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風新

陳風新

陳風新:1957年生,北京人。 1981年調入中國國家畫院。 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執行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1974至1976年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附中高中學習,1976至1978年北京市平谷縣王辛莊公社插隊,1978至1981年北京冶金安裝公司工作,1981年至今中國畫研究院編輯,1984至1988年借調山西電視台,1989至1991年北京郵電學院大專班學生,2002年中央美院壁畫系研究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風新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57年
  • 職業:國家一級美術師
簡介,年表,評論,代表作品,

簡介

陳風新:
1957年生,北京人。
1981年調入中國國家畫院。
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執行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1974至1976年長沙鐵道學院(現中南大學)附中高中學習,1976至1978年北京市平谷縣王辛莊公社插隊,1978至1981年北京冶金安裝公司工作,1981年至今中國畫研究院編輯,1984至1988年借調山西電視台,1989至1991年北京郵電學院大專班學生,2002年中央美院壁畫系研究生。

年表

  • 中文
  • English
2004年
作品在中國國家畫院展覽;
2005年
作品在中國國家畫院展覽;
2006年
作品在中國國家畫院展覽;
2007年
天境幽韻——當代國畫名家青城山寫生作品展;
意合——中國畫油畫邀請展;
作品在中國國家畫院展覽;
展開 >>
2008年
水墨本味——2008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
新時期中國畫之路;
中國國家畫院院展;
展開 >>
2009年
榮寶齋畫院回耕硯田已醜金秋雅集作品展;
全國畫院雙年展;
作品在中國國家畫院展覽;
融聚——2009中國國家畫院學術邀請展;
慶祝澳門回歸10周年當代名家邀請展;
河山畫會成立20周年紀念展;
中國氣派——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畫家邀請展;
四川成都中國山水畫學術提名展11屆全國美展;
展開 >>
2010年
山情水韻——中國當代畫家信陽採風作品展;
2011年
中華底蘊——中國山水畫藝術展(法國);
銀河空間——首屆中國畫邀請展;
第三屆中國齊白石國際文化藝術節全國書畫作品展;
展開 >>
2012年
筆蘊心源——龍瑞、於水、陳風新、劉罡作品聯展;
第二屆中國畫節——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作品展;
貴胄風華——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民族團結頌——中國當代優秀書畫家作品邀請展;
綠色·和諧——第三屆全國中國畫作品邀請展;
真愛與和平——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作品展(中日);
水墨中國——中國當代國畫精品展(葡萄牙);
中國美術世界行——中國當代美術精品展(德國);
荊浩杯中國畫雙年展;
大家之路——當代有影響力畫家邀請展;
展開 >>
2013年
翰墨見揚州——中國山水畫名家揚州作品展;
一人一品——《中國國家畫廊》年度學術邀請展;
大美青海 三江之源——中國國家畫院著名畫家作品展;
2013·第五屆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博覽會;
意興蔚然——2013北歐之旅藝術考察團作品展;
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十周年·中國當代書畫名家藝術精品展;
中國·臨淄國際齊文化旅遊節——中國畫學會提名邀請展;
2013·第五屆中國書畫名家精品博覽會作品展;
展開 >>

