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曉(義務扶貧支教三峽服務團中國青年志願者)

陳春曉(義務扶貧支教三峽服務團中國青年志願者)

陳春曉,女,1977年出生於秭歸縣,1999年參加工作,2003年1月入黨。曾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全國“學習雷鋒志願服務先進個人”,“湖北省優秀青年志願者”稱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春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秭歸縣
  • 出生日期:1977
  • 職業:志願者
感人事跡,榮獲獎項,

感人事跡

1999年7月大學畢業後,陳春曉參加中國青年志願者義務扶貧支教三峽服務團,來到秭歸縣歸州鎮中學支教,峽江雄奇的山水、純樸熱情的山民深深吸引了陳春曉,而孩子們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目光更令她難以割捨,她渴望為大山的教育事業盡微薄之力。
秭歸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三峽庫區移民大縣。全縣39萬多人,到2004年,全縣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900元。全縣還有7.45萬人屬於年收入在67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
陳春曉的父母在航天部的一個基地工作,她一直生活在優越的環境裡。到秭歸擔任志願者後,山裡的貧困使她的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初一學生屈萬英的父母都是盲人,靠低保生活,無錢供養兒子讀書。屈萬英隨時有輟學回家的危險。為了讓屈萬英能讀書,陳春曉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300元錢,資助給屈萬英作一學期的生活費。而屈萬英在學校每天只花五角錢的生活費。後來,一位好心人得知屈萬英的情況後,每學期給他資助500元。
13歲的女孩向旭露家境十分困難,暑假過後很長時間還沒有到學校報到。陳春曉翻山越嶺找到正在地里幹活的向旭露,接她到學校讀書。從此,陳春曉每月資助她50元生活費,幫助她完成了國中學業。
轉眼到了2000年夏季,按照義務支教計畫,陳春曉可以離開秭歸了。學生們聽說陳老師要走了,都抱住她哭成了淚人兒。陳春曉也舍不下這些孩子,她向團省委提出,再延長支教一年。
2001年5月,陳春曉突發病毒性腦膜炎,一連昏迷了十多天。她甦醒後首先關心的是孩子們的課上了沒有。病癒出院後,團省委和省教育廳領導考慮她的身體狀況,提出讓她到武漢來任教。陳春曉謝絕了,她回到了秭歸,辦理了調入歸州中學的手續,成了名副其實的山村女教師。
面對一個個貧困的孩子,陳春曉深感自己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她決心要讓社會關注山裡的貧困,關注大山里期盼讀書的孩子們。陳春曉利用雙休日,徒步行程2000多公里,走訪了70多名貧困學生,寫出了近10萬字的調查報告。
2003年初,陳春曉在朋友的幫助下建立了專為貧困孩子求助的網站--“春曉愛心網”。她在這個網站上不定期公布貧困學生的情況,爭取社會捐助。
2003年4月,正在北京出席共青團第15次代表大會的陳春曉應邀到人民網作客“強國論壇”,會議結束後離開北京的當天,陳春曉再次被邀請到“強國論壇”作嘉賓訪談節目。陳春曉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呼籲社會多關注貧困山區、關注貧困山區的教育、關心貧困山區的孩子。
2003年7月23日,陳春曉應邀到北京,再次登錄人民網“強國論壇”發言。就在她來北京的10天前,秭歸縣千將坪發生特大滑坡。滑坡發生時年僅12歲的女孩王芙蓉正和母親在清乾河的小漁船上。暑假裡她一直在船上幫媽媽打魚,指望著多打一些魚賺來學費。滑坡捲起涌浪打翻了小船,奪走了小芙蓉和母親的生命。陳春曉含著熱淚向網民們講述了這個悲慘的故事,她呼籲有更多的人關注貧困山區,關注像小芙蓉一樣生活在貧困山區、渴望讀書的孩子。
通過網路,陳春曉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貧困山區的現狀。一些好心人紛紛捐款資助秭歸的貧困學生。今年4月底記者到秭歸採訪時,陳春曉已為孩子們募集到捐助4萬多元。這些錢幫助40多名面臨輟學的孩子得以繼續讀書,其中15名同學已經完成9年義務教育並且考上了高中。
為了不讓一個學生失學,陳春曉四處奔走。2004年3月1日,陳春曉在宜昌市《三峽晚報》的幫助下,為本校16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找到了“愛心媽媽”。通過簽訂愛心助學協定,使貧困孩子確保不因經濟困難而失學,同時也建立了“愛心接力”機制,教育這些孩子長大後要像“愛心媽媽”一樣回報社會,幫助他人。
已讀高中一年級的女孩李文慧,在讀國小6年級時母親去世,家中有老奶奶和兩個妹妹,爸爸是唯一的勞動力。在陳春曉的幫助下,李文慧得到在宜昌市工作的一位“愛心媽媽”的資助。
為提高教學質量,陳春曉為全班學生建立了“學情活頁檔案”,對學生分層教學,因材施教。為了讓大山裡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陳春曉省吃儉用擠出幾千元買來課外書供學生們閱讀。她還讓孩子們通過網際網路學到更多的知識。

榮獲獎項

陳春曉紮根深山、愛灑峽江。2001年2月,她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並被授予“金質獎章”,2003年7月,被評為“全國學習雷鋒志願者先進個人”,並在同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5年5月4日,陳春曉榮獲第9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