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全

陳嘉全

陳嘉全,男,1957年生,天津市人。現為中國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責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師承劉海粟院長及蘇天賜等藝術大師。長期從事高校教學、科研和油畫創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嘉全
  • 出生日期:1957年生
  • 畢業院校南京藝術學院
  • 性別:男
個人簡介,主要藝術活動,相關評論文章,作品欣賞,

個人簡介

陳嘉全,男,1957年生,天津市人。現為中國江南大學設計學院責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油畫專業,師承劉海粟院長及蘇天賜等藝術大師。長期從事高校教學、科研和油畫創作。多次參加全國及省級美術展覽並獲獎,作品分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歐洲時報》、《美術觀察》、《中國美術教育》等國內外著名報刊雜誌上發表;出版專著《中國油畫家陳嘉全畫集》。曾應巴黎國際藝術城主席布魯諾夫人的邀請,赴法國進行藝術研究和文化交流並考察歐洲各國;先後在巴黎國際藝術城、法國維斯·費畫廊、馬來西亞第一現代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南京博物院、香港等地舉辦個人畫展,並應邀參加巴黎國際藝術年展及其他國際藝術家活動。作品被江蘇省美術館、南京藝術學院、法國畫廊及法、德、美、意等國的藝術行家收藏。

主要藝術活動

1981年,《牧羊女》(油畫)華東地區六省一市美展
1982年,《牧歸》(油畫)南京藝術學院校慶美展
1987年,江蘇省無錫市舉辦個人畫展
1998年,《暢想》(油畫)江蘇省首屆美展
1999年,巴黎國際藝術城舉辦個人畫展;法國維斯·費畫廊舉辦個人畫展;《老房子》、《女孩》(油畫)巴黎國際藝術家聯展
2001年,江蘇省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南京藝術學院舉辦個人畫展
2002年,馬來西亞第一現代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
2004年,香港舉辦個人畫展
2007年,《庭院一隅》、《人體》(油畫)馬來西亞國慶五十周年國際藝術邀請畫展
2000年,江蘇無錫市博物館《馬來西亞風情》六人畫展;馬來西亞第一現代美術館《中國風情》畫展
2009年,南京博物院舉辦《和合共生》——陳嘉全荷花系列油畫展
2014年,北京的“紐約·紅牆空間”畫廊舉辦的個人油畫作品展;南京半遮堂畫廊個人油畫作品展
2015年,南京無為美術館《塵述》——陳嘉全油畫作品展

