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 設立

1981年,陳伯吹先生將自己積蓄的稿費五萬五千元捐獻出來,設立了“兒童文學園丁獎”,每年評獎一次,意在鼓勵兒童文學創作。1988年,此獎改名為“陳伯吹兒童文學獎”。

陳伯吹(1906年-1997年),原名陳汝塤,曾用筆名夏雷。上海市寶山區(原江蘇省寶山縣)人。中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出版家、教育家。他把畢業精力奉獻給兒童文學事業,是中國兒童文學的一代宗師,在海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
  • 外文名:Chen Bochui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Literature Award
  • 創建人:陳伯吹
  • 創建時間:1981年
  • 改名時間:1988
獎品簡介,評價,歷屆獲獎名單,百年陳伯吹,鳳凰起飛,故園風雨,初到上海,紅藍鉛筆,與幼小者,伯氏吹塤,春蠶吐絲,家教風範,軼事,

獎品簡介

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鼓勵國內作家參與兒童文學創作,至2013年已是第25屆。從2000年起,“陳伯吹兒童文學獎”改為每兩年評獎一次。
陳伯吹兒童文學獎記錄了新時期我國兒童文學發展變化的可喜足跡,也記錄了三百多位兒童文學作家辛勤耕耘的寶貴收穫。
從第20屆開始,陳伯吹兒童文學獎設立了傑出貢獻獎,專門獎勵終身從事兒童文學事業、並在兒童文學事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德高望重的老作家。

評價

陳伯吹兒童文學獎是新中國文壇第一個以著名作家名字命名的文學獎項,是我國目前連續運作時間最長的文學獎項之一,我國迄今為止獲獎作家最多的文學獎項之一。
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為上海的文化形象展現別樣的風采獨特的魄力,為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歷屆獲獎名單

第1-10屆大獎作品
1987年5月《牛奶將軍》第六屆/野軍
老鼠看下棋/吳夢起
No!No!No!/邱勛
圓圓和圈圈/鄭春華
來自異國的孩子/程瑋
亂世少年/蕭育軒
小狐狸花背/朱新望
退役軍犬黃狐/沈石溪
六個矮兒子/沈百英
鴉鴉/施雁冰
龍風/任大霖
失血的太陽/楊笑影
十二歲的故事/杜淑貞
第11-21屆大獎作品
神秘的眼睛/周基亭
風景/朱效文
回歸/簡平
同你現在一般大/畢淑敏
樓道/謝華
過客/谷應
日子/謝倩霓
鼓掌員的榮譽/張之路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全集/鄭春華
出竅/周銳
大狗喀啦克拉的公寓/秦文君
(*從20屆開始設立傑出貢獻獎)
20屆傑出貢獻獎
任溶溶
21屆傑出貢獻獎
魯兵
第22屆
傑出貢獻獎
任大星
大蘆盪 李有乾 少年兒童出版社
優秀作品獎(按得票排序)
新小巴掌童話 張秋生 中國福利會出版社
蔚藍色的夏天 李學斌 新世紀出版社
黑夜 流 火 小青蛙報
聽見螢火蟲 殷健靈 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
把爸爸寄出去 郁雨君 兒童時代
飛翔哪怕翅膀斷了心 韓青辰 少年兒童出版社
青春潘多拉 謝倩霓 中國福利會出版社
同窗的嫵媚時光 彭學軍 少年兒童出版社
水中的男孩 孫建成 閱讀前線
盤子筷子碗 卡 卡 少年日報
有孩子的地方 常福生 少年兒童出版社
第23屆
傑出貢獻獎
聖 野
空巢十二月 邱易東 少年兒童出版社
優秀作品獎(按得票排序)
老蜘蛛的一百張床(書) 安武林 中國福利會出版社
非常小子馬鳴加(書) 鄭春華 少年兒童出版社
如果一個小孩想生氣 魏 捷 兒童時代
SD娃的眼淚 俞 愉 兒童文學
家有謝天謝地(書) 謝倩霓 少年兒童出版社
如果你有一塊錢 呂麗娜 好兒童畫報
別去5厘米之外 湯 湯 少年文藝
我撿到一條噴火龍(書) 彭 懿 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新年明信片 蕭 萍 兒童時代
簡 單 流 火 小青蛙報
青春散場 張暉月 少年文藝
第24屆
傑出貢獻獎
周 曉
玫瑰方(短篇小說) 張 弘 少年文藝
特別獎
《上海少年兒童報刊簡史》
(作者 簡平 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優秀作品獎(按得票排序)
1937·少年夏之秋(長篇小說) 殷健靈 貴州人民出版社 歡迎光臨魔法池塘(長篇小說)
彭 懿 明天出版社
31天忽視被愛(短篇小說) 徐 玲 少年文藝
一個男孩、一百條蠶和一個繭(短篇小說)王春鳴 兒童文學
豪豬的花園(低幼童話) 盧 穎 兒童時代
白天鵝(長篇小說) 沈石溪 少年兒童出版社
時光中的孩子(中篇小說) 三 三 少年兒童出版社
當著落葉紛飛(長篇小說) 陸 梅 接力出版社
最亮的一盞燈(散文集) 張 潔 明天出版社
命名(詩) 慈 琪 少年日報
第25屆
傑出貢獻獎
孫 毅
老師,操場上有個小妖怪叫我(長篇幻想小說) 彭 懿 明天出版社
優秀作品獎(按得票排序)
喜地的牙(中篇童話) 湯 湯 少年兒童出版社
和陌生人共進下午茶(短篇小說) 舒輝波 少年文藝
一條槓也是槓(短篇小說) 馮與藍 少年文藝
弄泥小時候(長篇小說) 王勇英 少年兒童出版社
遠行的鳥群(短篇小說集) 老 臣 少年兒童出版社
白公山的刺梅(短篇小說) 小河丁丁 少年文藝
2012年12月21日冬至(多文體) 蕭 萍 兒童時代
橘子味的夏天(中篇小說) 龐婕蕾 明天出版社
草長鶯飛時節(長篇小說) 謝倩霓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穿著綠披風的吉莉(童話繪本) 張 潔 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

