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鐸祠遺址

陳鐸祠遺址

陳鐸祠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祠堂最後一次毀於文化大革命時期 現在是斷壁殘垣破舊不堪 近幾年本村陳姓村民陸續捐款以及政府部分出資2013年4月中旬提出重建計畫 預計2014年4-5月開工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鐸祠遺址
  • 性質:遺址
  • 地點定遠縣西北三十五公里處中九華
  • 時間:2013年4月
概況,典故,

概況

漢代陰陵忠義王陳鐸祠,位於定遠縣西北三十五公里處中九華山腳下的永康鎮古城村,傳說是漢代所建,清光緒21年重修,民國14年冬月復修。
陳鐸祠堂現有祠房14間,祠前大迎壁牆一座,其房屋分布是:前後各六間,靠北西廂房兩間。原在後6間正中牆壁上有彩繪陳鐸夫妻站像,像前是方台,台上有陳鐸夫妻雕塑坐像,兩旁有持兵器站將,還有手持方黃布印包和雲手的4個侍從。方台正中前沿有豎牌:“陰陵忠義王陳鐸之位”。左、右柱上對聯是:“忠心觀日”,“義氣參天”。西面二間廂房門頭上有“忠貞姑”橫匾,室內有一方台,台上雕塑陳鐸妹塑像,左右兩個侍女。台前豎牌“忠貞姑陳氏之位”前有供桌。
大門外迎壁牆中間上方是一塊磚刻記“清光緒21年重修”。牆中間立有1米50公分高的石碑,碑上文:“文官到此下轎,武官到此下馬。違令者斬,漢高祖”。
陳鐸祠遺址
據有關史料記載,項王垓下敗逃,度淮後至陰陵,因田父(即陳鐸)錯指去向,致使項王兵陷大澤,造成漢將灌嬰追至,故霸王將田父三人斬之,劉邦稱帝後,追封陳鐸為陰陵忠義王,並築祠祭祀。

典故

相傳楚漢相爭時,劉邦因將寡兵少,和項羽是打一仗敗一仗。劉邦更是一敗塗地,將土俱被項羽的軍隊打散,身邊連一個保駕之人都沒有,只落得孤身一人向南邊逃跑,項羽緊追不捨,劉邦逃到古城寺(今定遠縣靠山鄉古城村)向正在田間鋤田的農夫陳鐸兄妹求救,陳鐸見田邊無藏身之所,情急之中見田頭有一廢井,便讓劉邦繫著馬韁繩下藏於廢井,馬通人性,將主人系下井後,立即跑向避馬坡躲起(至今避馬坡還在)井口的大蜘蛛,很快的將劉邦下井弄斷的網重新結上。項羽追至,不見劉邦蹤影,急問陳鐸:“可見有人路過此地?”陳鐸回答:“未見。”項羽不信,趴在廢井口,觀看半天,見此井深不見底,蛛網密集,心中暗想:要是劉邦下井藏身,定然將井口蛛網弄斷,而今未見掙斷一根蛛網,井內怎會藏人?看罷,只得搖頭,又策馬向南追去。又追了四里路,追至霸橋張,登高埂站在馬上朝四面一望,哪裡有劉邦的影子?只得嘆了口氣說:“又攆張掉了!”(故後人稱此為霸橋張)。氣呼呼地要找陳鐸兄妹算賬。項羽找到仍在鋤田的陳鐸兄妹,怪陳鐸兄妹不對他講真話,揮劍將陳鐸兄妹砍死在廢井邊,然後又拍馬向東南方向追去。
陳鐸祠遺址
陳鐸祠遺址
項羽走後,劉邦的馬立刻從避馬坡跑來營救主人,此馬將馬韁繩咬在嘴裡,丟於井下,劉邦接過馬韁繩,腳蹬井壁上井,連上幾次,都因為馬脖子的拉力較小,而跌落井下。後來,劉邦為減輕自身重量,脫下金盔金甲,馬再次拚命用力,終將劉邦拉出井口,劉邦上井後,見陳鐸兄妹為救自己,雙雙倒在血泊之中,失聲痛哭,哭後,對著陳鐸遺體說:“我在陽間為王,你在陰間為王!”劉邦待登基後,不忘陳鐸兄妹的救命大恩,立即下了一道聖旨,封陳鐸為陰陵忠義王,封陳鐸妹為陰陵公主,賜陳鐸妻為一品貴夫人,且劃封地陰陵縣,建陰陵忠義王陳鐸祠於昔日廢井上。祠內泥塑X金陳鐸陰陵忠義王冢,兩邊貼對聯:“忠義觀日,義氣參天。”(該祠堂南北兩面,兩邊六間,東西各有廂房兩間,青磚小瓦,漢代後,清光緒十年重修,民國十年又重修,至今仍在。該祠東邊,有一霸王廟,現不在。)陳氏家族每年初一祭祖拜祠,延續至今。
陳鐸祠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