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拙

陳若拙(955~1018),字敏之,幽州盧龍(今屬河北)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第二。歷知州府,累遷兵部郎中、河東轉運使。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擢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府。又移知鳳翔府,入拜給事中,出知澶州。天喜二年卒,年六十四。《宋史》卷二六一有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若拙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955
  • 逝世日期:1018
生平經歷,民間傳說,

生平經歷

陳若拙自幼好學,太宗曾誇獎他回答問題詳雅不俗,要授予他軍職,陳若拙苦辭不受。進士及第後,通判鄂州,改太子右贊善大夫、知單州。因為政績好,改任太常丞,遷監察御史,充鹽鐵判官。太宗在閱覽奏章時發現益州關押的犯人眾多,感到驚訝不已,便召陳若拙上殿,當面授意,讓他區別情況,疏散部分人犯。事畢,陳若拙調任殿中侍御史、益州通判。
淳化三年(992),任命為西川轉運副使,時間不長,改正使,令其回朝。這時李至守洛陽,上表奏請太宗允許陳若拙協助自己,陳若拙改任度支員外郎,通判西京留司。時間長了,柴禹錫鎮守涇州,也上奏皇帝請準陳若拙擔任自己的副職,陳若拙擔任司封員外郎,隨部押送糧食至塞外,完成任務後,受到太宗皇帝的嘉獎。
回朝後擔任鹽鐵判官,轉工部郎中。因與三司使陳恕有矛盾,又改任他職。太宗車駕北巡時,命李沆留守東京,陳若拙為判官。黃河水在鄆州(今山東鄆城)決口,滿朝文武大臣商議遷鄆州城以避水患,命陳若拙與閻承翰前去籌劃此事。隨即任命陳若拙為京東轉運使,陳若拙調查河患後,動員兵士與民眾堵塞決口,又在齊州(今山東濟南)疏浚河道引導水勢,在採金山修築了長堤,奏請免除附近六州所需徵收的五百萬根梢木。當地民眾減輕了負擔,全力治河,終於平息了水患。
太宗召其還朝,官拜刑部郎中、潭州知州。此時三司使一職無人擔當,陳若拙覺得憑自己多年的功勞,肯定會任命自己。等到詔令下來,不是自己,於是大失所望。便對太宗說:“父母年老,不願遠行,請求皇上收回呈命。”太宗大怒,對宰相說:“士大夫操行修養,必須名實相符,總聽說陳若拙有才幹,特委以重任,想不到他貪圖升官、追求奉祿到了如此地步。過去黃觀是同樣情況,黜守遠郡。如今陳若拙又如此,亦須降職處理。凡用人,不能以親疏為標準,如果一個人能盡瘁奉公,有所樹立,何愁名位不至也。”於是追回陳若拙所授的褒獎。撤銷他的職務,調任他為處州(今浙江麗水一帶)知州。後又到溫州任職。過了一段時間,又授予他刑部郎中的官職,再為鹽鐵判官,改兵部郎中、河東轉運使,賜金紫色朝服。
這時皇帝親自到汾陰祭祀,陳若拙調集了大量糧米綢緞,送往河中地區作為祭祀經費,經度制置使陳堯叟上書,稱陳若拙能很好地勝任職務,於是提升他為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府。此時鄰郡正鬧饑荒,前任不許糧食買賣,若拙至,則許貿易,民眾得以接濟。又任鳳翔知府,入朝官拜給事中、知擅州。蝗旱之年,陳若拙勤於政務,當地老百姓聯名上書請求讓陳若拙長期在此任職。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陳若拙卒,年64歲。朝廷錄用其子陳映為奉禮郎。

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陳若拙辦事怪誕,平時很少鑽研學問,當時以進士第二人者為榜眼,陳若拙本沒有什麼文采,卻奪得榜眼。因此有人便將此榜稱為“瞎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