相關評論文章

“我看歐洲”陳嘉全赴歐洲藝術考察油畫攝影展
畫家陳嘉全,無錫輕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1982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
美術系油畫專業。1999年春,應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布魯諾夫人的邀請,赴歐洲進行文化交流和學術考察。在巴黎期間,成功地舉行了個人畫展並參與國際藝術家聯展。得到廣泛的讚譽,作品多為藝術行家們的收藏。
歐遊歸來,陳嘉全所展示的是他所看到的歐洲。這是遊蹤的隨感,也是藝程的小結。他運用西方的藝術語言,道出一個東方人在異域的觀感,也在表達方式上作出了對油畫傳統的感悟。可以看出:他在萬象紛繁的國際畫壇考察中,沒有猶豫和躁動,沒有喪失自信,不論取向如何,這都是一種可貴的心態。
於是,我們看到陳嘉全穩步地走進他新的一個旅程。在他的畫面上我們看到了強烈的對比,豐實的感覺和情緒的流暢自如。
文|蘇天賜(原無錫輕工大學現為江南大學)2000.3.28
行走與棲居
閱讀陳嘉全的作品,似乎是沒有障礙的。所有的內容都在畫面中呈現出來,清晰明確,讀者甚至無需去揣摩畫家到底畫的是什麼。是的,他並未隨波逐流追求當代,畫面看上去也一點都不表現,明確的色彩,清晰的筆法,準確的造型與觀者直接交流。讓我不能不想起那首樂府詩: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漢代民歌,純屬天籟,簡單直白得令讀者總是疑心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
陳先生是偏愛荷花的。荷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的特殊角色,讀書人可以“留得殘荷聽雨聲”般的浪漫,或者以“芙蓉如面柳如眉”來歌頌愛情,這裡芙蓉就是荷花的別稱;佛教中則有蓮花座、蓮花台等,源於佛教中的不少菩薩是從蓮花中生出來的。幾年以前,陳先生即以“和合共生”為主題在南京博物院舉辦了個展,展示了多幅以荷為創作對象油畫作品,那個展覽就足以證明他的藝術成就了。其作品描繪諸多荷的形態,荷花、荷葉、殘荷,或者是不同色調的荷,不一而足。有如印象主義的客觀,他仔細觀察所見之景,多數時候,他堅持對景寫生,堅持師法自然。所以他所表現的荷是活潑潑充滿生機的,豐滿得宛如生命就在其中流淌。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精神的落腳點,並以此作為觀看周遭一切的參照物。陳嘉全的藝術人生是四處遊走的。他一直關注西方藝術,並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始終作為自己的主要藝術實踐。因而,他不時走向歐洲油畫大師,流連於歐美各大美術館、博物館。他深得箇中精髓,以純熟地道的油畫技法完成他的畫面,表達他的思想,呈現其繪畫藝術深厚的底蘊。然而這樣的探索對於陳先生而言依然是不夠的。他敏銳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文化基因,那是無法迴避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沉澱,對於精神超脫的不懈追逐,這才是他內心深處的棲居之所。
在此前提下,陳先生的藝術是柔韌而自由的。樂於嘗試所有的創作載體,可以是油畫材料,也可以是陶瓷表面,或者是紫砂泥土。這些作品所傳遞出的氣息卻是一致的。透過樸素直接的表述方式,讀者可以隱約體味到作者的人文內涵:作品總是流露出中國傳統藝術特有的抒情性和隱逸的品格。這即是千百年來文人畫家所推崇的“林泉之志”。
由此,陳先生的作品又是符合象徵主義的,他以外在的客觀形象掩蓋內在的主觀精神,但是總是有某種詩意的傳遞在其中。
文|陸霄虹(博士、副教授,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2014.10於金陵
陳嘉全:千筆芙蓉畫,十分有趣人
一直以來,陳嘉全老師都給人瀟灑超脫的感覺——飄逸的長髮、不羈的鬍鬚、睿智的眼神,當然還有那給人深刻印象的玳瑁眼鏡,讓人自覺不自覺中感受到藝術家的自由精神和哲人的文化氣息。人隨其心,畫隨其性,在藝術創作中也致力於探索藝術形式的自由表現和內在精神的融合之道。而“荷花”這一凝聚了東西方傳統與現代、具象與抽象的題材,也成為其抒發藝術情感和表達精神訴求的主要載體。
