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生(畫家)

陳景生(畫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景生,生於廣東,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師承嶺南畫派關山月黎雄才老師。曾于海南島工作二十餘年,深深被當地原住民文化所吸引,於是開始跟著原住民一起生活。同經歷,也開始以畫筆記錄起原住民文化的點點滴滴。

1995年移居台灣,老師仍然無法忘情對於原住民的鐘愛,於是又開始追逐起台灣各個原住民族群。多年不斷流連於各個部落族群,爬遍了每座山頭,收集著故事,描繪著部落群像,也同時讚嘆著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多元與獨特。為了獲得更精準的諮詢,老師甚至還到政事務所調閱人口普查的資料,無怪乎不論是泰雅族的鯨面、布農族舉世聞名的八部合音、賽夏族的矮 靈祭 、達悟族的獨木舟等經典畫面,在老師的筆下總是那么細膩動人,防護老師也是其中一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景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化州縣
  • 出生日期:1932年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廣州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舉辦過多次畫展
創作經歷,人物軼事,人物評價,

創作經歷

1932年生於廣東化州縣
1960年畢業廣東美術學院
1961年版畫《建設中海南華僑大廈》入選第四屆廣東省美展
1964年擔任中學及師範專科學校教師
1965年水印版畫《工余 》入選第五屆廣東省美展
1970年版畫《海疆衛士》入選第四屆全國美展
1987年廣東省化州縣《回饋鄉親》個展
陳景生
1989年廣東省廣東書畫院個展
1994年香港國際《水墨新風》連展
1994年香港美術研究會聯展
1995年台灣彰化縣立圖書館及中國國際商業銀行邀展
1995年韓國文化部邀請聯展,水墨畫《迎新娘》入選展出
1997年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邀展
1998年台北國際藝術中心個展
1999年台中大甲農會邀請展
陳景生
1999年台東藝術村聯展
2000年彰化縣立圖書館邀請個展
2000年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邀請個展
2000年台北國立你是博物館高雄分管個展
2001年國立中正紀念堂個展
2001年台北佛光緣美術館個展
2003年國立國父紀念館個展
2007年彰化縣原住民文物館邀請展
陳景生
2008年台東美術館邀請展
2009年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個展
2009國立中正紀念堂展出
作品受到國家單位(教育部、原住民委員會……)及各縣市文化中心收藏。

