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耕

陳一耕

陳一耕,號清橋,山長居士。1966年生於浙江省溫州,1998年定居北京。2001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畫專業,2006-2007年結業於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導師山水高研班、精英班。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特聘講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一耕
  • 別名:清橋,山長居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溫州
  • 出生日期:1966年
  • 職業:書法家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中央美術學院特聘講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 代表作品:出版有《名家名畫·陳一耕西來意作品集》、《名家名畫·陳一耕南雁山水作品集》等
簡介,作品,訪談,評論,感悟,風格,訪談記錄,畫與故鄉,陳一耕書畫精神,陳一耕看書與畫,

簡介

陳一耕,號清橋,山長居士。1966年生於浙江省溫州,1998年定居北京。2001年結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畫專業,2006-2007年結業於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導師山水高研班、精英班。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特聘講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陳一耕陳一耕
書法、篆刻、繪畫作品參展於文化部主辦的當代篆刻藝術大展,首屆全國陶、瓷印名家邀請展,首屆全國刻“福字壺”名家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首屆山水精英班龍瑞工作室在四川成都文殊院舉辦的“天地氣象”學術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工作室首屆山水精英班畢業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展出。
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提名展、邀請展,並數次獲獎。

作品

出版有《名家名畫·陳一耕西來意作品集》、《名家名畫·陳一耕南雁山水作品集》、《陳一耕篆書千字文》、《陳一耕篆刻集》、《中國書·畫·印精品集》、《中國當代名畫家藝術研究·陳一耕寫意山水畫藝術》、《中國當代名家畫集·陳一耕》、《中國畫廊》陳一耕專集等多部個人專著。多幅作品在全國各專業雜誌報紙介紹及多種專業圖書網站登載。

訪談

中央電視台為其錄製大型紀錄片《中國畫名家——陳一耕》以及CCTV電視網路《訪談陳一耕》專題片,中央教育電視台為其錄製“天地氣象”龍瑞工作室四川成都學術邀請展(上下集)專題紀錄片,桂林電視台為其錄製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工作室首屆山水精英班桂林採風專題片、中央電視台“綜藝快報”、山東衛視“時代美術”及北京衛視“知名畫家”第一、二、三集,曾連續對其予以專題報導。

評論

青年畫家陳一耕,多年潛心於山水畫創作,他的作品體現為得於造化、歸於心靈的特點。特別是詩、書、畫、印、禪學的綜合修養,為他的作品注入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在一系列作品中,畫家以清遠之筆,呈露心源之美,既展示了大自然的鮮活、生動,又展示了清幽、祥和之境。
陳一耕陳一耕
顯然,畫家通過對南北山水的表現,去營造一種水墨畫的清空透明的美質,在造化與人的心靈之間透出藝術的精神。畫家筆下不經意間的山石、飛瀑與樹叢表現,事實上,都是深觀默契的結果,表達的是天人精神融融合一的渾然與生命體驗。
陳一耕故鄉的南雁山水,是浙南名山,以人傑地靈聞名,從古今的漫長歲月中,孕育了諸多的名士、豪傑;這是一塊豐厚的沃土,留下了前輩們在文明史上跋涉、探索與辛勤耕耘的足跡。不能不說,走上藝術之路的陳一耕在這裡獲得了得天獨厚的陶冶。
因此,他獨鐘于山水,在陳一耕心目中,不但是秀美的山川,入畫的題材,還是他心目中的“聖地”——孕育生命與藝術的搖籃。
在陳一耕的眼中,自然山水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飽含著一種濃郁的情感與精神;造化的神奇與自然的形態——重巒疊嶂、煙雨空、屋宇小徑,都浸透著鄉情,瀰漫著詩意,給他以藝術的激情和創造的靈感。應該說,自然山水是他的精神之源,是他心靈的棲息地。

