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協報

國際協報

國際協報》是上世紀初葉哈爾濱一家歷史悠久的報紙。該報發行量,當時,居哈埠中文報紙之首。《國際協報》報社,社址為哈爾濱市道里區新城大街。據《黑龍江省報業志》記載,《國際協報》於1918年創刊,1937年被日本關東軍哈爾濱特務機關強令終刊。《國際協報》,辦報宗旨是“志在扶持正義,促進和平”。據《黑龍江省報業志》記載,《國際協報》是哈爾濱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版時間最長、社會影響最大的一家民辦報紙。王澤生認為,堪稱哈市文化的老字號,造就了一批左翼作家和東北作家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國際協報
  • 語言:中文
  • 創刊時間:1918
  • 終刊日期:1937
  • 出版地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與抗日烽火,與左翼文化,與東北作家群,與蕭軍,與蕭紅,

與抗日烽火

有這樣一則網路新聞,題為《冰城<國際協報>記載侵華醜行再現日軍侵華鐵證》。哈爾濱市民汪恩權,家住南崗區上方小區,在家中發現了一張71年前出版的《國際協報》,這張報紙大篇幅記載著日軍當年的侵華醜行。報紙是71年前出版的,5張泛黃的4開10版的《國際協報》,除介紹哈爾濱老字號的文章、廣告及娛樂新聞外,還利用大版面、長篇幅痛斥了日軍侵華的醜行。其中有《日人破壞京滬路》、《全哈新聞界昨招待歐美記者陳述此次日軍侵占東北之事實》、《前日國聯公開會議,要求日方依限撤兵》等文章。
▲《國際協報》,曾先後活躍過我黨的一批抗日文化人士,例如,趙一曼、楊靖宇等著名抗聯將領都與之發生過關聯。
①姜椿芳(1912-1987),1928年遷居哈爾濱。1931年參加共青團,後任哈爾濱團市委宣傳部長、滿洲團省委宣傳部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2年年底,調中共滿洲省委宣傳部工作。在英亞社(蘇聯塔斯社的化名)任俄文翻譯,並經英亞社與共產國際聯繫。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姜椿芳在哈爾濱曾與抗日英雄楊靖宇一道從事抗日活動。這時期,姜椿芳每天都從俄文報紙上找日軍行動訊息、義勇軍抗日鬥爭等中文報紙上沒有刊載的新聞,他把這些都譯成中文,投到《國際協報》。1932年5月,楊靖宇來哈,二住到姜家。臨走,把一件大衫和一條褥子送到當鋪,換些路費。當票托薑母保存,當期滿時,姜家拿錢將衣褥贖回,保存到1952年,姜父薑母,這兩件遺物交給了東北革命烈士紀念館永久陳列。從楊靖宇1936年離哈赴滬,16年過去了,兩位老人才曉得,楊靖宇已壯烈犧牲13個春秋。姜椿芳,1936年,在東北遭日方逮捕,被關押了30多天后,經營救出獄。1936年8月初,姜椿芳一家轉移到上海。
②趙一曼,在哈市革命期間,與《國際協報》副刊編輯-方未艾成了“志友”。方未艾,剛加入共產黨,是個青年同志,采編副刊稿件時,黨性和思想覺悟薄弱。組織上決定,由趙一曼做方未艾的輔導老師。在宿舍,趙一曼給未艾講授革命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在《國際協報》副刊上,趙一曼的七律,《濱江抒懷》:“誓志為國不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兒定是全都好,女子緣何分外差。一世忠貞興故國,滿腔熱血沃中華。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刊出後,《國際協報》副刊抗日思想性,明顯突出。

