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橋村(河南漯河源匯區問十鄉)

陶橋村位於問十鄉西北部,與舞陽隔河相望,唐河環抱村莊,三面環水,村中以四個池塘為線分南村北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陶橋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郵政區碼:462000
  • 地理位置:河南漯河源匯區問十鄉
區劃,書香村,

區劃

河南漯河源匯區問十鄉陶橋村

漯河 陶橋村

書香村

自上世紀70年代恢復高考制度以來,這個貧窮的小村走出了115名大學生,其中不乏中山大學西安交大、北科大等名牌大學。該村村民子弟中,有5名在讀博士研究生,1名在讀碩士研究生,還有5人達到本科錄取分數線,該村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書香村”。
一家三個孩子倆博士一碩士
“孩子考上大學,在我們村是一件最平常不過的事,家裡所有子女全都考上大學的農戶就有十幾戶。”陶橋村村支書、大學生村幹部李松偉向記者介紹。
村民陶俊國,房子多處漏雨,一家人只好借住在同村表哥家的空房子裡,一住就是七八年。他們借住的舊瓦屋沒有院牆,用樹枝扎了一圈籬笆,屋子裡光線昏暗,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唯一的電器是一台17英寸黑白電視機。陶俊國告訴記者,這台電視機還是2001年一家親戚淘汰下來送給他們的。
“貧窮、艱苦對孩子們來說也是一筆財富。”陶俊國告訴記者,他的三個孩子很懂事,從不與別的孩子比吃穿,學習成績都在班裡一路領先。他們家三個孩子,兩個考上博士,一個考上了碩士
砸鍋賣鐵也讓孩子上學
“我們村家家戶戶都以讀書為榮,房子可以不蓋,東西可以不買,衣服可以不穿,但孩子的書不能不讀。”村支書李松偉告訴記者,該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農業生產和打工收入,人均純收入僅1040元。
在陶橋村,供子女上大學的家庭,幾乎家家都走過一條艱難的道路,幾乎每位成才學子的背後都有父母不彎脊樑支持兒女成才的故事。而記者在採訪中聽到的除了一連串讓人驕傲的名牌大學的名字,最多的辭彙就是貧窮、借貸。據介紹,一些村民一到周六就不敢回家,怕孩子要學費要書費。一名村民的孩子上學沒錢交學費時,她常常跑到河邊哭。儘管如此,“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學”仍是許多村民的口頭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陶橋村人做了生動的實踐。
放假打工減輕父母壓力
告別偏僻貧窮走向富裕開闊,這中間要經歷多少艱辛,只有身出寒門的學子才知箇中味。在霓虹閃亮的深處,他們在努力適應城市學習生活的同時,貧寒的家庭也使他們不得不打工掙錢供自己讀書。據介紹,該村的大學生在放假期間,大都選擇打工以減輕家庭負擔。“雖然我很想回家看父母,但今年暑假我還不能回家,現在正在當地一家企業打工,目的是多掙一點學費。”在秦皇島大學讀書的陳春艷電話中告訴記者,哥哥和姐姐都在讀大學,家裡極貧困,她大學期間的寒暑假幾乎沒有回過家,在當地當家教、打工,為自己掙下學期的學費。
文化底蘊深厚上學形成攀比
陶金海是退休教師,退休後他一直在關注從該村“躍農門”走向城市的學子。經過多方走訪調查,他把從新中國成立後至今村里走出的大中專學生的學歷、工作情況繪製了許多圖表(如圖),據他統計,在1993年到1997年5年間,該村就有30多人考上大中專學校;從2003年以後,該村參加工作的村民子弟,全部具有大中專以上學歷;僅1998年一年,該村就有11人考上大專院校,此後連續5年都在10人左右。
“我們村里一直有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分析起村里出這么多大學生的原因,陶金海告訴記者,該村歷史上就重視教育,很多農戶都是詩書世家,為後人尚學成才留下了深厚的歷史積澱。陶金海還分析,陶橋村里教師比較多,共有14名教師在附近中國小任教。教師教育孩子都有一定的方法,對村里形成濃郁的學習氛圍有一定影響。這也是陶橋村大學生多的因素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