感悟

為了藝術理想,陳一耕負笈北上於20世紀之末。數年之後,陳一耕不論在人生閱歷,還是在藝術上,都日益成熟。當他回望故鄉南雁山水時,一種思鄉情懷,一種鄉愁意緒,一種表達欲望,時時湧向心頭。此時,陳一耕對故鄉山水瞭然於胸且心繫南雁山水,他終於在離家數年之後,尋到了一種別樣滋味,一種別樣情懷,一種深思熟慮的形式語言。
《南雁山水寫生》正是在此背景中進行的。他重返故鄉,徜徉在南雁山水之間。只有在南雁山水中,他才感受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最佳狀態。 陳一耕自此立下了目標,以南雁山水為題抒寫自己對生命、對世界、對美感的理解。
此後在他一系列的山水作品中,多為對景寫生的創作,卻流露出濃郁的心靈化的特點:形的隨心所欲,用筆的鬆動灑脫,墨色的氤氳虛實,整體的飄逸疏淡……都體現了畫家把心靈融入山水的願望、理想。因此,這些作品不僅只是賞心悅目的山水畫,更有靈魂歸宿、精神家園的含義。如隴南寫生、巴中寫生、京郊寫生、寧波寫生、雲貴寫生等都是如此。
在這些作品中,不乏層巒疊嶂、煙水迷離之景。不同的是,畫家在這些作品中強調了某種意味與情趣,即“自我”融入其中的感悟與怡然;重要的是,畫家以現代的目光去審視、擷取山水自然的片斷,去傳達特定的意蘊。譬如,山坡與田野的現代生活氣息、深山村落的裊裊炊煙、樹林掩映的紅頂新房、瀑布與小徑等等,都在濕潤韻秀、煙雲空靈之中,與人的精神相連線,使有限的意象,導向若隱若現的無限存在。在無限的存在中,生髮出心靈的遠遊、鄉關的夢寐。換言之,就是這些山水、田園意象洗滌了畫家及同代人焦慮的精神,還他以精神的舒展與安頓。只有在這裡,心靈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家園。
當然,最值得稱道的是,他把自己的藝術從古典模式的蕭疏荒寒與幽寂冷清之中解放出來,還原了生活的現實氣息與情趣意味。筆墨之間、意象之間的整體氛圍都帶有樸實淳厚的泥土氣,並化入了生命態度中燦爛感性的因素,把不同地域山水的生動之美,變成富於生命色彩的意象圖景。應該說,在這些作品中,洋溢著生命感性力量的激活,是生命情調自由舒放的必然表現。
在陳一耕山水作品中,不變的是:永恆的蒼茫、永恆的生命活力、永恆的天真。這三個不變的因素使畫家在作品中體現出性情本色,呈露心源之美與造化的無窮。
顯然,陳一耕在藝術求索之路上,十分注重感情、生命、情調的追尋與表現。從根本上說,這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一脈相承的,不同的是陳一耕追尋與表現的是當代畫家的生命情調。特別是在他的近作中,更見蒼茫渾然與氣韻生動,並內斂著一種清新、質樸的審美品格。
畫家的心靈已不止於感情、情愫本身,乃以學養為主,更不止於想像、感覺,乃以性情為主,通過藝術的形式、語言去提升自然山水之美。我們看到,在畫家的新作中,不拘定法的筆墨表現,直取造化的激情,形式提取的創意特點,使作品境界闊大,視野高曠,在點、線、色、墨中造就了運動的視覺態勢,它們是跳躍的、歡快的、活潑的,給人以視覺的享受和感情洋溢的審美愉悅。

