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紀瀅

陳紀瀅(1908—1997)作家。本名陳奇瀅,筆名有瀅、醜大哥、生人、影影、羈瀛等。河北安國人。1908年3月20日生。北平民國大學、哈爾濱政法大學夜間部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紀瀅
  • 出生地:河北安國
  • 出生日期:1908年3月20日
  • 逝世日期:1997年5月22日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歐陽剪影》《荻村傳》
  • 本名:陳奇瀅
  • 筆名:瀅、醜大哥、生人、影影、羈瀛
人物簡介,生平簡介,個人著作,東北辦報,人物作品,

人物簡介

陳紀瀅(1908—1997)作家。本名陳奇瀅,筆名有瀅、醜大哥、生人、影影、羈瀛等。河北安國人。1908年3月20日生。北平民國大學、哈爾濱政法大學夜間部畢業。1924年在北平《晨報》開始發表作品。20年代後期,曾在哈爾濱《國際協報》主辦《蓓蕾》文藝周刊。1928年和孔羅蓀共同發起成立“蓓蕾文藝社”,為形成東北作家群起了重要的作用。九一八事變後,離開哈爾濱去關內。曾任職郵政部、郵政儲金匯業局,後任《大公報》記者、編輯、駐新疆特派員、駐蘇聯特派員,1932年到上海從事新聞工作與創作。1935年創辦《大光報》。抗戰期間,在武漢和重慶主編《大公報》副刊。被聘為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抗戰勝利後,陳紀瀅任哈爾濱市文化指導委員會主任。1948年當選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1949年8月12日赴台。去台灣後任《中央日報》董事長、中國廣播公司常務董事。1993年8月被聘為國民黨第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1997年5月22日辭世,享年90歲。
陳紀瀅

生平簡介

陳紀瀅 ,(1908年3月20日—1997年5月22日),著名的記者、作家。本名陳奇瀅,筆名有瀅、醜大哥、生人、影影、羈瀛等。河北安國人。
陳紀瀅
陳紀瀅的職業本來是郵局的一個工作人員,業餘記者、編輯。卻因緣際會,成了著名的記者,有過幾次傳奇的採訪壯舉,比如到偽滿洲國和新疆的採訪,都是那個時代的專職記者沒有做到的。因為編副刊的原因,他認識那個時代的大批作家,對日本作家的訪問,以及他對張季鸞、王芸生、范長江、沈從文、子岡等人的回憶,都與眾不同,有獨特而珍貴的文學價值、文獻價值和歷史價值,自己也成了很出色的作家。
1924年陳紀瀅在北平《晨報》開始發表作品。20年代後期,他曾在哈爾濱《國際協報》主辦《蓓蕾》文藝周刊。
1928年他和孔羅蓀共同發起成立“蓓蕾文藝社”,為形成東北作家群起了重要的作用。《國際協報》作為東北新聞史中民辦報紙的代表,經歷了民國和東北淪陷兩大特殊歷史時期,其在東北淪陷前後不盡相同的辦報實踐使最初確定的辦報宗旨未能完全實現,在日本勢力影響下,該報的命運也便成為東北國人報紙的歷史縮影。
九一八"事變後,陳紀瀅離開哈爾濱去關內。曾任職郵政部、郵政儲金匯業局。
1931年年底,接受天津《大公報》之聘,擔任東北秘密通訊員工作,到1932年撤退回上海,一邊在郵局工作,一邊從事新聞工作和創作。1933年奉《大公報》之命秘密回東北採訪。同年12月,在《大公報》發表《東北勘察記》。
1934年回上海,結交30年代各種文化人。1935年創辦《大光報》。抗戰期間,在武漢和重慶主編《大公報》副刊《別墅》。
1937年10月,回大公報,後任《大公報》記者、編輯、駐新疆特派員、駐蘇聯特派員。1938年首次去天山。
1940年、1942年又兩次去天山。1940年8月,遊記《新疆鳥瞰》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45年1月,小說《新中國幼苗的成長》由重慶建中出版社出版。1946年5月1日,辭去《大公報》職務。
1947年1月陳紀瀅出版小說《春芽》。
1949年8月12日他離開桂林去台灣台北,專任立法委員。至此開始了其創作鼎盛期。後任台灣《中央日報》董事長、中國廣播公司常務董事。
1993年8月被聘為國民黨第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他於1944年、1960年分別獲教育部文學獎,1983年榮獲美國加州世界開明大學文學系博士學位。
1997年5月22日辭世,享年90歲。

個人著作

其著名的作品有作品包括遊記《歐陽剪影》(1950)、《美國訪問》(1964)、《西班牙一瞥》、《歐洲眺望》、《西德小駐》(1968)、《了解琉球》(1969),散文集《寄海外寧兒》(1950)、《夢真記》(1951), 小說《荻村傳》(1951)、《赤地》(1955)、《賈雲兒前傳》(1956)、《華夏八年》(1960)、《華裔錦胄》(1979),論著《文藝新里程》(1956)、《百年來中國文藝的發展》(1958)、《常青藤盟校及其他》、《美國的新聞事業》、《美國的圖書館》、《美國的博物館與陳列館》》、《時代雜誌四十年》、《讀者文摘是怎樣辦起來的》、《普林斯頓大學蓋斯特東方收藏》(1965),傳記《報人張季鸞》(1957)、《齊如老與梅蘭芳》(1967)、《白霜道路》(1969)等。

東北辦報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奉命參加國民黨接收人員到東北接收,12月26日到達哈爾濱,被任命為哈爾濱市文化指導委員會主任。當時曾向國民黨哈爾濱市長楊綽庵表示,到哈後先把報紙辦起來,並與赴大連線收的趙惜夢相約:"一南一北,辦兩張理想的報紙,互相呼應,以便施展多年有志新聞事業的抱負,對國家有所獻替。"可他理想的報紙,很長時間也沒有出版,楊綽庵等得很不耐煩,在一次“總理紀念周”會上,點名批評了他。30多年後,他在台北回憶說,當時到哈後,"從共產黨手裡分來印刷機器、無線電報機等。偷偷在一個旅館裡請專家收聽中央社在重慶的新聞廣播,一切大體就緒,專等出版印刷了,局勢突變,共產黨又包圍了哈爾濱,逼著接收人員再度撤退”。他把4個月內未能出版的責任推給了共產黨。他在哈爾濱出版了《市民生活》半月刊外,還辦了《平報》,這是一張名副其實的"剪刀加漿糊"而成的報紙。但時間不長就停刊了。他於1946年4月中旬,便離開哈爾濱,"循陸路到南京"。

人物作品

《陳紀瀅文存》內容簡介:陳紀瀅的新疆採訪記,對日本作家的訪問,以及他對張季鸞、王芸生、范長江、沈從文、子岡等人的回憶,都與眾不同。有獨特而珍貴的文學價值、文獻價值和歷史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