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祠堂(廣東省廣州市古建築)

陳家祠堂(廣東省廣州市古建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氏書院,俗稱陳家祠,位於廣州市中山七路。陳氏書院籌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廣東省各地陳氏宗族共同捐資興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為參與捐資的陳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備考科舉、候任、交納賦稅、訴訟等事務提供臨時居所。作為捐資的回報,這些陳氏宗族可以將其祖先牌位放到陳氏書院的神龕內供奉。

陳氏書院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單體建築組成。

陳氏書院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其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

21世紀以來,陳氏書院以“古祠流芳”之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被譽為“廣州文化名片”,成為嶺南地區最具文化藝術特色的博物館和著名的旅遊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陳氏書院
  • 外文名稱:Chen's Lineage Hall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
  • 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
  • 開放時間:8:30-17:00,17:00停止入場
  • 門票價格:10元
  • 別名:陳家祠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榮譽:羊城八景
歷史,結構布局,雕刻藝術,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展覽,旅遊指南,交通,票務,

歷史

陳氏書院由曾任翰林院等職的東莞陳伯陶等48位陳姓紳士倡議興建,以“漢代太邱太祖”為始祖,凡廣東各縣陳氏宗族只需繳納一定的金錢,均可以加入,並將祖先牌位放入陳氏書院供奉,宗族內的子弟到廣州備考或辦事時可入住陳氏書院。
聚賢堂神龕舊照聚賢堂神龕舊照
1888年(光緒十四年),以陳穎川堂和陳世昌堂的名義購買廣州西門口外的連元街、荔枝灣福水塘、恩龍里等總面積約36600平方米的房產興建陳氏書院。至1894年(光緒二十年),書院落成。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後,書院改為陳氏實業學堂。民國期間,這裡先後為文范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
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
陳家祠舊照陳家祠舊照
1950年設立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
1957年,經廣州市人民委員會批准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並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全面維修管理。
1959年,書院被闢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以蒐集、保藏、研究和宣傳展覽廣東地區歷代各類民間工藝品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民間工藝品。館內辟有多個展廳,常年展出館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繡等工藝精品。
1960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陳家祠
1966年,廣東民間工藝館閉館,陳家祠主體建築被廣州新華印刷廠占用並作為印刷車間。9月,廣州電影機械廠占用陳家祠東院,後院。
1980年,廣州新華印刷廠遷出。1981年,陳家祠進行全面復原維修,1983年,重新對外開放。
1986年由國務院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組藝術建築在文物部門的保護管理之下,得以發揚光大,供國內外人士觀摩鑑賞。
1994年更名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1996年被評為“廣州十大旅遊美景”之首。
2002,2011年,陳家祠以“古祠留芳”,“古祠流芳”的雅名兩度入選新世紀“羊城八景”。

結構布局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主體建築面寬、縱深均為80米,平面呈正方形,為中國“三進三路九堂兩廂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廳堂、6個院落、10座廂房和長廊巷組成,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院東新辟有1.7萬多平方米的綠化廣場。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
中進大廳聚賢堂為書院建築的中心,是當年族人舉行春秋祭祀或議事聚會的地方。堂宇軒昂,庭院寬敞。梁架雕鏤精細,堂中橫列的巨大屏風,玲瓏剔透,為木刻精品。屋頂上的陶塑瓦脊長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廣東石灣陶塑商號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欄桿嵌以鐵鑄的花卉等圖幅。堂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21架6住出前後廊,屬通堂木框架。後金柱正中三間裝有12扇雙面鏤雕屏門擋中,兩側裝設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欄桿及望柱均以嶺南佳果為裝飾,鑲嵌鐵鑄通花欄板,色調對比鮮明,裝飾華美,突出了聚賢堂的中心地位。
聚賢堂聚賢堂
中進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70米。用柁墩抬梁,設斗拱,21架6柱山牆承檁,出前後廊。後金柱正間裝設4扇雙面鏤雕隔扇,後金柱次間和廳前後設通花隔扇。後進大廳三間是安設陳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廳堂。大廳面寬五間,27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後牆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廳後老檐柱之間裝有5米高達7米多的木鏤雕龕罩。
東西廳面寬三間,14.05米,進深五間,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牆承檁,前出卷棚廊。廳門為14扇通花隔扇。廳後亦裝設木雕龕罩,但規模比大廳略小。東西齋和廂房略為低矮,是當年書院教學讀書的主要用房。東西齋為單間,人字形封火山牆承檁。齋內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組合裝飾。後窗採用套色蝕花玻璃窗,齋前有一小天井,顯得室內外格外清朗。

