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林(知名古玩鑑定專家陳玉林)

陳玉林(知名古玩鑑定專家陳玉林)

陳玉林,男,1962年生於 福建省福州市 ,北京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曾在邯鄲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顏料和傳統色釉的研究實驗工作,保亭民族博物館館長1996年調入故宮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同時在書畫鑑定,玉石雜項鑑定方面都有較高建樹。目前為《私人財富》等多家媒體珠寶鑑賞、收藏欄目專欄作家,珠寶鑑賞收藏與拍賣方向資深講師。出版學術論文,發表書學論著等60餘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玉林
  •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 出生日期:1962
  • 性別:男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出版著作,個人生活,

人物生平

陳玉林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海南保亭民族博物館館長。 自八十年代初就著力收藏與研究,歷經滄桑三十於載。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常與港澳台以及國外藏家廣泛交流和探討,深受各界藏友的信賴與好評。主要擅長明清瓷鑑定和修復,在業內具有很高人氣與評價,得到各大知名藏家的認可。 自十五歲起開始收藏,師承史樹青先生,多年來跟隨史樹青先生鑑定收藏文物,收集了大量的古陶瓷瓷片為後期研究提供主要依據,曾參與全國各地多處古墓考古、發掘、研究工作。三十五歲之後被國內多家知名拍賣公司聘為鑑定顧問,在任職期間,對玉器雜項等做了大量的研究與實踐。

主要成就

■北京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
■華緣藝禎特邀鑑定專家
■海南保亭民族博物館館長
■博寶藝術網特邀專家
CCTV《鑒寶》專家團成員
■《鑒寶》雜誌學術顧問
■中華古玩交易網鑑定師

出版著作

《中國書畫鑑定基礎》四川大學出版社,陳玉林主編
《故宮珍藏書畫精粹》北京出版社,陳玉林主編
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四輯,陳玉林主編編,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青花瓷器鑑定,張浦生著,書目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