百年陳伯吹

鳳凰起飛

1947年夏日裡的某一天下午,女孩從上海市第十六區國民國小放學回家,她拿出了爸爸送給她的那支嶄新的鋼筆,在那個寂靜的失眠的深夜裡,傾倒出了自己幼小心靈中全部的同情和愛心,寫成了一篇淒婉感人的故事《可憐的小青》。
這是她有生以來寫的第一篇“小說”。寫完後,她鄭重地在標題下面寫上了自己的小名:鳳凰。她幻想著,在未來的日子裡,在文學的天空里,自己真的能夠像一隻鳳凰展翅高飛。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迫不及待地把這篇“小說”——連同自己滿懷期待的心——投寄給了當時在上海發行的《大公報》。這份報紙上有一個名為《現代兒童》的副刊,她很喜歡看那上面刊登的童話和小說故事。
小說寄走之後,她等啊等啊,天天都站在家門口等著郵差到來。終於,她沒有失望。不久,《大公報》的《現代兒童》副刊上登出了《可憐的小青》。她驚喜地、愛不釋手地把自己的小說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還把報紙貼近鼻子,聞了聞那印成了鉛字的名字和文章所散發出來的墨香……
這個幸運的小女孩,就是現在早已名滿天下的台灣言情小說作家瓊瑤。她當時還未滿10歲。為她編髮了這篇《可憐的小青》的編輯,就是現代著名兒童文學家和編輯出版家陳伯吹先生。他當時是《大公報》的《現代兒童》副刊編輯。
從1947年夏天創刊,到1948年11月被迫停刊,《現代兒童》副刊共出版了78期,當時上海和其他城市的許多兒童文學作家,如仇重、陳伯吹、范泉、黃衣青、方軼群、何公超、金近、賀宜、沈百英、郭風、包蕾、任大霖、嚴冰兒(魯兵)、聖野、施雁冰等,都在這個副刊上發表過作品。當時許多像鳳凰那樣的小學生,都十分喜歡閱讀這個兒童副刊。出現在這個副刊上的作品除了童話、小說、故事,還有寓言、詩歌、劇本、科學小品、科學小試驗、歷史故事、手工、謎語、連環畫等。它們成了那個年代裡上海兒童課外生活里的一片小小的芳草地,是他們童年記憶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就連在這塊園地里發表過自己第一篇小說的瓊瑤,當時也未必知道,在她的《可憐的小青》的背後,有這么一位默默的、勤懇的園丁細心地培植和守護著這一小片芳草地。
陳伯吹先生(1906—1997)是跨越了中國現代和當代兩個歷史時期的兒童文學家、翻譯家、編輯出版家和教育家,是中國兒童文學的一代宗師和巨擘。在他91年的生命履歷中,有75年是在兒童教育、兒童文學創作、翻譯、編輯、出版和研究中度過。他的一生是為兒童的一生。他獻出了畢生的心血,為幼芽和小苗灑上泉水。春蠶吐絲,落英成泥。他善良和純淨的靈魂,將伴隨著他留下的無數篇童話、小說、詩歌、散文和翻譯作品,在人間飛翔,在一代代小讀者的記憶里存活和流傳,直至永恆。
當我們回首遙望他91年曲曲折折的人生長途,尋找他那風風雨雨中的生命源頭,便不能不回到那迷失在歲月深處,迷失在江南煙雨中的,他的故鄉……

