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華(南京大學教授)

陳友華,男,1962年7月生,現任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與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與政策系主任,中國人口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口學會人口社會專業委員會主任,江蘇省老年學學會副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友華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2年
  • 性別:男
  • 職稱: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與政策系教授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學術著作,學術論文,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自1980年起先後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和德國馬爾堡大學社會科學與哲學系,並分別獲得理學學士、理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主任,中國人口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口學會人口社會專業委員會主任,江蘇省老年學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人口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公益與慈善的研究與教學工作。曾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一般或重大項目課題若干項,出版專著多部,發表學術論文190多篇。獲省部級優秀成果一至三等獎11次,2007年獲“全國優秀青年人口學者獎”稱號。

研究方向

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項目《中國人口發展態勢與勞動力供給研究》20萬元,2009年。
2、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江蘇老齡化社會與服務體系、公共政策研究,15萬元,2011-2013年。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性別失衡與社會風險控制研究,42萬元,2011-2015。
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完善人口和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研究,25萬元,2011-2014。

主要貢獻

學術著作

虞沈冠、陳友華:《人口統計分析方法研究與套用》,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6月。
馬瀛通、馮立天、陳友華、冷眸:《出生性別比新理論與套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陳友華:《中國和歐盟婚姻市場透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347頁。
王秀銀、陳友華、於增強:《人口現代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330頁。
張良禮、蔡寶珍、李杏生、程曉、陳友華:《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構建與構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陳友華、杜駿飛:《中國名村調查報告》,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177頁。
陳友華:《中國人口與發展:問題與反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陳友華、呂程:《香港房地產神話》,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年。

