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潤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潤生(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潤生,1941年6月出生於天津,生物信息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4年陳潤生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1978年至1980年在吉林大學理論化學進修班學習;1985年至1987年在德國紐倫堡大學從事量子生物學研究;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陳潤生主要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在基因標註、生物進化、SNP數據分析、生物網路、非編碼基因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潤生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天津市
  • 出生日期:1941年6月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主要成就: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性別:男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64年,陳潤生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
1978年,陳潤生在吉林大學理論化學進修班學習(至1980年)。
1985年,陳潤生獲得洪堡獎學金,前往德國紐倫堡大學,從事量子生物學研究(至1987年)。
2007年,陳潤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陳潤生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研究方向
陳潤生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利用生物信息學手段並結合實驗室多年積累的RNA組學技術,深入開展在腫瘤發生、發展以及幹細胞重編程過程中長非編碼RNA的系統發現和功能機制研究。(2)非編碼RNA資料庫(NONCODE)、非編碼RNA與各種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質)相互作用資料庫(NPInter)以及其它專家資料庫的構建與升級。(3)構建由RNA和蛋白質共同實現的典型pathway或生物網路(RNA與蛋白質的雙色調控網路等)。(4)腫瘤分子標誌物識別算法的開發與分子標誌物篩選高通量平台的設計與套用。(5)非編碼調控區域變異與疾病的關聯研究,以及多組學數據的整合分析。(6)非編碼RNA 翻譯複雜性的理論與功能機制研究。
  • 科研綜述
陳潤生參加了中國第一個完整基因組泉生熱袍菌B4基因組序列的組裝和基因標識;參加了人類基因組1%和水稻基因組工作草圖的研究。構建了收錄非編碼RNA及其基因的資料庫NONCODE,以及收錄非編碼RNA與其它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資料庫NPInter,這兩個資料庫也已成為了國際在非編碼RNA領域非常有影響力的資料庫。
  •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1月,陳潤生共發表SCI學術論文200餘篇。
  • 學術交流
1994年-2003年,陳潤生作為訪問學者或訪問教授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德國紐倫堡大學,美國加州洛杉磯大學,美國哈佛大學,日本大阪大學蛋白質研究所,台灣理論科學中心等從事合作研究。
1996年 9月,陳潤生應邀在日本筑波召開的第十五屆國際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CODATA)大會上作“Kotani Memorial Lecture”。
  • 科研成果獎勵
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96年
“小谷正雄”獎(Kotani Prize ,生物領域)
2007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8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2年
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2014年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92年-1996年
國際純粹及套用物理學會(IUPAP)生物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秘書長、副理事長
中國物理學會理事
佛山科技學院雙聘院士
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會員
國際資料庫組織(CODATA)生物大分子專業組委員
國際純粹及套用物理學會(IUPAP)生物信息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編委

人物評價

陳潤生是中國最早從事理論生物學、生物信息學以及非編碼RNA研究的科研人員之一,二十多年來在生物信息學領域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