故園風雨

1906年,陳伯吹出生在上海市寶山區寶山縣的羅店鎮上。他的國小時代是在寶山縣立羅陽國小(今羅店國小)度過的。之後又在寶山縣甲種師範講習所(相當於今天的國中)念了3年書,畢業後分配到楊行鄉朱家宅第六國民學校(今朱宅國小)當教員。世界上有許多兒童文學作家都是國小教師出身,這似乎也證明了一個道理:兒童文學從來就是和兒童教育有著密切聯繫的。
正是在朱家宅第六國民學校任教的日子裡,這位17歲的國小教員,做出了他未來的人生選擇,同時也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1923年,他開始了兒童文學寫作,寫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說《模範學生》(後來改名為《學校生活記》)。兩年之後,1925年2月,這位十分用功和敬業的國小教員,又被調到縣立淞陽國小(今寶山實驗國小)任國語和算術教員,同時擔任初級部主任,兼任三、四年級班主任。
這是一個布滿風雨的時代。1926年10月,北伐軍已經從廣州北上,攻克了武漢。不久,北伐軍又順著長江東下,進入南京和上海一帶。愛國的人們都在心中幻想著,軍閥割據的時代就要結束,新的希望到來了。一個十分寒冷的夜晚,在設在寶山文廟內的城中國小,陳伯吹神色莊重地參加了一個秘密的入黨宣誓儀式,加入了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黨地下組織。
白天,他在課堂上向學生們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常給他們講述革命的道理,激發學生們反對封建軍閥、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熱情;晚上,他把自己關在一間狹小的宿舍里,偷偷閱讀一些思想激進的書籍和刊物。一種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在鼓舞著他。他的創作熱情也異常高漲,不斷有新的作品問世。作為中國現代兒童文學領域早期的、為數不多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壇上已嶄露頭角。
然而重要的還不僅僅是這些。這個熱血青年的靈魂,正在經受時代風雨的洗禮。1927年4月,蔣介石突然叛變了革命,把屠刀揮向了猝不及防的革命者。腥風血雨和白色恐怖,籠罩了全國。在此後的那些日子裡,淞陽國小的校園,看上去雖然像往常一樣平靜,但是在陳伯吹的心中,卻翻卷著洶湧的巨浪。
那些日子裡,在淞陽國小校園午後的亭子裡,在遠離人聲的小花園一角,有一個身穿西裝、神色堅毅、大學生模樣的人,經常出現在陳伯吹和他的另外三位志同道合的同事面前。他們一起談論當前的局勢,談論國家的前途與命運,也談論教育、哲學和文學。陳伯吹和他的三位同事被這個青年人的思想和熱情深深地感染著。他們心裡都已經明白,這個青年人不是一個普通的大學生,而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員。他的任務大概就是在這一帶的大、中、國小里團結一些進步的教師,發展革命的力量。
果然,沒過多久,陳伯吹就被安排在這一帶的學生和民眾中間散發和張貼傳單,揭露蔣介石的罪惡行徑。為了在白色恐怖下有效地保護自己,他還細心地教給了陳伯吹秘密張貼標語的方法:最好是四個人合作進行,一個人在附近望風,一個人刷糨糊,一個人迅速地張貼,另一個人身藏標語隨行在後面……
1928年2月的一天,上海出版的《申報》、《新聞報》等報章的“吳淞地方新聞”欄里,都刊載了這么一條新聞:共產黨員黃憶農,年十九歲,致力赤色鼓動,妄圖顛覆政府,著即執行槍決……。不幸的訊息使陳伯吹和他的三位同事既震驚又憤怒,此時他們才恍然大悟,那個被處決的黃憶農正是出現在國小校園裡的革命青年。
後來陳伯吹得知,這位名叫黃憶農的青年革命者——他人生道路上最早的引路人,又名黃臨川,犧牲前擔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吳淞區委書記。
1928年6月里的一天早上,陳伯吹正在教室里給學生講課,突然,幾個憲兵衝進了教室,逮捕了他。這幾個憲兵是吳淞憲兵司令部派來的。同時被捕的還有他的同事徐文學。
憲兵們押著他們往宿舍方向走去。他們明白,憲兵們是想去搜查一些所謂的“證據”。這時候出現了一個使兩位老師都意想不到的“插曲”。原來,當憲兵們闖進教室的時候,有一個曾經多次聽過陳伯吹講述革命道理的學生,靈機一動,悄悄溜到了教員宿舍,趕在憲兵們到達之前,把兩位老師藏在宿舍里的一些革命書刊都轉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憲兵們一無所獲,就悻悻地把他們押到了縣衙。因為實在找不到什麼“證據”,憲兵們只好意帶恐嚇地說了一通“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廢話,然後叫校長出面作保,保證這兩個人都是安心教育、不問政治的“放心教員”,才把他們放了出來。
不是用稿紙和墨水,也並非用小說、詩歌和童話,而是用自己的行動,用追求一個崇高的理想、靠近一個壯麗的革命事業的心,年輕的作家陳伯吹在故園的風雨歲月里,寫下了一曲慷慨難忘的青春之歌。
故國山河,風雨飄搖。這件事平息之後,陳伯吹和徐文學都十分清楚地意識到,繼續在寶山待下去,恐怕會遭遇什麼不測。這年年底,他們一同辭去了在寶山縣立淞陽國小的教職,然後一起離開故鄉,來到了上海。