與左翼文化

姜椿芳,被釋放了,金劍嘯,卻在哈卻被關押數日後,隨即被押往齊市,於兩個月後被鬼子槍斃。金劍嘯、侯小古,在道里15道街33號開設“天馬廣告社”,實則是團結左翼文人的活動據點。金劍嘯,是當時哈爾濱著名的藝術家,各報都來聘請他去當副刊編輯。1934年1月,金劍嘯應聘去《國際協報》,編輯《文藝》周刊,金劍嘯在該報編輯一年《文藝》副刊,因不宣傳“日滿親善”而被辭退。侯小古是共青團員,多次在《國際協報》上發表詩文,影射聲討日本鬼子的侵略罪行,呼籲人們起來戰鬥。金劍嘯、侯小古,後遇害。
道里端街31號的基督教堂,是與革命同志的接頭地點,做禮拜。姜椿芳與金劍嘯、羅烽、舒群一起領導哈爾濱的左翼文化運動,還在《國際協報》副刊上用筆名發表了《電燈》《尋找職業》兩篇小說。
唐景陽,“九一八”後,一度參加霍剛領導的抗日部隊。1932年到哈爾濱,積極參加校內的反日活動、散發傳單、油印小冊子。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30年代,他在《國際協報》副刊上,發表進步詩文30餘篇,當時在哈爾濱很有影響,是哈爾濱市左翼作家群中富有才華的一員。
可以這樣認為,東北淪陷後,哈爾濱淪陷後,在黨的領導下,《國際協報》一度是左翼作家們聚集的重要文化陣地。該報的編輯與作家、寫手,有的本身就是中共黨員,直到國協報停刊,國際協報的紅色文章始終接連不斷。傳記作家-曹革成說:“30年代,哈爾濱出現了一批進步愛國的文學青年,而且有著堅實的中共地下黨的組織領導,為年輕的哈爾濱作家群打下極其良好的基礎。他們中與悄吟、三郎有過直接關係和交往的,有羅烽(傅萬琦、洛虹)、金劍嘯(巴來)、舒群(黑人)、白朗(劉東蘭、劉莉)及金人(張君悌)、塞克(陳凝秋)等。他們也是當時哈爾濱作家群的核心人物。”羅烽,被指定為中共滿州省委候補委員,負責開展北滿革命文藝活動。1933年4月,白朗(女),在《國際協報》當記者,10月接手該報副刊,“國際協報”成為哈市左翼文學作家的發表園地之一。