評論

【評論】筆底掘出新風來
歷史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畫和新興水墨畫都逐漸從社會性致用和現實應急、應對中走出來,尋求各自的生存與發展之路。新興水墨也從與中國畫觀念與手法的糾葛中脫蛻而出,並作為和中國畫相對應的一個畫種尋求著各種發展的可能。雖然新興水墨本沒有完成對中國畫的顛覆和取代,但卻終結了中國畫一統畫壇的單一局面,建立起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這種多極化的攻守轉換也正成為當代中國繪畫現代轉型與時代創新的角逐場和參照物。然而,當新世紀的中國畫從各種紛亂中走出、開始進行自身本體的時代發展之際,出現了來自自身發展的困擾和麻煩。這種困境和麻煩固然有筆墨法式的先天不足之弊,更有整體繪畫風格趨同之病,使得中國畫在繁榮中沒有得到真正的發展。“沒有畫得太差的,也很少有畫得太好的”成了中國畫當代發展難以破解的難題。環視當代中國畫許多作品,在筆墨功力相差無多的同時,其風格面貌也相差無幾,除畫家本人能分辨出自己的作品外,別人就很難認出其手筆屬誰,畫出哪家了。
陳風新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近年來,中國畫壇中許多仁人志士,已先知先覺地開始著手解決這一“困境”和“麻煩”。無論從筆墨語言表達上,還是從風格面貌確立上,他們都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畫壇也出現了一批畫風獨樹一幟的優秀畫家。山水畫家陳風新就是這些優秀畫家群體中的一員。
陳風新
就實而言,陳風新雖然很早就操筆弄墨,體味書畫意趣,但真正學習中國山水畫還是1996年前後的事。他對清四僧中的八大山人和石濤情有獨鐘。八大山人山水畫的筆勢奔放,墨色秀潤,不拘成法;石濤山水畫的結構謹嚴,筆墨鮮活,氣勢不凡,這些都成為他日後山水畫格局的內在支撐。不過,陳風新學習前賢經典並沒有像常人那樣,被其形跡所囿,而是從中尋獲畫理大義、筆墨大法,直接從理法層面切入中國山水畫的深層核心,通過形跡表象,梳理出中國山水畫的“入處”和“出處”,並以自己的獨特認知和獨到方式“出”“入”於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法式之中。一般而言,十年左右對學習中國畫的畫家來說,大多還只能在物象形跡、古人範式中“討生活”,很難談得上別開生面、另立新風,更不用說引起學界的關注了。但是,我們看到,陳風新近年來漸入佳境的山水畫作品,越來越受到畫界、學界的肯定和關注。這不能不讓人靜言沉思,思考其中奧義。我們從陳風新的學習歷程中可以提出一個如何理解和學習中國畫這一個老生常談而又至關重要的課題,而這一課題也是困擾中國畫當代發展的棘手問題。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在西風東漸的衝決下和中西融合的權宜策略中,中國畫傳統的平面結構的造型方式被西方的輪廓加明暗的造型手法所陵替,以民族文化認識為造型根柢的平面結構的繪畫方式已漸行漸遠。特別是對青年一代的畫家來說,更是久違了的事物。他們已先天性地習慣於用以西方文化認識為造型根本的輪廓加明暗造型方式,並企圖在西方繪畫結構上營造民族文化的筆墨家園,可是這種努力一個世紀以來一直收效甚微。
有感於中國山水畫繼承與發展上所出現的困頓,陳風新首先從前人那裡尋獲出山水畫結構性造型理念,支撐起了自己的山水畫結構框架,使筆墨語言通過這個結構框架來實現筆墨意義,就像將音符譜入旋律才能完成音樂表達一樣。
陳風新的山水畫最大特徵就是注重結構性營造,每幅作品我們都能體會出他在畫面物象結構和丘壑轉折結構上的意匠獨運。其中山勢之走向、山脈之穿插,岩石之折落都被他處理得恰到好處,整體畫面的起承轉合確定而堅凝,不枝不蔓,條理分明,體現出了一位優秀山水畫家在章法經營、結構安排上的超凡能力。雖然,陳風新山水畫的結構仍然和傳統山水畫一脈相承,偏重以結構性因素生成畫面,但他並沒有機械地照搬古人,而是將傳統法理內化為自己的筆墨結構之中,儘量讓外在結構形態和古人拉開距離,呈現出現代性時代氣象。我們從陳風新的山水畫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畫面多為直線性和幾何塊面的因素構成,傳統繪畫的曲線運用已被他擠到了角落裡,此時曲線轉化成直線,柔性的轉化成剛性的,這和當代現代化發展中直線的全方位現實運用是十分吻合的,這也是現代化發展必將影響審美趣味走向的明證。