雕刻藝術

陳家祠的建築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於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祠堂內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圖案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逼真,雕刻技藝精湛,用筆簡煉粗放卻又精雕細琢,與雄偉的廳堂渾然一體,被譽為“嶺南建築藝術明珠”。
陳家祠前的壁間有六幅畫卷式的大型磚雕,每幅磚雕長達4米,是用一塊一塊的青磚雕刻好了以後再連線成一體的,立體、多層次的畫面里有神話傳說、山水園林、花果禽獸、鐘鼎彝銘等。陶塑工藝集中在19座廳堂屋頂上的瓦脊;磚雕以東、西倒座外牆的最具規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藝人所作;木雕除梁架與大門及聚賢堂的屏風外,后座的11座雙層透雕神龕,體型高大,有“光緒十六年”、“回瀾橋劉德昌造”“源昌街時泰造”等題款。
建築中的各種雕刻裝飾,主要由建築商到省內縣組織聘請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製作。根據現有的資料,參加磚雕制的藝人有番禺的黃南山、楊鑒庭、黎壁竹,南海縣的陳兆南、梁澄、梁進等。其中以黃南山雕刻的數量最多。
陳家祠堂在1958年修繕後闢為廣東民間工藝館。郭沫若同志曾在1959年參觀後留有一首五言詩:“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陳家祠的建築裝飾工藝早在20世紀20年代已為國內外建築專家和學者所重視,德國和日本的建築藝術專著中已有專題介紹。

木雕

木雕在陳氏書院是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種建築裝飾。木雕業在明代逐步趨於繁盛,隨著硬木(俗稱紅木)家具的發展而成長,為嶺南傳統手工藝的一種。陳氏書院室內的屏門擋中、龕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雀替等,廣泛採用了木雕裝飾。
陳氏書院的木雕以浮雕和鏤雕兩種工藝手法為主,建築上下幾乎所有的木構件都雕刻著難以盡數的歷史故事和吉祥圖案。首進頭門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壽”、“踐士會盟”等取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木雕,其中為突出的是《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銅雀台一組,描繪曹操坐在銅雀台上觀看校場各員大將比武的場面,突出刻劃了徐晃與許褚在比武后為了錦袍而爭奪難解難分的情景。
中進二十扇以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題材的雙面鏤雕屏風,被譽為“民間藝人運用木頭和鋼刀雕就的歷史故事長廊”。後進大廳的11座8米高的木雕神龕罩,規模宏大,鏤刻了數不盡的龍鳳、花卉、人物故事等,是廣東現存最大型的清代木雕傑作。

石雕

陳氏書院的石雕主要是採用麻石石材。多用在抱鼓石、石獅子、月台、台基、牆裙、柱礎、劵門、垂帶、台階、欄桿、欄板及檐廊的檐柱、月梁、梁塾、雀替等地方,這些易受陽光和風雨侵蝕的建築構件都選用了花崗岩石材打造,防潮防霉又堅固耐用。花崗岩石淺灰的色調與磚木結構建築的深沉主調形成對比,相互反襯,層次分明。
陳氏書院聚賢堂前的月台是嶺南石雕裝飾工藝的代表,融洽了圓雕、高浮雕、減地浮雕、鏤雕和陰刻等多種技法。月台欄桿以各種花鳥、果品為題材,雕成。欄桿柱頭採用鏤空技法,雕有一盤盤鳳梨、楊桃、仙桃、佛手等嶺南佳果,既富有嶺南風情,又寄寓了陳氏子孫終年以果品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的虔誠敬意。
陳氏書院檐廊的外立面以檐柱、月梁、梁塾、雀替、欄桿、欄板等組成,石柱上端鑲嵌有圓雕故事人物飾件,題材有“渭水訪賢”、“曾子殺豬”、“孔明智收姜維”、“和合二仙”等;梁塾、雀替、欄板均雕有吉祥圖案或人物故事。還有大門前的一對石獅(基座已失),石匠運用圓潤簡練的線條雕琢成形體活潑、神態祥和、笑臉相迎的瑞獸,這是廣東地區石獅造型的代表。

磚雕

陳氏書院建築中,磚雕是建築主要裝飾工藝之一。外牆、墀頭、檐下等均採用磚雕作裝飾。陳氏書院正面外牆上的6幅大型磚雕,均由質地細膩的東莞青磚精雕細刻拼接而成,是同期建築中少有的大型磚雕。其中“梁山聚義”、“劉慶伏狼駒”兩幅磚雕均高1.75米,寬3.6米,其餘四幅磚雕分別是“百鳥圖”、“五倫全圖”、“梧桐杏柳鳳凰圖”、“松雀圖”,圖的兩旁還雕有不同書體的詩文。陳氏書院這種詩書畫結合的磚雕也是同期少見的。而外牆檐下及廊門上邊飾線條排列整齊,密集蒼勁、纖細均勻,垂直如線,雕工精湛,有“掛線磚雕”之稱。
陳氏書院主體建築三進三路的九間廳堂外的墀頭上,均飾有磚雕。這些磚雕頂部為縷雕斗拱出頭,中為主題紋飾圖案,上下傍邊是邊飾圖案,下部為副題圖案和落款。其題材內容有吉祥圖案、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等。如:“喜鵲登梅”、“老鼠啃葡萄”、“金玉滿堂”、“龍鳳呈祥”、“太師少師”、“竹鶴圖”、“杏林春燕”、“瓜瓞綿綿”、“東方朔偷桃”、“麻姑獻壽”、“和合二仙”、“天姬送子”、“群英會”、“曹操大宴銅雀台”、“玉皇登殿”、“甘露寺”、“舌戰群儒”等。
陳氏書院的磚雕,主要以浮雕為主,局部採用了透雕、圓雕、鏤空雕等技法。陳氏書院磚雕出自南海、番禺的黃南山、楊鑒庭、黎壁竹、陳兆南、梁澄、梁進等著名民間藝人之手。藝人按需布設圖案紋飾,豐富了單調的牆面,突現了廣東磚雕的風格,為陳氏書院這座建築添色不少,並成清代嶺南建築磚雕藝術的代表。