風格

陳一耕在《南雁山水寫生隨筆》中寫道:“畫山水不能完全像山水,藝術家的創造是自然無法比擬的,它與自然的不同之處,正是藝術家心靈的給予。他將主觀意念情緒通過特定的物象和獨特的表現形式達到形神高度統一的境界,激發觀者的想像,使人共鳴和震撼。這便是藝術家的魅力。”在當代,以懷舊的情緒繼承傳統和以懷舊的情緒發展中國畫,開拓新局面,都將無濟於事。陳一耕顯然已經意識到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生命形式和風格來體現和表達。他在隨筆中所述的正是這樣的意思——某一類藝術與某一種風格,不是也不可能是人類這一複雜生命物種永恆的、永具審美意義的守護神。
生命形式的更迭決定了藝術樣式、風格的新的選擇與轉換。陳一耕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在對傳統進行研習、梳理之後,他幡然走出傳統,走進造化,直接汲取鮮活的創造精神與靈感,讓生命與藝術一體化,使自己的藝術不是空洞無物的傳統複製與模仿,而是與生命相關,直接地成為生命潛能的表達。這正是陳一耕山水作品的意義。
擺脫了“高古”的定法,心靈的舒放帶來了繪畫的自由,藝術才能獲得感性的生命,最少理性束縛和邏輯的規範,使美感、精神、境界獲得了開放與伸展。我們在作品中看到的不是遠山遠水,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感情生命形式的生動呈現,它表明了畫家在轉型時代的藝術觀念自覺更迭。在貼近自然中謳歌生命,成為陳一耕永不改變的理念。
因此,陳一耕在當代文化語境中,尋到了自己的視角,建立了自己的表達方式,得心自如地舒展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應該說,陳一耕是一位極富抒情氣質與浪漫意韻的畫家,他善於把物質與現實的山水詩意化、精神化,並嫻熟地轉換為筆墨語言與形式法則。在融入了詩、書、畫、印、禪學的綜合素質中,使作品底蘊豐厚,洋溢著魅力四溢的文化氣息。作品的格調因此得到提升,產生了古今溝通、承前啟後的文本特點,煥發出當代繪畫特有的詩情和美感。
陳一耕以耕耘者的精神,在實踐中磨礪自己的藝術,其藝術漸入佳境。苦心人,天不負,在“學而不厭”的心態中,他的藝術表現得更為純粹、更為本質,體現出當代中國藝術特有的氣度和風範。

訪談記錄

畫與故鄉

配音:生於浙江溫州的青年畫家陳一耕,是一位多才多藝,具有詩、書、畫、印多方面修養的山水畫家。1998年定居北京並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之後的學習歷經中國國家畫院、龍瑞為導師的山水畫高研班、精英班,他一步步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打下堅實的筆墨基礎,以腳踏實地、甘於寂寞的勤奮精神為人稱道。多年來,筆耕不輟,日積月累,在他的作品中,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處處體現著熱愛生活、擁抱生活的熱情,他的筆墨率性而不拘謹,以書入畫,求金石之韻,顯示出一種蒼茫氣息和雋永意蘊。
陳一耕: 做藝術的東西,你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需要付出的,不斷的努力的,這個苦中之樂是誰都不知道的,從師古人,到師造化,最後目的是師我心。
配音:為了藝術理想,陳一耕負笈北上,當條件日益成熟時,他回望故鄉南雁山水,一種思鄉情懷,一種鄉愁意緒,一種表達欲望,湧向心頭,《南雁山水寫生》正是在此背景中進行的。在離家數年之後,陳一耕尋到了一種別樣滋味,一種別樣情懷,一種深思熟慮的形式語言。他重返故鄉,徜徉在南雁山水之間,只有在南雁山水中,他才感受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最佳狀態。
陳一耕:因為自己的家鄉,溫州的地方我比較熟悉,看到好景的時候就坐下來畫下來,寫生是一種方式。