初到上海

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上海,已經是一座散發著現代氣息,放射著Light(光)、Heat(熱)和Power(力)的國際大都會,號稱“世界第五大城市”,並被譽為“東方巴黎”。它是當時許多嚮往現代文明的青年文學家所傾慕的地方。
1929年2月,23歲的陳伯吹來到這座布滿霓虹燈光的大城。然而,大上海是那么大,而陳伯吹卻那么小。他不是懷著發財、冒險和尋找刺激的夢想而來的,他來這裡是為了尋找一條生路,是為了給自己未來的人生和命運尋找一塊小小的空間。他是家中的長子,父親和二弟都已去世,三弟當學徒尚未滿師,上有年老的母親,下面還有妹妹和兩個正在念書的弟弟,全家的經濟來源幾乎都落在他一個人肩上。他來到上海,一文不名,而只有一支筆。於是,他只能靠寫作、投稿,換取有限的一點稿費來維持全家的生計。
他先是在上海私立幼稚師範學校當了一名地理課教師。像法國那位寫《昆蟲記》的貧窮的生物老師法布爾一樣,他並不滿足自己僅有的那點學歷,於是又報名參加大夏大學高等師範專修班的考試,最終被錄取。這樣,他在上海總算有了一點立足之地。上午他在幼師學校給學生上課,月薪只有14元;下午就到大夏大學當學生聽課;到了晚上,就躲在幼師所在地檳榔路(今安遠路)潘園的一間只有5平方米的宿舍里,徹夜筆耕,常常寫到“不知東方之既白”。
為了掙錢養家,一開始時他什麼題材都寫。他根據自己失戀的經歷寫過一個中篇小說《畸形的愛》,接著又把這段經歷寫成了長詩《誓言》。他給當時有名的文學雜誌《小說月報》投稿,卻得到了該刊主編、著名作家鄭振鐸的一個忠告。鄭振鐸做過《兒童世界》主編,熟悉陳伯吹的“強項”在哪裡。他從陳伯吹的職業優勢和創作專長考慮,勸他揚長避短,專攻兒童文學,那樣前途會更廣闊。這是一個決定了陳伯吹此後人生方向的忠告。陳伯吹欣然接受了。或許這其中早就有某種因果聯繫,正所謂“莖里有的,種子裡早就有了”。也如詩人弗羅斯特筆下的“林中的道路”:“當我選擇了人跡稀少的那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從此以後,陳伯吹就心無旁騖,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全部的命運,與兒童和兒童文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了。

紅藍鉛筆

“欲把名聲充宇內,先將膏澤布人間。”陳伯吹用一支紅藍鉛筆作為參與社會、改造社會、創造生命價值的工具和武器,從1929年2月起,他在上海幼稚師範學校擔任教職長達10年。1930年起,他為北新書局主編《小學生》半月刊,同時還為小學生編寫了《小朋友叢書》等兒童讀物。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在吳淞口發動戰爭,對上海進行了瘋狂轟炸,致使這座大都會的經濟、文化、民生設施都遭到大規模的破壞。上海的書刊出版業也沒有倖免。當時,雄霸上海灘書業的商務印書館損失最為慘重,不僅收藏繁富的中西文圖書館毀於炮火,印書館的印刷設備也幾乎癱瘓。1月29日這天上午,陳伯吹聽到悽厲的警報聲掠空而過,急忙跑到北新書局三樓陽台上,只見商務印書館編輯所、印刷所和商務印書館的東方圖書館濃煙滾滾,火焰沖天,漫天的紙灰就像黑色的蝴蝶四散飄飛。陳伯吹在陽台上拾起一片未燒盡的紙一看,竟是《辭源》的殘頁!當時他的心中充滿了憤怒,日本侵略者不僅侵占了我國的領土,還如此踐踏和毀滅我們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這是多大的國恥和民族屈辱啊!
那一段日子裡,陳伯吹把手裡的紅藍鉛筆握得緊緊的,恨不能讓它們變成刺向日寇的利刃!他把滿腔的怒火化為筆下的文字,奮筆創作了中篇小說《華家的兒子》、《火線下的孩子》等作品。《華家的兒子》是一部“戰鬥性”很強的作品,小說里的“華兒”是在屈辱中奮起的中國人民的形象,他想通過這樣一個形象,喚醒全國的少年兒童,堅強起來、團結起來,不做亡國奴,而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這部小說在當時的《小學生》雜誌連載後,又出版了單行本。它不僅是陳伯吹創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史上的一部名著。後來,在新四軍領導的抗日地區的一些學校里,這本書成為學生課外閱讀的補充教材。除了《華家的兒子》,陳伯吹在1932年和1934年又先後寫出了他的另外兩本童話名篇《阿麗思小姐》和《波羅喬少爺》。
淞滬停戰協定簽署後,戰事暫告結束,社會秩序逐漸恢復,書刊出版也百廢待興。從1934年起,陳伯吹擔任兒童書局編輯部主任,主編《兒童雜誌》、《兒童常識畫報》、《小小畫報》三種雜誌,同時還和兒童書局的同事一起,編輯了一套有兩百本之多的《兒童半角叢書》,120本《我們的中心活動叢書》等。童話大師安徒生在自傳里說到過,他青年時代為了童話而付出的努力,“就像一個山民在堅硬的花崗岩上開鑿石階一樣”。陳伯吹也是如此。在忙碌而沉重的編輯工作的同時,他又在1940年至1941年間攻讀了大夏大學教育學院的課業,獲得了教育學學士學位。
然而,那是一個災難的年月,是一個血與火的年月。不久,日本人在太平洋發動了珍珠港事件,上海這座最後的“孤島”也隨之沉沒了。兒童文學家和編輯出版家們所有美好的計畫和夢想都被戰爭的炮火給摧毀了。1942年10月,陳伯吹化裝成商人,悄悄離開了上海,輾轉到達四川北碚,擔任北碚國立編譯館教科書部編審,負責國小國語教科書的編寫。當時,中華書局也搬遷到那裡。中華書局創辦的《小朋友》雜誌,從1922年4月6日創刊到1937年“八·一三”事變被迫停刊,每期都發行5萬多份,一直居全國刊物發行量之首。不久,陳伯吹受聘籌備《小朋友》雜誌的復刊工作。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這本在我國兒童期刊史上資歷最久、影響最大的雜誌,終於在1945年4月1日又跟廣大小讀者見面了。陳伯吹擔任了《小朋友》主編,把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個刊物的編輯工作之中,編稿、寫稿、審稿,一支小小的紅藍鉛筆,描畫著他生命的全部色彩。抗戰勝利後,他返回上海,仍然主編《小朋友》雜誌。1947年又兼任《大公報》副刊《現代兒童》主編。
這正是新中國成立的前夕。黎明的到來,終究不可抗拒。陳伯吹在一篇童話里寫道:“再耐心點兒吧,孩子!春天不久就要到來。那時候,水面發亮了,水也溫暖了,你可以自由自在地浮游到水面上去了。”