學術論文

001、陳友華:人口新政及其經濟社會影響,探索,2016年第1期:P66-70。
002、陳友華、呂程:紐倫港:臆想還是現實?——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城市競爭,中國名城,2016年第2期:P78-84。
003、陳友華:正視二孩政策放開後的新問題,民眾·決策諮詢,2016年第1期。
004、陳友華:全面二孩:生還是不生?唯實,2016年第2期:P54-56。
005、陳友華:全面二孩政策與中國人口趨勢,學海,2016年第1期,P62-66。
006、陳友華、苗國:低生育率陷阱:概念、OECD和“金磚四國”經驗與相關問題探討,人口與發展,2015年第6期。P7-18。
007、陳友華、施旖旎:時間銀行:緣起、問題與前景,人文雜誌,2015年第12期。
008、陳友華:中國老齡產業的發展規模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現代經濟探討,2015年第11期。P44-49。
009、陳友華:計畫生育:從機構改革到轉型發展,人口與社會,2015年第2期。P42-50。
010、陳友華、苗國:老年貧困與社會救助,山東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P104-113。《學術界》2015年第8期轉摘。
011、陳友華:歷史視角下的常態:概念、特徵與思考,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P57-65。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人口學》2015年第5期全文轉載,P64-71。
012、陳友華、苗國:人類發展指數:評述與重構,江海學刊,2015年第2期。P90-98。
013、陳友華:清明節、清明精神與清明社會,學海,2015年第2期。
014、陳友華、苗國:意料之外與情理之中:單獨二孩政策為何遇冷,探索與爭鳴,2015年第2期。P48-53。
015、陳友華:愛、自由與責任,金融博覽,2015年1上半月,P24-25。
016、陳友華、佴莉:人的全面發展:內涵、測度與主體責任,人口與社會,2014年第4期。P3-9。
017、陳友華:制度消融、人性關懷與幸福生活,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P31-33。
018、陳友華:市場驅動、制度隔離:繼髮型性別失衡,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9期。P27-29。
019、呂程、陳友華:轉型時期紡織行業隱性強制勞動研究——以蘇南某大型股份制國有紡織企業為個案,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5期。
020、陳友華、苗國:制度隔離背景下的流動人口社會融合:何以可能?人口與發展,2014年第3期,P11-14。
021、陳友華、祝西冰:中國的社會組織培育:必然、應然與實然,江蘇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P90-95。
022、陳友華、呂程:土地即權力:城市化進程中房價與地價的互動機制及其運行邏輯,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年第3期。P51-59。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區域與城市經濟》2014年第8期全文轉載。P44-52。
023、陳友華:住房公積金制度:問題、出路與思考,山東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P40-47。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社會保障制度》2014年第6期全文轉載。
024、周長洪、陳友華:帶補償生育的政策總和生育率測算模型及其套用,中國人口科學,2013年第3期:P10-18。
025、呂程、陳友華:“國五條”背景下樓市調控熱點問題探討,現代經濟探討,2013年第12期:P64-68。
026、陳友華:社會變遷與老年文化重構,人口與發展,2013年第5期。P78-88。
027、陳友華、苗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海外購物及其形成機制——以外部性因素視角反思擴大內需何以在境外成為現實,國際經濟評論,2013年第5期。P77-85。
028、祝西冰、陳友華:中國家庭政策研究:回顧與相關問題探討,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第4期。
029、陳友華:減少婚姻焦慮,須從完善公共政策做起,探索與爭鳴,2013年第5期。
030、陳友華:僅靠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難以應對人口老齡化,人民日報,2013年4月14日。第5版“觀察”。
031、陳友華、佴莉:跨境學童:緣起、問題與反思,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P114-118。
032、陳友華:關於人口老齡化幾點認識的反思,國際經濟評論,2012年第6期。P110-123。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人口學》2013年2期。P40-48。
033、陳友華、陳雙德:關於計畫生育村民自治的幾個問題,人口與發展,2012年第4期。P100-105。
034、陳友華:居家養老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人口學刊,2012年第4期。P51-59。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工作》2012年10期。
035、陳友華、祝西冰:家庭發展視角下的中國婚姻法之實然與應然,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6期。P42-46。
036、陳友華、苗國、彭裕: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及其面臨的體制性難題,思想戰線,2012年第3期。P28-33。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工作》2012年第9期。
037、陳友華:中國養老制度設計問題與認識反思,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P59-66。
038、陳友華、胡小武:社會變遷與出生性別比轉折點來臨,人口與發展,2012年第1期。
039、陳友華、呂程:香港公共住房制度:給予還是剝奪?中國名城,2012年第1期:P4-11
040、陳友華:課題組廣東省調研匯報,人口與發展,2011年第5期。P30-32。
041、陳友華、胡小武:低生育率是中國的福音?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8期。53-59。
042、陳友華:經濟成長方式、人口增長與中國的資源環境問題,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7期。P46-49。
043、陳友華:社會保障制度無法完全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中國社會科學報》(京)2011年412期第⑩頁,全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11年06期。
044、陳友華:近期中國福利制度建設困難被誇大,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8月9日,星期二。
045、陳友華:社會保障制度:以人口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4月21日。
046、陳友華:建言生育政策調整,中國改革,2011年第7期。P72-75(領導決策參考,2011年第7期總第031期全文轉載,P14-16)。
047、陳友華、呂程:剩女:一個建構失實的偽命題,學海,2011年第2期。
048、陳友華、徐愫:中國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福利需求與前景,人口學刊,2011年第2期:34-39。
049、陳友華、沈暉:獨生子女政策與脫貧致富,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050、胡小武、陳友華:城市永續發展的戰略與路徑——張鴻雁教授“城市文化資本論”評述。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12期,P81-87。
051、陳友華:獨生子女政策風險研究,人口與發展,2010年第4期。P19-32
052、陳友華、苗國:春運難題的建構與消解,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053、陳友華、沈暉:關於人口老齡化七大認識問題的反思,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6期。P20-23。
054、陳友華:遷徙自由、城市化與貧民窟,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P93-98。
055、陳友華、徐愫:生育關懷行動若干問題思考,人口與發展,2010年第1期,P44-48。
056、陳友華:德爾菲法、聚類分析與因子分析在民生調查中運用研究——以南京市建鄴區為研究個案,華東經濟管理,2010年第1期,P122-128
057、陳友華:從分化到趨同——世界生育率轉變及對中國的啟示,學海,2010年第1期。P26-34。《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5期轉摘,P136-138。
058、陳友華:中國大陸區域文化競爭力評價,P271-299。馬傑偉編《中國城市研究探索》,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2009。
059、陳友華、徐愫:性別偏好、性別選擇與出生性別比,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P35-41
060、陳友華:中國現行生育政策的法理依據研究,南方論叢,2009年第3期,P22-27。
061、陳友華:人口變遷與國家和民族的興衰,人口與發展,2009年第5期,P40-50。
062、陳友華:獨生子女政策潛在的社會風險,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7期,P11-13。
063、陳友華:教育統計數據估算生育率時存在的問題與低生育率後果,人口研究,2009年第4期,P33-38。
064、陳友華:二孩政策地區經驗的普適性及其相關問題,人口與發展,2009年第1期。P9-22。