與東北作家群

東北作家群。“九一八事變”後,一群從東北流亡關內的文學青年,在左翼文學運動下,自發地創作了一批抗日題材作品,這個流亡的文學創作群體,帶著國恨家仇,史稱“東北作家群”。東北作家群,主要作家有蕭軍、蕭紅、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蕭紅《呼蘭河傳》、《生死場》,蕭軍《八月的鄉村》等。
蕭紅、蕭軍、端木蕻良、舒群、駱賓基、羅烽、白朗、李輝英等,這些從東北流亡到上海及關內各青年作者,習慣上被稱為“東北作家群作家”,形成於30年代中期。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聯”,但創作風格屬於“左聯文學”的一部分。東北在日本法西斯的鐵蹄踐踏下,在東北作家群的作品裡,體現為父老鄉親早日收回國土的願望,融合在濃郁蒼涼的色彩、粗獷的風俗之中。這種流亡中的淪亡文學的出現,直至形成,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在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的文壇上,“東北作家現象”有著強烈而深刻的影響。
從風格與題材上看,東北作家群具有某些共性,即中國的抗戰文學,從東北作家群開始發軔的。依據1940年《大公報》副刊所披露的包括39人的東北作家的名單作,有楊晦、穆木天、蕭軍、羅烽、高蘭、蕭紅、李輝英、辛勞、師田手、白朗、端木蕻良、舒群、鄒綠芷、丘琴、雷加、駱濱基、姚奔等人,這39人中,蕭紅的文學成就是最高的。東北淪陷,當不能立足時,他們是分期分批撤退的,其實,就是分批向關內流亡,先後到了北平、天津、青島、上海、武漢臨汾西安延安、重慶、香港、桂林等地。
東北作家群的形成,絕非偶然現象。1931年,日本悍然發動“9·18事變”,蔣介石與國民政府忙於“攘內”,忙於“剿共”,對日本侵略者採取不抵抗主義,導致東北四省淪陷,國情急遽變化,文學界救亡的呼聲劇烈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許多文學的青年以筆為戎。而恰恰“五四”中國新文學誕生以來,中國文學的題材,大多集中在城市工人、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的生活領域,雖然也有鄉鎮或農村的農民、流氓無產階級、中小地主生活的題材,反帝題材往往在作品中,被削弱為背景,因為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賣國,對國內文化奉行圍剿政策。因此,東北作家群開了一代文壇新風。
東北作家群,未入關之前,就於黑龍江的哈爾濱形成了。哈爾濱的“國際協報”,則是東北作家群最先形成的搖籃。《國際協報》的文藝副刊叫“國際公園”,劉軍(蕭軍)、劉莉(白朗)、悄吟(蕭紅)等人,先後在此副刊上發表作品。
為什麼哈爾濱能聚集這樣一批文學青年呢?東北四省的作家,為什麼不約而同地先後集中到了哈爾濱了呢?這不是偶然的。因為,“九一八”以後,哈爾濱有一段相對寬鬆但為時極短的政治環境。因為舊俄的中東鐵路在北滿的哈爾濱,日本的傀儡——偽滿洲國統治之初,日本顧忌於國際政治影響,哈爾濱的政治空氣比之於瀋陽、長春、齊齊哈爾等地,相對稍稍寬鬆一丁點。更深層的緣故在於,哈爾濱是東北最後淪陷的一所大城市,日本準備全力侵略關內,對蘇聯採取的採取防禦政策。哈爾濱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城市建築有著鮮明的俄國特色。這根源於俄國長期對東北的侵略,從沙俄時代起,俄國人就越過邊境,燒殺搶奪,包括不平等條約掠走的中國土地,俄國人在哈經商的很多。日俄戰爭以後,俄國人對哈爾濱的影響,深刻集中在軍事、經濟,領域。
▲那么,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俄國色彩”都很顯著的哈爾濱,在滿洲國初期,保持了暫時的相對的特殊性。上世紀30年代的哈爾濱,處於紅色蘇聯的包圍之中,因為東北三省一區中,惟獨黑龍江的國境線最長,綿延數千里,黑龍江是與與俄羅斯接壤最長的省份。十月革命之後的蘇聯,仍然保持著對哈爾濱潛在的巨大影響,雖然哈爾濱沒有蘇聯人的租界。因此,哈爾濱有種“大後方”的感覺,東北的文人一時雲集哈爾濱。但這種相對的文化繁榮,也僅是一個作家群體的短暫的“逗留”而已。
哈爾濱的文化界格局如何呢?曹革成的長篇人物傳記《跋涉生死場的女人蕭紅》中,說“文壇的繁榮先要看有無發表的陣地,沒有陣地文學自然不振。哈爾濱是國際都市,報業異常發達。‘九·一八’以前,哈市當地的中日俄英等文報刊多達200餘種。其中民間報紙就有《濱江日報》、《國際協報》、《晨光報》、《哈爾濱日報》等20餘家。另外還有《大公報》、《申報》、《新聞報》,蘇聯《真理報》、《訊息報》等幾十種外埠和海外報紙布滿報攤。各報代表各種勢力:親日的,宣傳侵華有理;親英美的,宣傳西方民主;親蘇的宣傳社會主義;其他還有社會新聞商業、新聞的專業報。總之思想活躍,言論也較自由。淪陷後,報業受挫,查封、接收、合併,但鑒於哈市複雜的國際背景和各種勢力較量平衡,報刊還有相對的存活空間。如由趙郁卿任社長的《濱江午報》,把日本人辦的《大北新報》貶稱為‘大背心報’,並與之論戰,一時發行量二三萬份,影響面很大。最後終被日偽當局停刊,資產歸《大北新報》強行接收。(李士良等《哈爾濱史略》)”。
1932年,是哈市報業相對的最低谷時期。《國際協報》、《濱江時報》、《哈爾濱公報》三家民營大報曾被合併為《濱江13報》。但《國際協報》仍是當時有影響的民營大報。曹革成說:“社長張福生、主筆王星珉,均是同盟會老會員,思想上堅持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報上經常發表具有進步和革命傾向的文章。副刊部主任趙惜夢是五四時期出現的東北文壇新文學作家。1923至1926年,曾在《晨光報》住文藝部芏任。在《國際協報》時期,認台罰本形式出版綠野渤、《星》、《蓓蕾》等文學周刊,先後培養了於浣非、張鐵弦、金人、楊朔孔羅蓀、陳西瀅、陳凝秋(塞克)等一批文學新人。1932年2月哈爾濱失陷,趙惜夢逃入關內。同年3月7日裴馨園到《國際協報》任副刊編輯,團結了一批愛國文學青年。副刊一直是他們主要發表作品的園地之一。”(資料引用於-曹革成的長篇人物傳記《跋涉生死場的女人蕭紅》“第三章 難忘的一九三三”)