荷花被佛教認作天地精華聖潔之花,又為文人墨客贊為傲然不群君子之花,其所映射出的高潔、美好、吉祥寓意被廣泛接受,也因此成為中外繪畫廣受歡迎的一種藝術形象。多年來,陳老師潛心畫荷,卻不止於畫荷,而是竭力謀求現實與理想、實境與心境、物質與精神的圓融統一,或飽滿、或輕盈、或枯寂、或靈動、或蕭瑟、或香濃、或翠蓋碧波,或出塵離染,無不顯出流淌的生命和棲息的靈魂。陳老師的“荷”,是給自己的獨白,也是向世人的傾訴;看似尋常之景,卻引人進入神思之境;其實平常之物,卻內蓄非凡之心。
陳老師所畫之荷,既來自於寫生的敏銳觀察,又源自靈感的啟迪,既以景入畫,又借荷寓心,集自然之靈韻,呈內心之精神。他以縱橫恣肆的筆觸、飽滿濃郁的色彩和張弛有序的筆觸創作出一系列蘊含韻味的生動畫作。與其說他在畫荷,毋寧說他在體驗自己流淌的生命和激盪的靈魂,以在高雅潔靈的形象之上、交錯變幻的光影之間、靜謐朦朧的意境之中寄託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訴求。
如果說水墨之荷是可以品讀的詩,那陳老師的荷花則是可以聆聽的樂章。中國水墨寫意擅長以詩入畫,以畫入詩,畫作之中多蘊含無盡的詩意,其中水墨之荷亦復如是。而油畫則更看重形象的刻畫與畫面的視覺精神。在陳老師眼中,荷花是花,又不是花。“荷是風,荷是帆;荷是生之絢爛,是死之淒婉;荷是萬紫千紅的喧鬧,是潛入靜寂的孤獨;荷是欲望的熊熊烈火,是心如止水的漠然……”在陳老師筆下,荷如畫,畫如荷。有如莫扎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的恢弘壯麗,有如克萊德曼《愛的協奏曲》的優雅靈動,有如小提琴的歡快優美,有如大提琴的深沉淒婉,時而激進奔騰,時而舒緩悠揚,時而自由歡快,時而如泣如訴,或寧靜、或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悲傷惆悵……形與色中隱含著節奏和旋律、調性與和聲,作品中隱含著曲式和樂感。那種屬於靈魂的節奏和旋律,只有真正融入荷花的世界才能演奏的出。我想,陳老師就是融入荷花秘境的人。
花分四時,景有四別,自然而富生趣,生髮榮枯皆有風韻。陳老師通過對荷花自然形態多年細緻深入的體察,將荷花與自身的精神訴求相融通,運用獨到的視角和表現方式,展現荷花在不同情境中的別樣風貌,不管是春之凝翠,夏之嬌艷,抑或是秋之厚重,還是冬之悽美,都給人以強烈地視覺感染力和無盡的想像
空間。從陳老師的畫作來看,“荷”之一葉、一花、一莖的卷舒開合枯榮凋敝他似乎都偏愛,但事實上,他更執著於枯榮之間所蘊含的內在精神。
陳老師常說:“物不久長,惟精神永恆。”而這蘊藏在荷花中的“精神”也許就是他秉其一生所孜孜以求的藝術真諦。
祝陳嘉全老師2014年11月15日-12月10日在北京的“紐約·紅牆空間”畫廊舉辦的個人油畫作品展覽成功!
文|許繼峰(博士東南大學藝術學院)2014.11
陳嘉全:和由心生
——觀陳嘉全老師南京半遮堂畫展有感
嘉全先生,祖籍津門,學於金陵,授業於江南。為人率真幽趣,處事灑脫自然。茶熟酒酣時,常語出驚人,或引眾深思而忘食,或致眾笑而回味。長發飄逸,睿而不羈,卓然超群,似道似仙,亦師亦友,故眾皆笑謂之“神父”也。
先生擅畫荷,且能貫通中西,而自成一體。早前師承劉海粟、蘇天賜,後遊歷與西洋,探賾索隱。承轉變化,終解畫之根本。畫寫常景,而入神思;物無非常,而心非凡。以景入畫,借畫寓心。集自然靈韻,顯內心精神。筆墨縱橫恣肆,隨心而至;色彩濃麗清雅,意趣盎然,雖描芙蓉之體態,實為呈荷之性靈。運筆灑脫隨意而格調致遠,嘗於枯榮之間品人生寒暖,濃淡之中見世態炎涼,動則瀟灑淋漓,靜則沉穆雄渾。觀其畫,而知其性;入其境,而知其心。其畫多寫身之所處,心之所悟,感懷之情,溢於筆端。一花染盡塵世萬點榮華,一葉融入歲月百般感慨。筆隨心性,畫表心境。解天地之妙意,繪自然而非自然,察萬物而至內理。孤傲而自明,絕然而超塵,清明爾雅,終見畫之本色也。
唐司空圖云:“超以象外,得其圜中。”先生能以己之心,寫大千之境,運筆盡處毫無滯澀之感,皆有生命之印跡,激情揮灑處,自有氣血之流淌。嘗云:“吾心似荷,荷本吾心。”世間而能以己入荷之秘境者鮮矣,而先生獨能自由出入其間,無不奇哉。眾人皆謂,畫不過尺余,而精神為之所屬,先生所覓荷之精神者,心性也。
文|張寒凝(博士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2014年

作品欣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