲劇性的張力……舞者對身體運動的控制和強大的驅動力……激情與能量是如此非凡和吸引人。
陶冶有一種將觀者拉入其極簡無奢的內在冥想之境的能力,如果你心馳神往,便會發現身體就是一處神聖的所在。
——美國《紐約時報》
他們的舞蹈中流動著自然的魄力,這是富有挑戰性的作品,突顯了這位中國編導獨特的個體語彙。
——美國《金融時報》
看了他們的作品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編導和舞團的創始人陶冶如此搶眼。他是中國正在蓬勃發展的當代舞界一股強勁的新興力量。
——英國《泰晤士報》
極具視覺活力和精神擊打力,再結合著無懈可擊完美無瑕的演繹,陶身體的這些作品使得陶冶團隊的極簡舞蹈很快躍居到世界舞台之上。抽象的動作喚起了一個幻象性的宇宙。
——英國《衛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