灰塑

灰塑是珠江三角洲一帶傳統建築中廣泛運用的一種建築裝飾藝術,民間藝人以石灰為主要原材料,加上發酵後的稻草或草紙,經反覆錘鍊,製成草筋灰或紙筋灰,然後根據建築空間和裝飾部位的需要設計圖案,在需裝飾的部位進行現場製作。一般先以草筋灰堆塑造型,再用紙筋灰細塑表面。待乾到一定程度後,最後繪上各種色彩。
陳氏書院灰塑累計總長2562米,總面積約2448平方米,主要用於屋脊基座、山牆垂脊、廊門屋頂、廂房和庭院連廊及東西齋的屋脊上,規模之大為嶺南之冠。從陳氏書院灰塑裝飾的題材來看,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戲曲人物,以及由祥禽瑞獸、花卉果木、吉祥文字組成的各種吉祥圖案等,還有山水、樓台亭閣等風景圖案,多是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

陶塑

石灣陶塑脊飾,又稱“花脊”,用陶泥雕塑後經煅燒而成,是專門裝飾於廟宇、祠堂、會館等大型建築物上的特殊工藝。這種裝飾手法源自明末清初,盛於晚清,主要流行於我國的嶺南地區,體現了南粵濃郁的民間建築裝飾風格。
書院的正脊採用佛山陶塑共11條,分別由文如壁、寶玉榮、美玉成、吳奇玉等店造,其數量和規模反映了當時廣東陳氏宗族的經濟實力。首進5條和聚賢堂脊飾分別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聚賢堂脊飾 於1976年被颱風颳倒,於1981 年重塑)和十九年(1893年)燒制,中、後進的4條脊飾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燒制,後進大廳的脊飾則完成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11條脊飾中以聚賢堂的規模最大,其總長27米,高2.9米,連灰塑基座總高達4.26米。全脊共塑224個人物,題材包括八仙賀壽、加官進爵、虬髯客與李靖等。其他脊飾的題材主要是龍鳳、花鳥、瑞獸、山水以及歷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銅鐵鑄和彩繪

銅鐵鑄和彩繪是陳氏書院建築裝飾工藝中的兩種,儘管它們在整個書院建築的使用為數寥寥,卻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陳家祠正門的彩繪鬥神陳家祠正門的彩繪鬥神
陳氏書院連廊的廊柱和月台圍欄的欄板均使用鐵鑄裝飾,這在清代傳統建築中是較為少見的。民間藝人巧妙地將鐵鑄通花欄板鑲嵌在圍欄的石雕框架內,利用鐵和石之間的色彩對比以及鐵鑄的通透立體造型,使月台圍欄產生出如國畫斗方般獨特的裝飾效果,成為陳氏書院建築裝飾藝術的一大特色。其中的“麒麟玉書鳳凰圖”、“金玉滿堂”、“三陽開泰”等,由佛山生鐵鑄造,打制或鑄造而成,這些鐵鑄裝飾工藝,吸收了西方的建築裝飾手法,再結合中國的傳統文化題材元素,相得益彰。
陳氏書院大門上氣勢威武的彩繪鬥神。書院東西廂房繪有多幅壁畫,壁畫的主要題材有滕王閣圖、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書院的楹聯主要表達對祖先功績的頌揚和緬懷,光大先祖文風宏業的理想和願望。楹聯多為楷書,自成一格。

展覽

陳氏書院作為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一直在書院內舉辦各種展覽。除長期設有《廣東傳統雕刻藝術》、《廣東象牙雕刻藝術》、《廣東刺繡》、《百年陳氏書院》《舊廣州家居》等展覽外,還不定期展出石灣藝術陶、彩瓷、潮州金漆木雕、廣繡、蝕花玻璃等廣東民間工藝品館藏。

旅遊指南

交通

捷運:捷運1號線陳家祠站D出口。
陳家祠-公車站:17短線; 17路; 104路; 105路; 107路; 109路; 128路; 193路; 204路; 233路; 250路。
陳家祠總站(中山七路)-公車站:268路,413路,高峰快線61路。
廣州市中山七路

票務

門票:10元。
門票優惠政策:
1)對身高1.2米以下的未成年人,持相關證件的現役軍人、殘疾人、滿65歲以上長者(含所有團體中的持證長者)實行免票優惠;
2)對身高1.2米至1.5米的未成年人,持相關證件的60歲至64歲長者(含所有團體中的持證長者);
3)持相關證件或可識別的中小學生個人和團體,實行半票優惠;
4)團體觀眾10人以下(含10人)不作優惠,11至20人(含20人)最低可按9折優惠,21人以上最低可按8折優惠。
開放時間:全年(每天8:30~17:30 17:00停止進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