065、陳友華:春運與社會風險——論“春運”難題的制度性建構與長期的統籌解決方案,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人口學》2009年第3期全文轉載。
066、吳凱、陳友華:美國的人口學及其決定因素,人口學刊,2009年第1期。
067、陳友華:中國流動人口問題的建構與誤導,人口與發展,2008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人口學》2009年第1期全文轉載。
068、陳友華、吳凱:年老型社會與人口紅利並存:矛盾及其根源,南京師大學報,2008年第5期。
069、陳友華:人口紅利與中國的經濟成長,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070、陳友華:僅僅性別偏好不足以導致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人口與發展,2008年第2期。
071、陳友華:關於生育政策調整的若干問題,人口與發展,2008年第1期。P24-35
072、陳友華、吳凱:社區養老服務的規劃與設計——以南京為例,人口學刊,2008年第1期。
073、陳友華:關於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障的幾個認識問題,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社會保障制度》2008年第7期全文轉載。
074、陳友華:出生高峰與出生低谷:概念、測度及其在中國的套用,學海,2008年第1期:P13-26。
075、陳友華:全球視野中的中國人口增長態勢——緬懷馬寅初先生其人其學的啟示。市場與人口分析,2007年第2期,P29-31。
076、陳友華:關於進一步完善生育政策的若干認識問題,市場與人口分析,2007年第1期。P30-41。
077、陳友華:出生性別比偏高的治理對策研究——以廣東省為例,人口與經濟,2007年第2期。P60-65。
078、陳友華、吳凱:人口現代化對人口結構的影響分析,人口學刊,2007年第2期。P3-8。人大複印資料《人口與計畫生育》2007年第3期全文轉載。
079、陳友華、方長春:社會分層與教育分流——一項對義務教育階段“劃區就近入學”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實證研究,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P229-235。
080、陳友華:戶籍制度改革與計畫生育工作調整,人口研究,2006年第6期。P82-88。
081、陳友華:廣東省出生性別比的幾個問題,市場與人口分析,2006年增刊,p73-79。
082、陳友華:中國可持續發展人口條件綜論,市場與人口分析,2006年第3期。P22-27。
083、陳友華:世界人口現代化進程評價,學習與實踐,2006年第5期,P109-115。
084、陳友華:關於出生性別比的幾個問題——以廣東省為例,中國人口科學,2006年第1期。P86-94。
085、陳友華:關於現代化時間表制定中的若干問題。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6期。P127-130。
086、陳友華:人口紅利與人口負債:數量界定、經驗觀察與理論思考,人口研究,2005年第6期。P21-27。人大複印資料《人口學與計畫生育》2006年第2期全文轉載。
087、陳友華、徐燕南:持續超低生育率的社會經濟後果,學海,2005年第6期。P20-24。
088、陳友華:穩定低生育水平:經驗觀察與理論思考,中國人口科學,2005年增刊。P216-223。
089、陳友華:關於超低生育率的幾個問題,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年第4期。P32-35。
090、Chen Youhua: A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n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Winter 2005. p112-116。
091、陳友華:中國人口現代化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人口學刊,2005年第2期。P30-34。人大複印資料《人口與計畫生育》2005年第5期全文轉載。
092、陳友華:現代化指標體系構建及其相關問題,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第2期。P104-108。
093、陳友華:計畫生育先進地區人口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啟示——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人口與經濟,2004年第5期。P1-6。
094、陳友華:近喜遠憂的持續超低生育率——以蘇州為例,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P188-193。
095、陳友華:學習型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9期。P81-86。
096、陳友華:百姓眼中的社會與發展,中國國情國力,2004年第5期。P23-26。
097、陳友華:SARS危機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P90-95。
098、陳友華:人口老齡化、經濟發展與老年社會福利設施建設,人口學刊,2004年第2期。P20-25。
099、陳友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社會學研究,2004年第1期。P90-98。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04年第4期全文轉載。
100、陳友華: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南方人口,2003年第4期。P20-25。
101、陳友華、陸建新:中國生育率的地區差異及其政策選擇,人口與經濟,2003年第4期。P14-20。人大複印資料《人口與計畫生育》2003年第6期全文轉載。
102、陳友華: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學海,2003年第4期。P117-123。
103、陳友華:人口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國人口科學,2003年第3期。P60-66。
104、陳友華:人口老齡化與城市社區老年服務網路建設,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P28-34。被《社會學文摘卡》2003年第2期轉載。
105、陳友華、米勒×烏爾里希:中國婚姻擠壓研究與前景展望,人口研究,2002年第3期。P56-63。
106、陳友華、米勒×烏爾里希:戰後德國的男性人口短缺——規模、結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南方人口,2001年第2期。P10-15。
107、陳友華、米勒×烏爾里希:中國的男性人口過剩——規模、結構、影響因素及其發展趨勢分析,市場與人口分析,2001年第3期。P1-11。
108、陳友華、米勒×烏爾里希:人口性別年齡結構分析方法及其在德國的套用,人口研究,2001年第3期。P47-54。
109、陳友華、米勒×烏爾里希:中德婚姻市場供需情況的比較研究,人口與經濟,2000年第5期。
110、陳友華:關於計畫生育經費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人口學刊,2000年第4期。P59-61。
111、陳友華:中國生育政策調整問題研究,人口研究,1999年第6期。P21-27。
112、陳友華:近年中國人口初婚情況的基本估計,人口與計畫生育,1999年第5期。P20-22。
113、陳友華:2000年全國普查所面臨的人口環境與對策,人口學刊,1999年第4期。
114、陳友華: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所面臨的形勢與對策,人口與經濟,1999年第4期。P3-6。
115、陳友華:關於人口現代化幾個問題的理論探討,人口研究,1998年第6期。P14-18。
116、陳友華:新生命素質指數的構造與套用,人口學刊,1998年第2期。P16-18,22。人大複印資料《人口與計畫生育》全文轉載。
117、陳友華:人口年齡結構指數構造及在我國的套用,南方人口,1998年第1期。P23-25。
118、陳友華:江蘇婦女避孕節育的回顧與展望,人口研究,1996年第5期。
119、陳友華:節育方法選擇模型及其在避孕江蘇避孕用品市場需求預測中的套用,中國衛生統計,1996年第3期。
120、陳友華:誰的愛巢難築——來自江蘇省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報告,江蘇社會科學,1996年第1期。P151-155。
121、陳友華:江蘇婚姻市場不同年齡人口供需情況分析,市場與人口分析,1996年第1期。P21-24
122、陳友華:2000年前江蘇省宮內節育器市場需求狀況分析,市場與人口分析,1995年第3期。P43-45
123、陳友華:關於計畫生育指標評估體系的構想,西北人口,1995年第1期。P35-38
124、陳友華:江蘇省育齡婦女節育情況分析,人口學刊,1995年第5期。P15-21
125、陳友華:生命表及其在人口性別構成分析中的套用,人口與經濟,1995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人口與計畫生育》全文轉載。
126、陳友華:孩次——類齡別遞進人口發展模型,中國人口科學,1994年第6期。P29-34
127、陳友華:關於人口老化標準問題的理論思考,人口學刊,1994年第4期。P34-43。人大複印資料《人口與計畫生育》全文轉載。
128、陳友華:計畫生育工作在中國婦女生育率下降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江蘇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
129、陳友華、虞沈冠:八十年代中國兩性人口平均初婚年齡研究,南方人口,1993年第4期。
130、陳友華、虞沈冠:中國婦女孩次遞進比的變動趨勢與生育政策分析,人口與經濟,1993年第2期。
131、陳友華:孩次遞進比數學模型的建立與生育表的構造,中國人口科學,1993年第3期。P58-63。
132、陳友華:一類實驗數據的統計處理,套用數理統計,1993年第1期。
133、虞沈冠、陳友華:孩次遞進比的確定因素與近似估計,中國人口科學,1992年第5期。P22-27。
134、陳友華:中國婦女未避孕原因分析,中國人口科學,1992年第2期。P61-64,40。
135、陳友華:中國女性初婚、初育年齡變動的基本情況及其分析,中國人口科學,1991年第5期。P39-45,12。