與蕭軍

▲“九一八”後,蕭軍憤然離開東北軍,與方未艾到吉林舒蘭,搞抗日武裝活動,事敗,攜妻子潛入哈爾濱。1932年2月,哈爾濱淪陷後,說服結髮妻子-許素凡,回了老家遼西碾盤溝,並致信了結了婚事。曹革成,說:“事實是三郎沒有去搞什麼武裝抗日,而是留在了哈爾濱。不久以一篇《飄落的櫻花》得到裴馨園賞識,留在《國際協報》幫忙,這以後就接上了與悄吟相識的‘愛之路’,因為髮妻已經‘拋開’。”
▲葉君,則是這樣認為的“哈爾濱淪陷後,因無經濟來源而陷於困境,不得已將妻子許氏和兩個女兒遣回老家,自己準備伺機參加游擊隊抗日。其間,以“三郎”的筆名寫點文章餬口,在向《國際協報》副刊投稿過程中,被裴馨園相中,請去幫助編輯兒童專刊和處理外來稿件。”(摘於-《從異鄉到異鄉:蕭紅傳》“傾城之戀(4)”)
▲葉君的,又說:“裴馨園除主編《國際協報》副刊外,還兼任《哈爾濱公報》副刊《公田》和《五日畫報》等報紙的編輯,每天事務繁忙。三郎的質樸、能幹深得裴馨園的信任,不僅請他幫忙處理稿件、校對清樣,最後,《國際協報》副刊就索性由其選稿、編輯並代跑印刷廠,聯繫一切難以處理的事務,自己只是簽簽名,看看報紙版面的安排,主要應對其他編務。後來,裴馨園乾脆讓三郎搬到他家居住。”
▲張毓茂的散文《暴風雨中救蕭紅》里,也敘述了大致同樣的細節:“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領了全東北。在國難當頭的時候,蕭軍在北滿一個小縣城舒蘭聚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抗日青年,準備拉起隊伍抗擊日本強盜。但是,由於叛徒出賣,他們失敗了。蕭軍被迫和方靖遠逃亡到哈爾濱,成了沒有職業的流浪漢。失敗,並沒有使倔強的蕭軍消沉頹唐。他又找到一群新的戰友,開始以文藝為武器進行新的鬥爭。當時,‘蕭軍’這個名字還沒有出世,人們熟知的是流浪詩人‘三郎’。開始,蕭軍向各報刊投稿,賣文餬口。後來得到《國際協報》副刊主編裴馨園(筆名老斐)的賞識,應老斐的邀請,協助編輯副刊。”

