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昇之

陳昇之(1011-1079)字暘叔,初名旭,北宋大臣。建州建陽(今福建省建陽市人。進士出身。歷知封州、漢陽軍、監察御史。1068年(神宗熙寧元年),任知樞密院事。後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因在變法機構名稱上與王安石意見不合,稱疾不朝,後任鎮江軍節度使、知揚州。是歷史典故四相簪花人物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昇之
  • 出生日期:1011年
  • 逝世日期:1079年
  • 時代:北宋
人物簡介,生平事跡,歷史典故,

人物簡介

陳昇之(1011-1079)北宋大臣。建州建陽(今福建省建陽市,位福建省西北)人。暘叔,初旭。進士出身。歷知封州、漢陽軍,入為監察御史。呂誨等劾其陰結宦官,遂出知定州(河北省定縣,位保定市西南)、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1065年(英宗治平二年)復拜樞密副使。1068年(神宗熙寧元年),任知名院事樞密。二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時王安石行變法,設制置三司條例司,他在該機構名稱問題上與王安石相忤,乃稱疾不朝。母喪去位後,召為樞密使。未幾因病以鎮江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揚州(今揚州市)。

生平事跡

陳昇之原名旭,避神宗諱,改字晹叔。建陽三桂里(考亭)人。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進士,歷任封州(今屬廣東)知州漢陽軍(今屬湖北)知軍。後調,任監察御史,右司諫,起居舍人等職。他在朝中任諫官5年,所上奏有一百數十事。一次升之上奏章,認為昭文館集賢院是士大夫榮升途徑,近用人越來越背棄慣例,變成貴族做官進取的階梯,請求嚴格選拔人才。皇帝下令:“自今,臣僚乞為子孫恩者,無得除館閣。”有一次著作佐郎王瓘路遇節度使承佑未下馬,承佑大聲怒斥王瓘,並將他押送到開封府。升之為此上奏:“朝官遇見殿帥何必下馬讓路”,彈劾承佑驕橫放肆。朝廷免去承佑殿帥官職。升之因此提為天章閣待制,歷任河北都轉運使,瀛州(今河北河間)知州,真定府(今河北保定)知府,加龍圖閣直學士。
不久,升之再入朝任諫官,與翰林學士承旨孫汴、代御史中丞張昪共同考核轉運使和提點刑獄官的勞績過失,得升樞密院直學士。年余,又升樞密副使。這時諫官御史唐介范師道等人聯合上奏,告升之暗中勾結宦官,才得到重用。仁宗皇帝把奏章交與升之,升之不置一詞,請求辭職。仁宗雖對輔佐政事的近臣說:我選用執政大臣,怎容臣僚干預言論呢?但最後還是對雙方都予貶斥,升之以資政殿學士身份出任定州(今河北定縣)知州,不久調太原知府。治平二年(1065年)升之第三次入朝,任樞密副使。後因母老,請求外放,授知越州。
熙寧元年(1065年),升之赴朝繼任樞密使,兼任制置三司條例司之職,和王安石共事,商討推行變法。當年十月,翰林學士王安石被神宗召見,安石上書主張變法,薦升之任宰相之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尋因升之與王安石對設定三司條例司看法不一,且新法受朝臣反對,便託病歸臥百餘日。神宗幾次敦促勸諭,才回到朝廷。適遇母喪,升之去相,回家守孝。服喪期滿,升之於熙寧七年十二月回朝廷任樞密使。不久因病解職,以同平章事銜出任鎮江節度使、揚州通判,封秀國公。次年閏四月罷歸建陽考亭。家居四年有餘,在元豐二年(1079年)病逝,終年69歲。朝廷贈太保中書令,諡號“成肅”。

歷史典故

宋代文人插花賞花,本是件稀鬆平常的事,為何能夠流傳千年?奇特之處在於韓琦邀請王珪、王安石、陳昇之三位所賞戴的花,是他揚州官署後花園裡的一株“奇芍藥”,它分開四岔,每岔各開一朵花,四朵花很特別,花瓣上下都是紅色,中間卻有一圈黃蕊,此花名叫“金纏腰”,又叫“金帶圍”,很是罕見,人們傳說,如果出現了這種花,揚州城裡就要出宰相。四人聚會時,把四朵“金帶圍”摘下,各自簪戴在頭上。比這朵芍藥更奇特的是,民間的傳說居然應驗了,隨後的三十年里,四個人竟然都相繼為相。
清代畫家李墅畫的《四相簪花圖》扇頁清代畫家李墅畫的《四相簪花圖》扇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