陳風新
其實,結構性框架的主動選擇,對陳風新自己來說是把雙刃劍。一方面結構性筆墨會給他的畫面增加民族性文化內涵,另一方面又會使筆墨弱點暴露在外一覽無餘,這也是當下許多畫家都避開中國畫傳統結構性造型,而採用西方輪廓加明暗可擦、可塗、可改的造型手段的原因。對於這一點,陳風新是身知肚明,因而,他近年來,一方面在筆法上強化筆力、筆氣的運用功夫,另一方面又在墨法上強化墨色、墨韻的把握能力。強化筆力會給畫面結構增加力度,強化墨韻會給畫面結構增加變化,最終以筆精墨妙、筆蒼墨潤的合力完成了他山水畫的風格面貌。
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受西方繪畫所謂風格、所謂形式的創新理念的影響,許多中國畫家也將此法運用於中國畫中,把外在於自己繪畫的一些風格樣式套在自己的作品上,便自以為完成了風格與樣式的自我確立,此種風氣在當下中國畫壇中仍然在蔓延著。雖然中西方繪畫在欣賞層面有可類比之處,在形成風格的鑑別上也有相通之處,但是中國繪畫由於重視筆墨元素的生成,其風格面貌是由內而外的,這和西方繪畫往往是由外而內的風格生成方式是大不相同的。我們通過對陳風新山水畫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他的繪畫風格和樣式是由內而外生成的,是由筆墨元素生成筆墨結構的,其畫風是自然生成的,絕沒有過多的做作和勉強。因為對陳風新的山水畫而言,其筆墨是通過結構來實現的,換句話說,其結構本身便是他的筆墨本身,過程便是目的,目的也是過程,整個畫面是渾然不可分的整體筆墨語言結構,他的風格魅力也正是從由內而外的結構中放射而出的。
當前,中國畫發展進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特別是中國畫的現代性轉型給我們出了一個時代難題,因而,特別需要有更多像陳風新這樣的畫家,以認真的學術態度、努力發掘中國畫發展的內在規律,在中國畫筆墨本體範圍內,別開生面,開創新風,共同完成中國畫的當代發展之重任。
我們也相信,陳風新在將來的山水畫學術探索中,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獻給廣大觀眾。
【評論】觀“筆蘊心源”展有感
“筆蘊心源”龍瑞、於水、陳風新、劉罡作品聯展今天在綏風藝術館隆重舉行。我作為一名畫家在這裡向四位先生致以最衷心的祝賀。
龍老師是我們的學術帶頭人、前輩、學者、老領導。我想今天的展覽有著引領、帶領的意義,也有著“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之友情。“筆蘊心源展”既重學術的品質,重中國畫的審美品質,也注重於中國畫的文心與弘揚。龍老師以深厚的中國畫學養、深厚的山水畫學理和敦厚的學術人格形成了沉雄獨特的山水畫風骨,以敦厚中正的筆墨之美寫四時天地、頌宏大人文氣象,鑄成了沉雄高遠的審美風格,龍老師的筆墨境界與畫風影響著許許多多的中國畫學子。
於水老師是一位自然而清曠的文人學者畫家,於水老師寧靜的人格與閒雅、恬靜的畫風融為一體,並呈現出心遠地自偏的高古境界,他的畫工到之極便給人以寫到之極的感覺,形成了溫潤而清澈之美的於水畫風。我也常讀於水老師的雜文、小品文和散文,神妙的語境和幽邃的文風讓人獲得了一種美的感知。
風新老師的山水畫樸拙淳厚,這與他的性情一樣,為人敦厚、心性樸素,他的畫風與心性相適,集勁健與蒼潤為一體,在筆墨上注重人文體驗的感知,在文與理中追尋中國畫的精深境界。風新的山水畫內涵著書法之象並構成了風新雄渾而清新的山水風格,他的筆墨境界處處透徹著北方樸厚、心性透明的筆墨語言。