陳一耕書畫精神

配音:此後陳一耕一系列的山水作品中,多為對景寫生的創作,卻流露出濃郁的心靈化的特點:形的隨心所欲,用筆的鬆動灑脫,墨色的氤氳虛實,整體的飄逸疏淡都體現了畫家把心靈融入山水的願望、理想。因此,這些作品不僅只是賞心悅目的山水畫,更有靈魂歸宿、精神家園的含義。
陳一耕:忘我、無我的時候是自然流露的。你要達到這種時候要從多方面去做,不是一朝一夕的,有的是水到渠成的一種方法,有的是自己有潛意識的去做這個事情。
配音:在陳一耕的眼中,自然山水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飽含著一種濃郁的情感與精神;造化的神奇與自然的形態,給他以藝術的激情和創造的靈感。應該說,自然山水是他的精神之源,是他心靈的棲息地。陳一耕的山水畫,以現實感受為基礎和前提,把傳統筆墨精華融入作品之中,使作品以質取勝。可以看出,他作品中的筆墨鬆動卻不浮華,新穎而不張揚,書法與金石韻味始終使他的作品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書卷氣。
龍 瑞(原中國國家畫院院長、著名山水畫家):他的畫從中體現了他繪畫的一種個性,他的畫有一種中國的精神。他又比較關注生活,他畫了很多畫,有些寫生作品是從生活中捕捉到一些素材,然後轉換成中國畫的。看他的畫感覺到有一種文氣和儒雅的感覺,這是他的特點,陳一耕畫得好。
范 揚(中國國家畫院山水創研室主任):陳一耕的畫是很出色的,尤其是他的用筆線條經得起看,有質量的。他書法很好,篆刻很好。他從傳統裡面出來,他是有自己的一種審美情趣的,就是因為有了這種情趣,他的畫有一種老辣、厚拙、蒼茫而又不失濕潤的感覺和味道。
配音:無可置疑,陳一耕是從傳統文化中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他踏入藝術之門起步於書法、篆刻,他曾用10年的寶貴光陰沉迷於其中,體驗著在傳統文化中的苦與樂。因此,陳一耕的繪畫藝術,無論是他的山水還是人物都得益於他的書法和治印所奠定的功力。他對傳統理解的最寶貴之處,就在於他抓住了傳統發展的動力,打破了傳統的束縛。因為他懂得任何藝術都是脫胎而來的生命,所以,他在傳統武庫中精熟了刀槍劍戟、斧鉞鉤叉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演練與創造。當代書法和古代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所承載的實用功能越來越少,這就意味著它的藝術功能的強化和藝術規律的探索已成為今天書法藝術的大趨勢。陳一耕是中國書法的虔誠信徒,又是一位勇敢的叛逆者,歷史和現實都一再證明,唯此方可謂真正的繼承者。

陳一耕看書與畫

陳一耕:詩書畫印它是整體的,有一種說法叫二十畫畫、二十年寫字、三十年刻印,挺難的,書法寫好,沒有幾十年工夫不行,真功夫,都是在,刻印章,方寸之間別有天地,雖是雕蟲小技,但是天地大著呢,所以要很多智慧和心血鑄在裡面。
陳 平(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山水畫系主任、教授):首先是對他篆刻印象最深。他篆刻非常有特點,從刀法上、從布局上也是很有意思的。後來又知道他在畫畫,畫畫非常有靈性。他的畫畫跟他的書法也是分不開的,他的線條跟畫畫的語言是連在一起的。他的書法跟繪畫是融為一體的,所以說一個好的繪畫跟書法是分不開的。因為他必須有書法的功底才能在繪畫中自由的運用,如果沒有書法的語言在繪畫中也往往是枯燥的。而一耕呢,恰恰是一種以書法來寫景,所以說這點是難得的。
配音:就當代現狀而言,像陳一耕這樣的“四者兼能”的畫家已不多見,他需要比別人更多的文學、書法、治印方面的興趣與才能,多緯度地用心,“四者兼能”的重要價值在於修身養性,成才周期長,學問需要歲月積累,畫家必須淡泊名利,甘於寂寞,安貧樂道,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情況下,陳一耕“四者兼能”的藝術精神和追求,尤其顯得可貴,更有一種對傳統文化淵源的承傳和保護的意義。在貼近自然中謳歌生命,成為陳一耕永不改變的理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