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以剛(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陳以剛,字近荃,(一說長荃),號燭門,出生於安徽天長縣龍崗鎮東清代著名詩人。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祖父陳歌泰,拔貢,考授內閣中書,其兄賡泰以功獲御賜蟒袍,為平涼府太守。父親陳天篤,庠生,誥封奉直大夫,去世早,以剛與兄以樅、弟以明均靠祖父撫育長成。家譜記載“少孤力學,穎悟非常,十歲做詩,吐詞即工,頗有宿慧。”

基本介紹

  • 本名:陳以剛
  • 字號:燭門
  • 所處時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天長龍崗鎮東
  • 出生時間:清初
  • 主要作品:纂修《江南通志》,著有《燭門詩集》
  • 主要成就:開鐘山書院
  • 職業:詩人、書法家、官員
  • 性別:男
個人生平,個人著作,

個人生平

陳以剛,字近荃,(一說長荃),號燭門,出生於安徽天長龍崗鎮東(今屬金湖縣金南鎮),清初著名詩人。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祖父陳歌泰,拔貢,考授內閣中書,其兄賡泰以功獲御賜蟒袍,為平涼府太守。父親陳天篤,庠生,誥封奉直大夫,去世早,以剛與兄以樅、弟以明均靠祖父撫育長成。家譜記載“少孤力學,穎悟非常,十歲做詩,吐詞即工,頗有宿慧。”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陳以剛中舉,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中進士,殿試第三,為探花。初任池州府教授。池州知府開辦鐘山書院,延聘陳以剛主持其事,兼纂修《江南通志》。乾隆元年(1736年)舉博學宏詞,入都謁桐城相公,見之甚喜,尋升青田縣令。乾隆三年,復調嘉善縣知縣。兩邑任期內皆有惠政。“據嘉慶《重修嘉善縣誌·陳以剛傳》記載:陳以剛在嘉善期間,為人剛毅,長於斷獄,嘉善鄰縣曾有一大案久審不決,其吏邀陳以剛前往,一審即明。嘉善縣商賈較多,市場上度量衡器具標準不一,陳以剛較正市斛,統一其標準,百姓稱便,將陳以剛較正的標準市斛稱為“天長斛”。他還疏浚河渠,表識古蹟,做了不少有益之事。其時陳以剛詩詞書法之名,已遍傳海內。其後,又曾任浙江鄉試同考官。乾隆八年,升雲南阿迷州知州。
陳以剛任池阿迷知州至年近七旬,以病告歸。陳以剛為人落拓,嗜酒工詩,善書法,得其片紙,寶若珠璧。中舉前,他即與弟陳以明等互為師友,酬唱往來。州教授及青田、嘉善縣令期間,公餘之暇,手不釋卷。告老還鄉以後,更與儀征程夢星翰林、江都江昱明經、馬琬等地方文人終日飲酒作詩為樂,卒年八十七。
其《贈顧使君》“心厭承明戀釣槎,題名江山有籠紗,鼓鐘清廟元和筆,簫管揚州大業花。重碧千卮傾北道,軟紅十丈憶東華。相看淮海詩人盡,攜手平山日又斜。”等詩作傳誦當時。他與著名詩人袁枚往來酬唱甚多,袁枚愛買書,而官廨甚小,書籍只得置於堆放戶籍文牘的官署之中,陳以剛因此贈袁枚詩云:“六朝山立廉鉤外,萬卷書橫簿領中”。袁枚極為推崇其詩,在《隨園詩話》中稱道陳以剛作詩平和,長於投贈。浙江藩台張若震為陳以剛所著詩集《覓閒集》作序,稱其“以名進士擁皋比而談經者十餘年。其詩境地益高,氣味益深而厚,所謂以情勝,以學勝,亦以年勝”云云。陳氏世代傳說,陳以剛告老還鄉之後,鄭板橋來訪,在陳家一住三月,並演繹出許多軼事佳話。

個人著作

《池陽人物誌》、《清詩品二十五卷》(與以樅、以明同選)、《國朝詩品二十一卷》。詩集有《梅花庵詩》、《退思堂詠菊詩》、《燭門詩集》、《覓閒集》等,暮年論益精純,境益古淡。
其弟陳以明,字采葉,歲進士(貢士),曾歷貴州安定、定南兩縣知縣,繼任貴州永豐知州,也有詩名,“人喧燈一市,門閉月千峰”句深為時人讚賞,有《翠微山人詩集》行世,今俱亡佚。縱觀陳氏幾位進士,在政績與文學成就方面,陳以剛最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