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肇英

陳肇英

陳肇英(1888—1977),字雄夫,浙江省浦江縣人,1904年考入杭州四府公學,次年進陸軍弁目學堂。三十二年加入光復會,進炮兵將校專科學校,畢業後派到浙江混成旅。辛亥革命時,參加浙聯軍光復南京戰役。1916年,發動浙江獨立,反對袁世凱和浙江都督朱瑞,並赴上海孫中山。1918年,通電擁護西南護法政府,任援閩浙軍第一師中將師長兼前敵總指揮。次年,與蔣介石結為把兄弟。1922年,任以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的護法政府參謀。陳炯明叛變,上永豐艦晉見孫中山,任臨時討逆軍第一路司令。次年,與陳誠等發起組織孫文主義學會。1926年1月,被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3月,在虎門要塞司令任內參與策劃中山艦事件,逮捕艦長、中共黨員李之龍。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遞補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連任至第六屆。1928年起,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後兼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1932年,募資5萬元,在古塘村北浦陽江上興建普義橋。1935年起,兼任中國國民黨福建省黨部主任委員。1937年,發起在古塘村集資籌建普義中學(後稱中山中學),自任校董事會董事長。1944年,改任中國國民黨江西省黨部主任委員、皖贛監察使。1948年任監察院監察委員。1949年6月去台灣,曾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風紀股長會委員、中央評議委員等。著有《八十自述》。1977年10月28日在台灣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肇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浦江縣
  • 出生日期:1888年
  • 逝世日期:1977年
生平經歷,傳奇人生,圖片說明,

生平經歷

陳肇英,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考入杭州四府公學,次年進浙江弁目學堂。三十二年加入光復會,進炮兵將校專科學校,畢業後派到浙江混成旅。辛亥革命時,參加浙聯軍光復南京戰役。1916年,發動浙江獨立,反對袁世凱和浙江都督朱瑞,並赴上海見孫中山。1918年,通電擁護西南護法政府,任援閩浙軍第一師中將師長兼前敵總指揮。次年,與蔣介石結為把兄弟。1922年,任以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的護法政府參謀。陳炯明叛變,上永豐艦晉見孫中山,任臨時討逆軍第一路司令。次年,與陳誠等發起組織孫文主義學會。1926年1月,被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3月,在虎門要塞司令任內參與策劃中山艦事件,逮捕艦長、中共黨員李之龍。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遞補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連任至第六屆。1928年起,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員,後兼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1932年,募資5萬元,在古塘村北浦陽江上興建普義橋。1934—1942年間,任閩浙監察使。1935年起,兼任中國國民黨福建省黨部主任委員。1937年,發起在古塘村集資籌建普義中學(後稱中山中學),自任校董事會董事長。1944年,改任中國國民黨江西省黨部主任委員、皖贛監察使。1948年任監察院監察委員。1949年6月去台灣,曾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風紀股長會委員、中央評議委員等。著有《八十自述》。1977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