獲獎記錄

1、“關於婦女孩次遞進比的系列研究”於1994年1月20日獲國家計生委首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個人)。
2、“縣級育齡婦女管理信息系統”於1994年2月25日獲國家計生委科技進步二等獎(軟體)。
3、“江蘇省人口與經濟關係的研究”於1996年3月24日獲國家計生委科技進步三等獎(個人)。
4、“節育指標的創立與節育措施選擇模型的構造”於1998年5月12日獲國家計生委第二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個人)。
5、“政策生育率模型及在江蘇的套用”於1999年3月10日獲中國人口學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6、“出生性別比新理論與套用”於2002年6月11日獲國家計生委第三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集體)。
7、“中德婚姻市場供需情況的比較研究”於2002年6月11日獲國家計生委第三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個人)。
8、“關於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若干問題”獲2003年度中國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9、《中國和歐盟婚姻市場透視》於2005年獲江蘇省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個人)。
10、《關於出生性別比的幾個問題——以廣東省為例》於2007年獲國家人口計生委第四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個人)。
11、2007年獲“全國優秀青年人口學者獎”(國家人口計生委與中國人口學會,2007年7月15日)。
12、2008年《社會調查方法》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排名3/5)(國家級精品課程負責人為風笑天教授)。
13、“從分化到趨同——世界生育率轉變及對中國的啟示”於2010年7月2日獲國家人口計生委第五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個人)。
14、“關於人口老齡化幾點認識的反思”於2014年7月30日獲國家衛生和計畫生育委員會“第六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個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