與幼小者

1936年的某一天,陳伯吹曾在上海內山書店見過魯迅先生一面,親聆過這位文學大師的教誨。“我跟魯迅先生的會面是偶然的、短暫的,但是魯迅先生的容貌常常出現在我的腦子裡。我一直想著魯迅先生多么關心少年兒童,多么關心少年兒童的讀物。”陳伯吹後來曾回憶說,魯迅先生是真心誠意地關心下一代,真心誠意地為下一代服務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陳伯吹畢生也將魯迅先生的這兩句話奉為圭臬,並身體力行。
新中國成立後,陳伯吹感到,中國兒童文學的春天來到了!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新生的共和國的教育和文學事業中。這時候,他仍然擔任著中華書局的《小朋友》雜誌主編,同時還被大夏大學、聖約翰大學、震旦女子文學院等聘為兼職教授。他在這些大學裡開設了“教材教學法”、“兒童文學”等課程。
1952年12月28日,新中國第一個少年兒童出版社宣告成立,陳伯吹被任命為副社長。《小朋友》雜誌併入少年兒童出版社繼續出版。1954午10月,陳伯吹調到了北京,擔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兼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1957年5月,他又調到中國作家協會成為一名專業作家。
這個時期,他不僅為新中國的孩子們寫出了許多美麗的童話、詩歌和小說,如短篇小說集《中國鐵木兒》、童話集《幻想張著彩色的翅膀》、散文集《從山岡上跑下來的小孩兒》、論文集《兒童文學簡論》等等,還經常到中國小校、青少年宮與孩子們座談、交朋友,參加少先隊員們的夏令營和冬令營,與國內外許多少年兒童建立起了真摯的友誼,經常通信往來。
他曾在一篇散文里記錄過這么一件事:1957年5月的一天,他接到一所中學發來的紅色請柬,邀請他參加學校師生組織的一次“書節”活動。聯歡會上有不少蘇聯的中學生,其中一個有著金色頭髮的女孩,名叫拉麗莎。她轉動著藍寶石般晶亮的大眼睛,熱情地邀請陳伯吹和她一起做遊戲。這是一個很有趣味的節目,叫“三腳競走”,兩人一組,四條腿紮成三條腿。事前,機靈的拉麗莎先做手勢向作家示意,等笛聲一響,他們便協同一致地開步走,嘴裡還有節奏地邊走邊喊:“拉斯——特伐!拉斯——特伐!”(俄語“一、二!一、二!”的意思)就這樣,他們兩人密切配合,步調一致,結果贏了別的小組,奪得了這個項目的冠軍。
在勝利的喜悅中,拉麗莎問陳伯吹:“您寫的童話里的那隻貓,後來究竟能飛不能飛呀?”原來,她讀過這位中國作家寫的那篇著名童話《一隻想飛的貓》。作家笑著反問她:“你看呢?”“不能。”她邊說邊搖頭。“為什麼?”“因為它太驕傲了!”拉麗莎回答說。“為什麼驕傲了就不能飛?”作家又追問道。這時候,小女孩漂亮的臉蛋上浮起紅艷艷、羞答答的微笑,說:“還不是因為驕傲了,就不願好好地用功學習了!”接著她又補了一句,“這樣子驕傲,即使真的長上了翅膀,也不能飛啊!”
這件小事,給陳伯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覺得這個年紀小小的女孩子,不僅對他的作品理解得深切,而且還有自己的分析與推理。他從這件事情想到了自己作為一個兒童文學作家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他認為,無論是童話,還是其他樣式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應該善於引導孩子們向前看和向上看,都應該“像老師般地關心教育的影響”,同時又絕不“疾言厲色地揚起戒尺來教育它的讀者”。到了晚年,陳伯吹還多次引述魯迅先生的那段“與幼小者”的名言:“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多么真摯誠懇的肺腑之言啊!令人肅然起敬。”陳伯吹在一篇文章里寫道:“作為從事兒童文學的作家們,就是該有這樣高尚的心態,堅定的毅力,勇往直前的氣魄,為指向少年兒童光明幸福的去處而靡寒靡暑地不遺餘力。”