劉罡老師其山其水有魯人之氣象,文脈樸拙,筆墨自然。劉罡老師始終追尋魯人的文化精神,由內省的體驗觀照融入真與善的審美,筆墨作琴瑟之覺,實則見人心的清淨,虛則為廣大高遠,筆墨在文心中體現了劉罡淡遠純素的山水語境與畫風。
在此衷心祝福“筆蘊心源”四位老師藝術展圓滿成功。
在此感謝綏風藝術館小川老師,振璞老師為畫家們提供了一所高端的學術交流殿堂。
【評論】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
風新準備把近年來的山水畫結集成冊,約我為此寫篇文章,甚感欣然又久不能應。現時逢新年元旦,借著新年的新氣象與喜氣趕緊動筆。風新經數年的磨礪終有了屬於自己的畫冊,實在可喜可賀。由於對自己畫作的百般挑剔,這件事已一拖再拖,延了又延,現在終於付梓。觀風新的畫,對我觸動最深的是氣勢與似曾相識又新穎的造形與結構,過目而不能忘。大多數的山水畫家,其作品總有地域的痕跡,粗可以分南北,細可至某一地區。風新的山水具有北方山水的蒼茫氣勢,有稜有角,堅實而硬朗;然其華滋氤氳,鬱鬱蔥蔥鐵劃銀鉤雲水飛動又顯現一派南國風光。使我聯想起王維先生的名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故以此為題。
陳風新
翻開中國山水畫史,模山范水起於線條,新石器時期陶器上的山嶽紋與水波紋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山水畫了,以後山水畫發展也正是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起來,並保持了以線造型的特點。魏晉南北朝形成了獨立的畫科,至隋唐前期都以青綠山水為主要形式,時至吳道子游蜀,創極盡寫意能事的“院體”山水,一日之中寫嘉陵江三百里。唐代以線條加水墨渲染與青綠山水並行,元事水墨渴筆加擦崇尚筆意,使水墨山水成為中國山水畫的主體。明清諸家諸派大都在乾筆淡墨的小寫山水中討生活,並極盡程式化的能事。時至黃賓虹
傳統的方式反傳統,打破僵化的程式,回歸中古的簡約,信手揮灑極盡寫點染之能事。全國山河半壁染黃,風新也曾在賓虹畫風中滾打,最終師賓虹之心,集眾家之長,返樸歸真,不擦不染,反而從眾多的山水畫家中脫穎而出,建立了自己清新雅致的面貌。惜墨如金卻豐富耐看,不加渲染而自有風雲。
當代中國山水畫壇呈現多種面貌,龍蛇混雜,古今中外的招數都齊全。一是以西方古典繪畫為審美取向,極盡刻劃之能事,惟恐不工不似“美麗”的畫風。二是採取中國古典山畫中繁複的程式,製造筆劃繁複墨色眩目“豐富”的畫風。其三是故弄玄虛,製造氣勢宏大水墨效果的“嚇人”的畫風。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一種畫風總有它的合理性與存在的道理。齊白石先生有一題畫語“羽毛可取終非祥”,也應該有他老人家的道理並令人深思。風新以質樸與簡約的畫風表現了他對中國山水畫本質的體味,有筆有墨,格致在大小寫之間,粗率而精緻,有細節又不失氣勢,即可近觀其質,又可遠觀其勢,承繼了中國山水畫的文脈與以心御畫的本質。
中國繪畫史上第一篇探討山水畫的《山水畫序》,宗炳提出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與“應目去心”“萬趣應與神思”山水畫創作的主客觀關係問題。中國歷代的山水畫家,都不是照搬真山真水,簡單的追摩自然,而都經過畫家的取捨與概括而“妙造自然”。宋代大才子蘇東坡名句“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直截了當說明中國畫不以形似為能事,其造型的依據是常理:“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器用皆有常形,至於山石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雖曉畫者有不知,雖然常形之失,止於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則舉廢之矣”。中國畫造型以“常形”為基礎,以“常理”為底線,在不違背常理的情況下,畫家可以任意的取捨。風新山水畫地域性不強,有南有北,不南不北,正體現了他對中國山水畫的理解,已是山是山,山非山;水是水,水非水。用山水的常理造型,不拘泥與東西南北了而造自家山水。山水畫中雲與水甚為重要,正如陸儼少所說“山是靜的,由於雲氣的流動益見其靜;急流是動的,由於礁石的兀峙而益見其動;峰巒因雲氣的流動,也好象是在奔走;急流因礁石的阻擋,也咽塞而徘徊。”山水畫中靜於動的關係有賴於對雲水的處理。風新山水畫雲水一體,虛中寫實,不著筆墨而更見畫意。