傳奇人生

1919年,閩局初定,其時蔣介石任粵軍第二支隊司令,駐於長泰,與陳肇英駐地漳州相鄰。二人來往密切、意氣相投,且二人均為丁亥年出生(陳出生於1888年1月20日,農曆是丁亥年12月初十日,故與1887年出生的蔣介石仍為同庚)。由蔣介石倡議,與蔣介石義結金蘭,並由蔣介石親書蘭譜,各執一份。燃香跪拜,同誦盟詞:“情同骨肉,誓共生死”。1921年,粵軍陳炯明發動突然襲擊,攻打陳肇英所部浙軍,陳肇英被迫訂立城下之盟,兵敗赴港。1922年,再任以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的護法政府參謀。6月16日,陳炯明公開叛變,炮擊觀音山總統府,孫中山避難永豐艦上,孫中山任命陳肇英為討逆軍一路司令(討伐陳炯明),指揮陸戰隊擔任黃埔地區的警戒。在1923年討伐陳炯明時,陳肇英負責指揮輜重糧秣的運輸。1924年,孫中山先生籌建黃埔軍校之初,提出黃埔軍校教育長和虎門要塞司令兩個職務,供陳肇英選擇,陳肇英選了後者。因此由孫中山派任為虎門要塞司令。虎門黃埔,近在咫尺,陳肇英仍受蔣介石委託,招兵籌槍,協辦軍校,為軍校代募衛隊一個班並選送百名浙籍子弟如期報考黃埔軍校。其中包括胞侄陳述和古塘鄰居印貞中等。並由舊部洪顯成去黃埔軍校任衛隊班班長。陳肇英還以其組建訓練的400多人一個營在黃埔軍校教導團成立時,編入第一教導團,該教導團後來發展為蔣的嫡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1925年,蔣介石親率“校軍”第一次東征,在最艱苦的淡水之役中,陳肇英胞侄,黃埔一期畢業生,時任教導團第一團排長陳述,率敢死隊攻城,中彈犧牲,時年19歲。在《黃埔軍校將帥錄》“陳述”詞條中,寫有“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及火星劇社活動”等內容,為孫文主義學會發起人之一的陳肇英所難以預料的。
1926年,國民黨召開“二大”,陳肇英當選為候補執行委員,汪精衛要陳肇英交出虎門要塞司令一職。3月,陳肇英參與策劃“中山艦”事件,由於蔣介石頗慮共產黨在黃埔軍校的勢力,專使密邀陳肇英與徐桴、歐陽格三人商量對策,決定出其不意,先發制人。陳肇英挑選舊部連長鐘毓靈,率人持槍登艦,解除艦上武裝,再命舊部衛兵12名逕往李之龍家,將李逮捕。“中山艦事件”的反共性質,歷史已有定論。不作複述。1927年,陳肇英遞補為正式執行委員,北伐開始後,由軍轉政。1928年10月,蔣介石就任國民政府主席,五院組織成立,陳肇英為立法委員,1930年兼任立法院軍事委員會委員長。1934年“閩變”(指陳銘樞、蔡廷楷反蔣)後,為了處理福建的“善後事宜”,蔣介石派出陳肇英、陳儀和蔣鼎文三人分別執掌福建的黨、政、軍大權,陳肇英職任福建省黨務特派員(至1939年改稱福建省黨部主任委員),1935年,監察院長於右任特派陳肇英為閩浙監察使(監察使有彈劾地方官吏的職權,與省長平級),抗戰爆發後,陳自任“福建省抗敵後援會”主任委員,創建“抗建劇團”,宣傳抗戰。陳之書法,蒼勁有力,閩省各界鹹珍愛之。因此,凡出資200元支援前線者,陳手書“熱忱愛國”等字樣,製成匾額相贈,這個義賣活動,蔚然成風,籌到一大筆現金,支援前線抗日戰士。至1944年7月,陳肇英改任江西省黨部主任委員,監察院又特派他為皖贛監察使。在任職閩浙皖贛監察使時,正值抗戰期間,能不避鋒鏑,不辭跋涉,巡視所轄各地。且為浦江家鄉,做過幾件澤及黎庶,惠及地方的事。
1930年,鑒於古塘與鐘村隔江相望,江水暴漲頻繁,雖有木橋相通,卻累遭沖毀,竹筏引渡,多有溺水喪命之險。乃發起捐建石拱大橋,募捐六萬餘元。歷時二年,大橋完工,橋長五十二丈,寬一丈六尺,共十二墩十一洞,兩邊石欄高可隱身,兩頭砌就長堤數百米,橋洞上方嵌刻于右任等名人題詞,陳肇英親筆題寫“普義橋”大匾,嵌鑲於中洞之上,大橋氣勢雄壯,成為浦江義烏之通衢。