伯氏吹塤

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個秋天,在我的故鄉膠東半島的煙臺芝苤灣海濱,中國文聯和一些單位召開了一個全國性的兒童文學研討會,我有幸作為一名青年作者應邀與會。當時我的第一本兒童文學作品集《歌青青·草青青》即將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就在這次會議上,我有幸認識了仰慕已久的陳伯吹先生。那時他已經進入耄耋之年,所有人都尊稱他“陳伯老”。他穿著一套淺灰色中山裝,清清爽爽的,扣子系得一絲不苟。清瘦單薄的身材,滿頭的銀絲,神色里充滿慈祥和仁愛,說話的聲音很小,也很柔和,給我的印象就像是秋陽下的一片樸素、乾淨和透明的葉子,歷盡了滄桑,而呈現著自己無言的華美。
大概是因為這次與會者中,陳伯老的年壽最高,而我的年齡最小吧,所以會議期間去蓬萊閣等名勝古蹟參觀遊覽時,攙扶和“保護”陳伯老的任務,就十分光榮地落在我身上了。這的確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近距離接觸大師的機緣。陳伯吹精神矍鑠,只有在攀登較高的石階和樓閣時,我才會手臂挽手臂地攙扶他一會兒。他的身體是那么輕小單薄,就像一個小孩子。那幾天裡,我覺得我能那樣近地和他在一起,真是幸福啊!即使在將近20年後的今天,重新想起來,我仍然感到一種溫暖和激動。
記得坐在路邊休息、聊天的時候,我曾好奇地問過他:“陳伯老,您的名字很特別喔,這裡面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
“呵呵,我幾乎大半生都在向朋友們解釋這個問題。”他微笑著給我解釋說,他原來的學名叫“汝塤”,後來念私塾時,有位先生見了這個名字,說與其叫“汝塤”,則不如用“伯吹”二字更有意思。這幾個字出自《詩經·小雅》中的《何人斯》一詩:“伯氏吹塤,仲氏吹篪。”“伯氏”指兄長、哥哥。他正是家中長兄。1926年他在兒童刊物上首次發表作品,就署了“陳伯吹”作為筆名,後來這個名字就漸漸取代了原來的“汝塤”。
原來是這樣啊。那次陳伯老還告訴過我,他另有一個筆名叫“夏雷”,源自他的乳名“雷寶”。他是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出生的,依照他的家鄉寶山的習俗,這一天是“雷公”的生日,所以長輩給他取名“雷寶”。後來他就給自己取了“夏雷”這個筆名。由這個筆名後來又衍生出另一個筆名:“夏日葵”。陳伯老在給一些報紙寫雜文時,常常署名“夏雷”或“夏日葵”。
但他寫得最多的,還是兒童文學作品。80年代以後,他為孩子們創作、翻譯了《摘顆星星下來》、《童話城的節日》、《海堤上遇見一群水孩子》、《好駱駝尋寶記》以及《綠野仙蹤》、《小夏蒂》、《普希金童話》等許多作品。這是一代兒童文學大師對幼小者的牽引與愛護,是一棵年老的大樹對身邊的小花小草的默默的關注與祝福。