陳風新
從美學的角度分析中國畫,可以把中國畫審美特點說的非常複雜,一會儒道儒,一會比興賦,有些玄玄乎,舉個概念,什麼都可以往裡裝。評價起來,既形象又抽象,多半是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以至現代中國畫仍有大多數一致認同的標準。以中國文人畫為主流的中國繪畫,以筆墨為底線,以畫外之意趣為外延。是中國社會中長相存在“士”的階層的特點所決定,掌控著中國文化的特殊階層,以知識為資本,以書法為敲門磚,應答廟堂與江湖。中國文人把自己的文史素養與書法專長加在一起用手繪畫,順理成章的造就了中國文人畫的特點,把詩詞文賦的標準加書法的標準轉化成了中國文人畫的標準。筆墨自然成為衡量一個畫家的標準。筆墨當隨時代,古人以熟筆化生筆為時代,今人以生筆化熟筆為時代,風新用筆既有書法氣息又有生氣,用筆剛中有柔流暢而不放縱,生辣又有收斂,既有個性又有韻致。這種折中的用筆方式與他折中南北造形十分融洽。其用墨也是取折中的不乾不濕,濃淡相宜,輕重得體,不著一色的儀態萬千。
綜觀風新的畫,似乎他總以折中方法對待作品,多年的探索與磨礪使他對度的把握已非常精熟,形成自己清新典雅的風格,可以預見他以行到水窮處的毅力與坐看雲起時的耐心繼續望前走,必將會有更大的收穫。
文/鄧嘉德
【觀點】風新:武松之身畫家之命
假如進深山老林畫寫生,就特別願意與陳風新同行。為何?自打董其昌提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來,畫家們就愛到名山大川去畫寫生。名山大川畫夠之後,又愛往野山溝里鑽,仿佛溝愈野,景愈奇,如此,就難免會誤入“景陽岡”,說不定“一陣狂風呼嘯”後竄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若是被我和二剛這類文弱書生趕上,恐怕就成了“大蟲”們的免費午餐。若有風新在,局面就大不同了。風新體型魁偉,比武松還要大一號,只消一拳半腳,那吊睛白額大蟲定會被打個半殘。化險為夷不說,還免了“畫家寫生被虎吃掉”這樣的奇聞進入美術史貽笑後人。
去年風新帶隊進大別山深處寫生,他在前面一走,若武松再世,大蟲們個個聞風喪膽,避之不及,寫生團果然未遇到什麼危險。
陳風新
與武松不同的是,梢棒換成了毛筆,風新未成殺富濟貧的綠林好漢,而是做了一個捉筆弄墨的山水畫家。風新的一身功夫,化作了揮毫的“力透紙背”。他的山水畫,氣壯韻足,筆帶劍鋒,一股英雄氣在點墨之間迴蕩,不由得讓人想起武松打虎。
風新雖外型相武,但卻有一顆文心,他的山水畫,並未選擇博大雄渾粗筆大墨,或當代構成試驗水墨,而是與董其昌的文人山水一脈相承,一筆一筆畫出來,在“一筆”的趣味中勾勒出胸中峰巒,畫面透出很深的文人氣象,意境清新而遙遠。畫這樣的山水需要“搜盡奇峰打草稿”。風新給我的印象是,不是在山裡就是在飛往山裡的路上,從大別山泰山黃山到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萬里路”只是他行走里程的一個零頭罷了。
風新的眼福令人羨慕,他早年跟在陸儼少何海霞、李苦禪、崔子范、龍瑞身邊,可以伏案近觀這些大師的走筆運墨,得獨門秘笈。中國畫的傳承是先從眼力練起的。經過數十年的靜觀與冥想,風新悟道。
中國畫是一項拼體力、拼長壽的遊戲,天賜風新一副武松的身板,在遊戲中就不會太吃虧;與大師們相處的機緣又讓他成了山水畫家,能用筆墨逗自己開心,風新真是好命了。

代表作品

請欣賞:
陳風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