1934年(民國廿三年),浦江及周邊各縣,均遭大旱,赤地千里。陳肇英捐募4萬元,從泰國購來大米,輪船運到上海,再從上海免費運到浦江,開設黃宅和浦陽鎮二個供應店,以賑濟受災之民。價格極其優惠,每元28斤,比市場上的糧價低,所以稱平糶米,惠及家鄉和義烏、東陽、諸暨各縣。幫助家鄉度過災荒。
1937年,目睹家鄉教育落後,學風壅閉,浦江原無中等學校,鮮有外出就讀大學之子弟,遂發起創辦中山中學,規劃校舍,鳩工督造,所需經費總計二十餘萬元、什九由陳肇英先生負責勸募,閩籍同志亦踴躍輸將。校舍既成,組建校務委員會,陳先生親自兼任董事長。委聘安吉縣孝豐王恭壽為校長,招收本縣及周邊各縣的學子,於1939年2月正式開學。1940年,又從福建科學館購來全套教學儀器和部分圖片資料,教學設施日臻完善。到1942年春,增設高中部。學校規模日益擴大。負笈來讀者除浦江本縣外,近一半來自義烏、東陽、諸暨、嵊縣、蘭溪等地,終成當時之浙中名校。
1947年8月,為紀念陳肇英先生和王恭壽校長的辦學功績,在原禮堂之前建造了嵌有陳肇英(朝外)、王恭壽(朝內)肖像的紀念碑。以《蓮經》鎮基,並把建校的有關資料等珍藏於紀念碑中。
1949年5月,陳肇英先生離開家鄉,6月,偕夫人劉西琦定居台灣。獨子士凱一家十餘口,均滯留滬上。解放後,改天換地,陳肇英紀念碑也在劫難逃,×××率領人馬推毀了紀念碑,建校的有關資料也付之一炬。不幾年,葬於官岩山北麓的陳肇英祖墳,也被炸開挖平了。鑲刻著陳肇英兄弟以及子侄輩名諱的墓碑,砌到了橋東村的塘埠頭,“發揮著它的作用”,每天數以百計的婦女踩著陳肇英及其兄弟子侄的大名。千棰萬棰擣衣聲,擣不平石刻文字,千種萬種洗滌劑,刷不掉陳家名諱,反而纖塵不染,光彩耀目。直至2007年橋東村村莊整治,才覺得有失雅觀,搬遷它處。
陳肇英先生去台灣後,終身任職監察委員,曾兼任國民黨中央風紀股長會委員、中央評議委員等職。粗衣淡食,安之若素。七秩壽誕時,蔣介石曾親書“志節忠純”賀軸以贈。九十大壽時,總統嚴家淦親臨祝賀。1977年10月28日病逝於台灣台北空軍總醫院,享年91歲,總統嚴家淦,行政院長蔣經國親臨致祭。陳肇英先生在台28年,不治產業,家無餘帛。去世時,台灣當局撥出一筆經費,則存於陳肇英基金會內。據說,臨終前還關懷著家鄉的教育事業,囑咐在台中山學子,將其遺產扶助辦好中山中學。遺產由台北“浦江同鄉會”管理。1986年,台胞張時操等,遵照陳肇英遺囑,將《廿四史》送到中山中學。至今,中山中學設有陳肇英獎學基金,每年從台灣“浦江同鄉會”匯來萬元巨款,用來獎勵有志於學的學生。遺囑說及在其靈骨歸葬故土之時,將所有遺產獻之於中山中學。在中山中學建校七十周年之際,陳肇英先生的骨灰於2009年3月28日,由台北市浦江同鄉會理事張涵護送回浦江,以示葉落歸根之意。2009年4月2日上午,中山中學校長戴朝明與台北市浦江同鄉會理事張涵在中山中學會議室完成10萬元贊助基金交接。台北市浦江同鄉會原會長張禮善在交接儀式上表示,陳老先生一生清廉,並且對教育事業很是關注。經過同鄉會會員們的協商討論,遵照陳肇英老先生的遺願,以他的名義為中山中學贊助獎學基金10萬元整。中山中學校長戴朝明代表全校師生對陳肇英先生以及台北市浦江同鄉會表示感謝。校方繼續將陳老先生關心教育、振興教育的精神發揚傳承下去,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更多更深遠的精神鼓勵。浦江縣委統戰部、縣教育局領導和陳肇英先生親屬代表陳士濂也在交接儀式上講了話。
陳肇英先生創辦中山中學,乃百年樹人之大計、用心良苦、功不可沒。 在1989年五十周年校慶之際,在陳肇英、王恭壽紀念碑原址,樹起了陳肇英銅像和陳立夫的題詞,以資紀念。在七十周年校慶之際,撰寫他的生平簡略,使後人了解他的一生。千秋功罪,留與後人評說。

圖片說明

後排從左第二人宋子文,第五人帶黑領結的是胡漢民,第六人蔣介石,第七人宋美齡;前排從左第一人孔令傑,拿花的年輕婦女是朱逸民(張靜江夫人),第三人新郎陳肇英,第四人新娘陳肇英夫人;前排從右第二人帶眼鏡微胖的年輕婦女是陳壁君,從右第四人拿花的年輕婦女是陳潔如
陳肇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