與蕭紅

▲葉君的《從異鄉到異鄉:蕭紅傳》中,寫道:“三郎的稿酬、編務費所得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對蕭紅求助的冷淡,除了自感無任何力量幫助別人之外,還與他對社會現狀有超出常人的認知有關。他此前曾在哈爾濱當過憲兵見習生,白天在街頭、飯店糾察軍事紀律,晚上到戲院、妓館維持秩序,見過太多遭遇不幸的青年女子。或許,在他看來,蕭紅的遭遇不過是太過平常的女性落難罷了。”
▲丁言昭,在其著的《蕭紅傳》(江蘇文藝出版社)里說:“1932年底,《國際協報》舉行新年徵文活動,在蕭軍和朋友們的一致鼓勵下,蕭紅寫了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作為徵文,由蕭軍親自交給當時在《國際協報》編副刊的方未艾和陳稚虞。《王阿嫂的死》描寫勤勞、善良的王阿嫂一家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方、陳兩人研究後,當即決定發表。可以說,蕭紅的文學創作從一開始就繫著中華民族的魂。蕭紅開始踏上了艱難的文學征程。”
▲在貧困交加中,蕭紅生活。自1932年到1934年,蕭紅,在《國際協報·文藝周刊》等刊物上,先後發表作品,引起文壇關注。蕭紅,踏上了文學征程,與蕭軍沉浸在饑寒交迫的蜜月里。但是,兩蕭,也上了日偽對進步文化人的迫害的黑名單,隨時面臨著被捕。於是,兩蕭,於1934年5-6月間,秘密離哈去青島,結束了與國際協報的一段文學生涯。
▲回哈,汪殿甲(普遍的說法,則是“汪恩甲”),騙蕭紅東興順旅館,半年多,欠債。汪,溜也,一去不歸。當成“人質”,蕭紅被旅館扣留,有被賣進妓院的危險。走投無路,寫信,求救於報館,當時《國際協報》的副刊主編裴馨園,把信轉給蕭軍、方未艾等人,裴馨園與孟希、舒群等文學青年先後與旅館交涉,暫緩了蕭紅的境況。一封信,引出了蕭軍;一本書,引發了一段風花雪月清貧的愛情——裴馨園派蕭軍到旅館給蕭紅送書刊,兩蕭一見鐘情。接蕭紅出來,結為夫妻,或是蕭軍當時的想法吧。想贖人,但第一步必須還債才行。對於在“國際協報”幫忙的蕭軍而言,汪蕭二人半年所欠的六百元,簡直是個天文數字。窮作家,湊齊六百元,談何容易!可是,蕭紅,仍就困居於旅館。可以說,是1932年的那場松花江大水,救了蕭紅。一場大水,成全了一場愛情。
▲張毓茂的散文《暴風雨中救蕭紅》里,說“1932 年夏天,《國際協報》副刊收到一封女讀者的求救信。這個女讀者署名張乃瑩,正被困在哈爾濱東興順旅館裡。和她同居的男人拋棄了她,不告而別,讓她一個人承擔六百多元的食宿費。旅館老闆見她付不出這筆巨款,要把她賣到妓院抵債。這個張乃瑩就是日後馳名中國文壇的女作家蕭紅。”
▲蕭紅,被騙,在旅館,面臨著再次深淵,絕望中,只好向《國際協報》發出一封求救信。蕭紅,身陷圇鼯,不過是囚入一個比專橫逼婚的封建家庭更大的牢籠罷了。蕭紅,早在哈讀中學時,就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出走,卻遭受出走以來最嚴重的尷尬。國際協報,蕭軍,給了一個“渴望春天的少女”以希望,而蕭軍則把這顆青杏從風雨飄搖中,呵護起來。蕭紅,趁著大水的混亂,逃離了旅館,可謂絕處逢生。二蕭,住進老斐家中,但又臨產,分娩一女嬰,無錢,孩子送人,逃離醫院後,蕭軍發脾氣,得罪裴馨園的家人,搬走。赤貧如洗,住在歐羅巴旅館,困境超乎尋常。
▲“老斐收到信後非常同情這個不相識的女讀者,便派蕭軍到旅館探望。蕭軍按照信上所示的地址找到了蕭紅。蕭紅那時已是一個憔悴的孕婦,臉色蒼白,神態疲憊,穿了一件已經變灰了的藍長衫,赤著腳,拖了一雙變了形的女鞋。她那懷孕的體形,顯示她即將臨產了。”(引用資料)
▲這個過程,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蕭紅始終被貧困與飢餓包圍著,如果讀了蕭紅的散文《歐巴旅館》,便一目了然。這個階段,正因為“國際協報”與蕭軍,蕭紅走上了左翼文學之路,正如張毓茂所說的“冷酷的環境使蕭紅從小就富於抗爭精神。同時,也使她能夠同情理解下層人民的疾苦和辛酸”。至於,蕭紅在《國際協報》發表過哪些文章,尚無具體資料整理的目錄,但左翼文學的精神肯定影響了蕭紅前期的文學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