人物軼事

“我的繪畫創作,離不開關院長的愛護,他值得我一生追憶。”生於廣東、學於廣東 ,遊歷了大半箇中國,走向晚年的陳景生最難忘卻的卻是家鄉的水土以及學畫初期與關山月的師生情。嶺南派畫家陳景生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吐露心聲,講述了他與畫作伴五十餘載的苦與樂。
關山月送字畫不敢要
1932年,陳景生出生於廣東化州縣,從小對繪畫頗有天賦的他在1960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那個時候嶺南畫派最富盛名的關山月任職院長,版畫是陳景生最先接觸的繪畫類型。
“學了一年多版畫,我卻對國畫情有獨鐘,於是改報了國畫系,從事山水畫的創作。”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嶺南畫派在廣東風生水起,受到關山月和黎雄才等代表畫家的推動,學習嶺南派是大多數國畫學子的心聲所在。
靦腆還有些木訥的陳景生在一次下鄉採風的機會中,結實到了院長關山月。“他問我是哪裡人,我說化州的,他很開心,說原來是小老鄉,然後又看了幾幅我的作品,自那以後每半年一次的下鄉採風,他都會帶著我。”陳景生告訴記者,60年代化州和陽江還未分開,在當年都屬於一個鄉鎮。在和關山月學畫的那段日子,陳景生的繪畫技藝得到了飛速提高。“他畫畫的時候,我是不能動筆的,他採風的時候都要我站在旁邊看他是怎么構圖、怎么運用水墨,等他畫完了,我才開始作畫。”
陳景生求學時期,正是國內物資非常緊缺的年代,在生活上,陳景生也多次受到關山月的照顧。“每次見到關院長,他都會問我生活費夠不夠,說要送我字畫,還總把煙拿出來給我抽,不過這些我都‘不敢’要。”陳景生畢業數年後,關山月依然從各方面關照愛徒,關山月出任廣東畫院院長期間,積極為陳景生籌備個展,讓他的作品能夠被更多藝術領域人士知曉。
在廣州美院的最後兩年,陳景生的作畫水平已經相當成熟。畢業後,陳景生服從組織廣東省人事局分配,在海南島文昌中學做美術老師,這一呆就是二十年。陳景生很關注民俗生活,熱衷挖掘當地最古樸的習俗,並將其畫入紙中。在海南島的時期,椰子樹、少數民族等元素開始出現在他的作品中。
遊歷全國偏愛民俗風
回到化州後,陳景生又在化州師範學院做了幾年美術老師,由於自己的四個女兒都在香港生活,為了和家人相聚,陳景生開始定居香港。“去香港的時候自己年紀也大了,為了不給女兒負擔,我成立了書畫班開課教學,不過卻很不習慣都市生活。”陳景生回憶稱,香港緊湊的生活節奏和現代生活讓他活得很疲倦,都市生活也不能給他更多的創作靈感。
在63歲那年,陳景生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隻身投奔生活在台灣的親戚。“1995年的台灣人缺少對中國畫的理解,也不知道什麼是版畫。”初到台灣,陳景生便開始成立畫室,對學生進行中國畫的初步教學。嶺南畫派當時在台灣並不被人認知,但由於陳景生作畫技藝高超,很快便有人慕名找到陳景生學畫。其中,還有學生家長願意免費為陳景生提供住宿,並在陳景生需要採風時,充當司機。
陳景生的大本營位於台灣彰化員林鎮,是個山清水秀之地,在那裡他重新找到了繪畫的靈感,並創作出許多優秀國畫。很快,台灣許多藝術館便聯繫陳景生舉辦畫展。而陳景生的國畫,也獲得了台灣許多政要的青睞,2009年,曾有文化領域高官借走陳景生10幅作品欣賞,也有政府官員提出想要收購他的畫。
在台灣,陳景生一如既往地關注當地原住民生活,並以此為核心,融入版畫技巧,並以原住民的傳統服飾、紋樣搭配、族群生活為背景創作。其中,他的人物獨具風格,無論男女老幼,在額頭以及臉頰兩邊的顴骨,以黑暈突顯其凹凸,而鼻子、嘴型僅以線條勾勒,成為自己獨樹一幟的繪畫特色、
81歲高齡不忘學習
步入晚年的陳景生依然不忘學習創作,只要有時間,他便帶上作畫工具四處採風。“關院長每次看到我都交代我要多寫生,多作畫,筆耕不能停。陳景生都會要求女兒女婿帶自己出門看看走走,然後把採集的靈感躍然於紙上。
陳景生參加東莞舉辦的中國畫作品展,大開了眼界。“我畫了一輩子的水墨畫,第一次見到國畫還能如此素雅,這值得我學習。”陳景生興奮地告訴記者,這一次觀展給他很多靈感,他決定用台灣的檳榔樹為原型,悉心研究也創作一批清新素雅的國畫。“我要讓檳榔子掛滿樹梢,全部都是淡彩作畫,檳榔樹下還有兩隻飛鳥經過。”雖然還未動筆,但景色早已在他心中。
2007年,陳景生停止教學,全身心投入到繪畫中,他到處寫生,哪裡有好景色他就會在哪裡出現。雖然已經八十一歲高齡,但還勇於挑戰台灣兩千多米高峰,完成採風。
談到自己的故鄉化州,他告訴記者:“很想回來,我是很思鄉的,化州還有我兩個弟弟在,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回家看看。”
在台灣十八年的生活,讓許多人希望陳景生能夠在台灣定居,但都被陳婉拒。“你可能不會想到,在台灣生活了這么多年,我還經常要香港的女兒為我辦理續簽。”陳景生笑著說道。

人物評價

陳老師更擅長版畫及水墨畫。數十年累計的筆畫工法,加以游遍中國各個名山大川,不論是跌岩起伏的大山大水,蒼松翠柏 的林木松柏、氣韻 生動的人物畫等,觀者仿佛隨著老師的畫筆任意穿梭時空,忽而坐看雲起處,忽而同游於江河之上…。
江山萬里,處處皆有情,陳老師的作品描繪了千山萬水,也描繪了有情人間;多變的題材及深刻的觀察力隱約透露老師豐富過人的閱歷,也展現了近一甲子的深厚畫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