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楨(醫學博士)

陳國楨,廣東順德人。1908年出生。1933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陳國楨對消化系統疾病和代謝疾病進行深入研究,是中國較早開展消化疾病研究的學者。1990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8年在廣州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陳國楨
  • 出生地:廣東順德
  • 出生日期:1908年
  • 職業:醫生
  • 畢業院校:北京協和醫學院
個人簡介,醫學成就,

個人簡介

陳國楨,廣東順德人。1908年出生。1933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48年秋,任廣州嶺南大學醫學院內科學主任,後任副教務長。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陳國楨對消化系統疾病和代謝疾病進行深入研究,是中國較早開展消化疾病研究的學者。1939年,他赴美國先後在士丹佛、芝加哥等醫學院進修消化病學和進行科學研究。1940年歸國,並首次將硬式胃鏡技術帶入國內。
陳國楨歷任中山醫科大學顧問,中山醫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科學評議組成員、衛生部高等醫藥院校醫學專業編審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大代表和第五、六屆廣東省人大常委。1990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8年在廣州病逝。

醫學成就

陳國楨圍繞消化性潰瘍進行一系列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其成果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完成的課題有:《中醫補脾活血藥物防治消化性潰瘍的實驗和臨床研究》、《十二指腸潰瘍與壁細胞數的關係》、《吸菸與消化性潰瘍的關係》及“十二指腸潰瘍與前列腺素、十二指腸碳酸氫鹽、性激素、鈣離子的關係”和生胃酮、珍珠層粉、甲氰味呱、前列腺素等對消化性潰瘍治療的臨床研究。《消化性潰瘍病因、發病機理和治療學的研究》獲得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同時,還完成了腎上腺皮質激素、丙酸睪丸素、苯丙酸諾龍、甘草次酸、氯喹對肝炎和肝硬化防治的探討等研究。他主持廣東省3萬多例消化性潰瘍發病情況的調查和中南五省(區)20多萬次胃腸內鏡檢查的併發症調查。
1953年,他任中山醫學院院務委員、教務長和內科教研主任。1956年,他被選為全國先進生產者,並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第十四屆內科學會議。1958年,他建立了具有全國先進水平的消化病學研究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擔任培養消化內科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的重任,並培養了中國第一位消化內科博士生。還主辦了近10屆全國性消化病學習班。
他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實驗性貧血的代謝研究》、《中國壞血症病人的維生素C需量的研究》、《阿米巴腸炎的診斷研究》、《基礎胃液分泌的研究》和《胃癌的研究》等10多篇較有影響的論文,對中國消化和代謝疾病的研究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還擔任1977年、1979年、1980年全國高等醫藥院校《內科學》教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系統疾病分卷》的主編和《內科理論與實踐(症狀)》的主編,其中《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消化系統疾病分卷》獲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89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