個人生活

陳玉林-講解瓷器鑑賞
首先,從瓷器的發展史講起
瓷器,是從瓷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箇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是我們引以自豪的華夏文明的象徵。從當前來看,人們對陶瓷的愛好已經不僅僅是限於藝術上的價值,而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已逐漸占據人們主導地位。
中國是瓷器發明最早的國家,大概是從唐代開始外銷,外銷到包括東南亞、西亞後來到歐洲,到歐洲以後最繁盛的時候就是明代晚期到清初。中國貿易到清代乾隆以後就開始逐漸衰敗,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當時挖土太多,消耗原料過多,而當時的迷信說是動了龍脈了,就開始控制製作瓷器的原材料,這樣一來,就造成了瓷器的質量下降;另一個原因就是歐洲開始生產自己的瓷器,還有就是日本和韓國,尤其是日本,日本當時就製作了很多仿中國的瓷器,就運到歐洲市場上冒充中國瓷器。當年,從元朝開始,從龍泉窯的瓷器銷售到西亞、中亞一帶以後,伊朗就仿中國的瓷。生產規模較大,所以到後來就說得有點神乎其神了。到歐洲發明了瓷器後,中國就逐步退出了瓷器在當時世界上的統治地位了,後來到清晚期的時候,西方工業改革,生產設備機械化程度,成本低廉,就對我們的瓷器市場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在清晚期收藏鑑定的時候就可以經常看到英國、德國還有日本的瓷器,因為當時他們的瓷器成本較低,老百姓都接受那樣的價格。中國瓷器真正的復興時期是抗日戰爭後,從50年代開始中國瓷器就一直在世界出口排名是第三,但也始終沒有了以前的輝煌。排名第一是日本,第二是英國。我們在建築陶瓷方面世界上開始占據了重要位置,在世界出口排名是第一。
瓷器的鑑定
我們在鑑定陶瓷時,主要使用兩種方法:一是傳統鑑定,即俗稱的眼學,根據專家的經驗,憑藉眼看手摸等手段,確認陶瓷的時代,窯口,真偽和價值。專家的經驗是根據考古發現的文物資料和已經確認無誤的文物,採用對比造型,紋飾,胎釉特徵之後得出結論。這種方法是世界認可通行的,尤其對中檔以下的仿製品,基本不會出現失誤。但是在使用這種方法鑑定高仿作品時,專家的意見可能會出現分歧。遇到這種情況,可以藉助另一種鑑定方法,即科技檢測。流行的科技檢測方法有3種,一是釋光,可以準確的檢測陶瓷的燒成年代,誤差在50年左右,但是這種方法需要取樣,對文物會造成破壞。二是無損檢測陶瓷的胎釉化學成分,如果發現現代化工原料,可以準確斷定其新老。三是無損檢測釉的脫玻化係數,這種科技檢測的原理並不複雜,釉是一層玻璃,而玻璃生成後,隨著歲月的消失,會朝著非玻璃體轉化,使用儀器檢測,並通過計算,即可斷定瓷器的大概燒成年代。用這種方法對付高仿瓷器非常有效。但是它的局限是只能檢測帶釉的瓷器。以上兩種鑑定手段是在世界上通行的鑑定陶瓷的方法,傳統鑑定和科技檢測相結合,可以保證失誤率降到最低點。
龍被展現黎族文化精髓
在海南省博物館二樓海南歷史陳列展廳,一枚小小的正方形銀印安靜地陳放在展櫃內。它是“朱廬執圭”銀印,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是海南目前發現最早的一枚古代官印。
這枚“朱廬執圭”銀印的發現有個有趣的故事。1984年,樂東黎族自治縣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深入黎族村寨,進行文物普查,工作人員在潭培鄉看到一些農民在打牌,每個人的臉上都印了一些紅印,一問才知道,如果誰打牌打輸了就用一枚印章在臉上蓋個印,工作人員拿過印章一看,竟是一枚銀質方形印章,製作精緻,印章上盤曲著一條蛇,工作人員連忙詢問印章來歷,一位名叫劉清高的黎族農民說,這是他種橡膠樹時在地下30厘米處挖出來的,附近只發現了這枚印章,沒有發現任何別的東西。
工作人員將印章拿回縣文化館後進行研究,印章高1.9厘米,邊長2.4厘米。印紐呈獸首蛇身形,頭部微微上揚,長著雙耳,造型有些像鼠,蛇身布滿精美細密的花紋,印面還鑄有陰文篆書“朱廬執圭”四個字,印文工整嚴謹,因此得名朱廬執圭銀印。
1985年4月28日《人民日報》報導了在海南發現這枚銀印的訊息,立即引起中國考古界的高度重視。
專家研究後認為這是一枚中國西漢時期的印章,朱廬執圭這四個字包括兩個意思,朱廬是地名,執圭是爵位名。而有關朱廬這個地名還要從漢武帝說起,漢武帝劉徹是中國西漢著名的皇帝,他於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間在位,執政期間漢武帝在南方派前伏波將軍等將領率領軍隊收復嶺南,之後在嶺南這個地方設定了九個郡,其中珠崖郡、儋耳郡就在海南島上。後來因為各種原因儋耳郡合併到珠崖郡,到了漢元帝的時候,珠崖郡也被罷除了。罷除之後就把珠崖郡這塊稱為朱廬縣。這枚朱廬執圭印就是西漢中央政權賜給朱廬縣官員的一枚官印。海南島在公元前110年就屬於中國了,這枚印章也是一個實物見證。
執圭印到目前為止只發現了這一件,但是蛇紐印不止這一枚,我國出土的另一枚蛇紐印是1956年在雲南晉寧縣石寨山出土的滇王之印,是一枚金印。
滇王之印是隨持有者一起葬在墓葬之內,可是朱廬執圭印不是這樣出現的。根據史書記載,無論珠崖郡儋耳郡還是後來的朱廬縣,它們都在海南島的西部和北部,為什麼朱廬執圭銀印卻在島南的樂東發現?為什麼只出土了這一枚印章,沒有發現任何其他文物呢?或許這枚印章的主人帶著印章去討伐征戰,由於戰死和遺體一起埋了,另一種可能就是戰敗逃亡將銀印丟棄所致。而朱廬執圭印是迄今為止在海南島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枚官印,對海南島古代歷史地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證明海南島至少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屬於中央政權管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