春蠶吐絲

2003年12月,第二十三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在上海頒獎,82歲的老作家、翻譯家任溶溶先生,獲得當年特設的“傑出貢獻獎”。頒獎會上,主持人請任老講幾句話,不料,這位真誠、單純得像一個小孩子般的老作家坐在台上還未開口,竟先嗚嗚地哭出了聲。全場來賓頓時愣住了。不過任老很快就從激動的情緒中恢復過來,他說:“我實在是太喜愛兒童文學了,這次得獎是我一生最大的榮譽。我現在還是那么喜歡寫兒童文學……”最後,說到動情處,任老把千言萬語變成了一句話:“兒童文學萬歲!萬萬歲!”
從這件事,一方面可以看出,任溶溶這樣一位畢生從事兒童文學寫作與翻譯的老作家的純淨、可愛的性格,也正好折射出了兒童文學單純和偉大的魅力,同時也不能不使我們覺得,在任老的感動與感激里,還包含著他對“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的創立者、前輩作家陳伯吹先生的景仰與感念。
陳伯吹一生儉樸,平時節衣縮食,粗茶淡飯,絕不追求額外的物質享受。老作家、評論家樊發稼曾回憶說,他第一次到上海瑞金路陳伯老家,是在一個上午,到達時陳伯老正在用早餐。他簡單的早餐給樊發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碗薄薄的大米稀飯,半個鹹鴨蛋和幾根鹹菜絲兒。
樊發稼還記得這樣兩件小事:一次,海燕出版社在北京召開作家座談會,出版社得知陳伯老正巧也在北京,便熱情邀請了他,並委託樊發稼接送陳伯老。當時北京有兩種計程車,一種是黃色的“面的”,車費比較便宜;一種是“夏利”,車費稍貴。樊發稼去接陳伯老時,要的是一輛稍微舒適一點的“夏利”,車已開到他門口,他已“無可選擇”;但開完會回去時,陳伯老卻堅持要他叫了一輛“面的”,他說:“能為公家節省一點就節省一點。”
另一件事是在1993年2月19日,陳伯老在北京兒子家過冬“避寒”後乘火車返滬前一天,樊發稼去北大寓所看望陳伯老,問他是否買到了軟臥車票。陳伯老說:“家裡人要給我買軟臥,我沒同意。北京到上海,只要十幾個鐘頭,過一夜就到了。我的經濟不富裕,還是省點錢吧!”
就是這樣一位一貫省吃儉用的老人,卻在1981年春天,把個人一生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55000元,慷慨捐出,設立了一個“兒童文學園丁獎”(後來人們為了感念他,而改名為“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作為兒童文學評獎的基金,存入國家銀行,以每年的利息獎掖一些優秀作品,旨在激勵大家為孩子們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
1989年,老人曾給當時在中國作家協會主持兒童文學委員會工作的文學評論家束沛德寫信說:“……我的捐款,受通貨膨脹的影響,愈來愈貶值……1980年我的捐款幾乎可以在上海購三幢房子,如今則半幢也買不到了,令人氣短!……”束沛德後來回憶說:“當時我讀著這封信,不禁潸然淚下。陳伯老為了鼓勵優秀創作,獎掖文學新人,真是愁白了頭、操碎了心啊!所幸的是這項評獎在有關部門的幫助支持下一直正常運轉、如期舉行……”
如今,“陳伯吹兒童文學獎”已經評到了第二十七屆(2007年),幾乎每年都會出版一本獲獎作品集。二十多年來,總共有近兩百位兒童文學作家榮幸地獲得過這個獎項。我記得在1994年(第十四屆)的獲獎作品集裡,梅子涵曾由衷地寫下了這么幾句話:“謝謝敬愛的陳伯吹先生。是他設立了這個獎項。……我對他老人家只說謝謝怎么夠!在中國的兒童文學中,陳伯老是個偉大的人!”這些話,其實也代表了中國所有為兒童寫作的人的景仰與感激。
除了傾其所有而設立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陳伯老在晚年所做的另一些“吐哺”工作,就是如當年魯迅先生在世時一樣,點燃自己的膏血,做給文學青年們照亮的燈盞。
他以耄耋高齡,為眾多的兒童文學新人閱讀稿子、點評習作、撰寫序言、函來信往,從不厭煩,甚至親自抄寫和推薦稿子。樊發稼回憶說,1985年夏天在昆明開會,他曾和陳伯老同住一室,親見老人每天天未明即起,抓緊時間趕寫文章。有一天,樊發稼早晨6時醒來,見陳伯老已在伏案寫作——正在為一位青年作家的書寫序。樊問他什麼時候起床的,他說“大概三點不到吧”。原來,為了不因他的早起而打擾樊發稼睡覺,陳伯老起來時特別小心,儘量不發出聲響,而且還用報紙把檯燈遮起來,天亮了也不敢拉開窗簾。據樊發稼了解和統計,那些年凡是有青年作者請陳伯老為自己的書作序,他總是有求必應。自1977年到1997年他逝世前的20年中,他為人寫序竟達200多篇,光序跋集子就出了4本。
《少年文藝》主編任哥舒,是陳伯老親眼看著成長起來的新一代編輯家和童話作家。哥舒說,他多次經手過陳伯老親自推薦來的文學新人的稿子,有時候陳伯老甚至親自一趟一趟地把稿子送到編輯部里來。哥舒對陳伯老為青年作家們寫的那些序言也有著深深的記憶與感動。他記得,陳伯老在某一篇序言的最後這么寫道:……寫到這裡,我實在是沒有力氣再往下寫了,那么就只好在這裡打住吧。“他是把自己生命里的最後的一點點力氣,也奉獻給了兒童文學,奉獻給了後來者……”任哥舒感慨地說。
春蠶吐絲,老燕銜泥。這一切都源自他心中的那片長情大愛!我想到了陳伯老在《鳳凰城的孩子們》里寫到的一行文字:“你們是愛我的,我知道,我也愛你們啊……”

家教風範

陳伯老的兒子陳佳洱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1954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20世紀60年代曾在牛津大學就讀,回國後從事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工作,並任北京大學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6年又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並擔任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亞太物理學會聯合會主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等職務。
“父親是教師出身,寫作品很重視它的教育性,寓教育於作品之中。”陳佳洱先生回憶說,“父親從小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他的言傳身教,教我怎么做人。他對科學特別熱愛。他告訴過我,如果當初不是生活所迫,他肯定會選擇數學,成為一個數學家。但是因為當時沒有錢,家裡需要經濟支撐,他選擇了去念師範,然後當國小教師、國小校長,這么一步步成了兒童教育家和兒童文學作家。”
“他為人很謙和,也很善良厚道。他不斷地給我一些他所愛好的科學的教育。我記得我那時候年紀還很小,他經常一個人關在房間裡寫東西,不要我打擾他。有一次我溜進了他的書房,那天下午正好是雷雨天氣,閃光和震耳的雷鳴把我嚇哭了。他叫我不要怕並問我為什麼會打雷。我說這個我當然知道了,這是雷公公要劈不孝之人。他說你怎么知道的?我說是鄰居老奶奶給我講的。他說,不對不對,打雷是雲層裡面帶的陰電和陽電中和的結果,比如你這一隻手是陰電,另一個手是陽電,兩個手一拍就‘打雷’了。他一邊說,一邊還比劃著名給我看,還拿來一塊玻璃板,兩邊用書墊起來。他要我媽媽剪了一些小紙人,放在玻璃板下面,當他用綢布在玻璃板上面摩擦時,我看到這些小紙人竟在玻璃板下上上下下地跳起舞來……”
拳拳的父愛之心和以身作則的人格力量,不僅對自己的兒子發生著巨大的影響力,陳伯吹先生作為一位誠懇和辛苦的兄長,也像慈父一樣,言傳身教地把自己一位最小的弟弟陳汝惠,培養成了廈門大學的教授和學者。良好的教育風範使陳汝惠先生的一個兒子陳佐洱,也如堂兄陳佳洱一樣,成為了國家的棟樑之材,擔任過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等職務,在香港回歸祖國與英國的談判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陳伯老的另一個侄子陳佐湟,則是一位譽滿東西方的著名音樂指揮家。
“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而且又有奉獻之心的人。”當陳佳洱這位赫赫有名的科學家談起父親對他的成長和人生觀的影響時,他感到最為深刻和重要的,就是這一點。他說,上中學時,有個電影叫《發明大王愛迪生》,在上海放映,那時父親很忙,陳佳洱也在學校里住讀。可是父親卻專門接他出去看了這個電影。有一天,電影院裡要放映《居里夫人》,正好下大雨,父親又一次把他從學校里接出去,讓他去看這個電影。看完以後父親跟他講:“你要是能像居里夫人那樣,將來在科學上有所發現,能夠對社會做出自己一些貢獻,就很好了。”
1997年11月6日,一代兒童文學宗師陳伯吹,在上海華東醫院仙逝,享年91歲。去世前他竭力完成的最後一件事,是將自己一生積攢的全部藏書捐贈給了浦東新區籌建中的一座兒童圖書館。如今,這座圖書館被命名為“陳伯吹兒童圖書館”。
人的生命是一支脆弱的葦草,但是書比人長壽。陳伯吹生前從來不曾以名人自居,而總是謙遜地稱自己是“中國兒童文學大軍中的一個小兵丁”。一個善良、樸素、純淨和閃光的生命,在一種形式下像燃盡的蠟燭一樣熄滅了,但是在思想、品格和精神的形式下,卻將永遠燃燒下去。我們將發現,那曾經被認為是遠去了和熄滅了的,其實永遠沒有遠去和熄滅。

軼事

任溶溶哭了: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頒獎會側記
翻譯了義大利童話《木偶奇遇記》的,是任溶溶;創作了中國童話《沒頭腦和不高興》的,是任溶溶。木偶皮諾喬因說謊而鼻子變長,因貪玩而變成驢子;沒頭腦在大樓中造噴泉,來賓進樓須撐傘,不高興扮演的老虎反過來打武松……一代代中國讀者從任溶溶的筆下得到了美麗的故事和難忘的童年。今年82歲的任老,日前榮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特設的“傑出貢獻獎”。頒獎會上,主席請任老說幾句,不料任老“嗚———”地哭出了聲,全場來賓頓時一愣。
任老很快從失態中恢復。他說,我確實喜愛兒童文學,這次得獎是我一生的最大榮譽。我現在還在寫兒童文學,但希望更多年輕人來接班,然而……說到動情處,任老千言萬語變成一句:“兒童文學萬歲萬萬歲!”《少年文藝》主編任哥舒接過任老的話說,得獎者中,中老年作者多,說明了中老年作者的實力強大,但同時說明了,兒童文學作者後繼乏人,培養新作者迫在眉睫。梅子涵等作家尖銳地指出,中國社會對兒童文學的理解,幾乎為零。我們的少年兒童在應試教育的巨大壓力下,閱讀文學作品的時間遠遠不夠,有的家長根本不許孩子看課外讀物,而優秀文學作品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又是多么重要。作家們說,社會發展越是迅速,我們越是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宣傳。
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秦文君提出了“既要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的措施:對知名作家要鼓勵他們多出標誌性的作品,對年輕作者要幫助他們從困難的地方“冒出來”。對不夠重視兒童文學的現狀,將通過各種講座……任溶溶這時擦去淚花,笑著與大家一起拍起手來。
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的獎金
2007年11月初,“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頒獎儀式在上海寶山區一個顯得空落的小禮堂里進行,場面冷清,席位坐滿不及半數。作為國內最權威的兒童文學獎之一,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除了兩項上萬元的大獎外,其餘皆為一兩千元。中國的文學獎金之低,跟中國的經濟現狀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10月中旬,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獲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獎金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000萬人民幣,約合140萬美金)。愛爾蘭女作家安妮·恩賴特獲得英國布克文學獎,獎金5萬英鎊(約合77萬人民幣,約合10萬美元)獎金。不管是有百年歷史的諾貝爾文學獎,還是設立不足四十年的布克文學獎,兩個文學大獎讓全世界的文學界人士為之矚目,在世界文壇中掀起大波大瀾。 一邊悄然閉幕,無人喝彩;一邊大張旗鼓,萬人矚目。
在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頒獎儀式上,獲獎者多為蒼顏白髮,乏有新人。頒獎嘉賓、中國作協副主席葉辛不免感慨,我們文學獎的獎金數額太少了。 他回憶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兒童文學獎的頒獎地點放在一個普通國小校里頒發了,陳老私下對他說,一半是方便頒獎,一半是節省場地費用,那個國小校的校長在那次頒獎活動中給予了資助。陳老對他講:"剛開始拿出來了時候,這筆錢還是錢,現在我也感覺到這個獎金低了,現在募集錢很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