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青年曲藝社

陝西青年曲藝社

陝西青曲社成立於2007年年底,2011年正式更名為“西安青曲社”,是由一些熱愛曲藝的年輕演員和曲藝票友發起的民間組織。

青曲社取“青雲直上、曲故情長”之意。以西北五省資歷最深的老藝人三名(鄭小山、張常泰、張常鎖)為首,以收納的年輕力量為主體,在老曲藝精髓的基礎上開拓創新,已在國內占有一席之地。

現以苗阜王聲為代表。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發展歷程,起步,大劇場時代,走向全國,成員,苗阜,王聲,社會活動,募捐義演,走進校園,

基本簡介

社團成員有專業的曲藝演員,也有在校大學生。大家都有感於喜愛的傳統曲藝漸漸走向沒落,綿延百年之久的寶貴藝術已和大眾的生活漸行漸遠,專屬於我們的韻味和旋律,正一點一點的在時間中消磨殆盡。作為曲藝的愛好者,想團結一切能團結的力量,繼承,傳播,發揚,為我們所喜愛的藝術盡一份綿薄之力。
顧名思義,青曲社取“青雲直上、曲故情長”之意。對於傳統曲藝,這些人在繼承,傳播,發揚的前提下,希望能發揮年輕的優勢,努力讓相聲,曲藝這些傳統的藝術在年輕人中流散開來,從節目內容,節目形式,客群人群各方面讓曲藝年輕化,成為一種潮流。通過這些努力,讓這流傳百年的藝術形式在新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結合點,重新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現西安青曲社,以青曲社茶樓為主戰場,團結和發展所有熱愛和關注傳統文化的朋友,全年面向全國義務培訓相聲、曲藝演員,只願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虹升百尺、鶴舞千年”。

發展歷程

起步

2007年開始,創辦西安青曲社相聲大會,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並結合陝西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積澱,讓陝派相聲慢慢壯大並有了更大的發展。社團成立之初也是困難重重,演員少,觀眾少,場地不固定。
苗阜率先提議,讓相聲走進校園,從學生中培養演員,培養觀眾。在一個場地好好乾,培養一批觀眾,慢慢讓茶園熱火起來。六年的堅持,讓青曲社走到了今天。從當初一個連演出場地都沒有的社團,發展到今天有兩個小茶園,一個大劇場的相聲班子。

大劇場時代

進入到2013年,西安青曲社做了兩件大事:西北相聲走進大劇場時代,陝派相聲走進百年易俗小劇場。
2013年4月13日19:30,苗阜王聲新經典相聲專場,在西安鐵路工人文化宮開場,中國喜劇美學研究會會長陳孝英、陝西省職工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馬亞非趕赴現場看演出。開場由名家助陣,陝北說書高三曉、偉人模仿秀第一人任世和、陝西亂談創始人鄭衛東、相聲名家鄭小山紛紛表演經典才藝。1000多名來自西安、鹹陽、延安、寶雞、漢中的相聲迷,奔赴一場相聲盛宴——76年來,西安首場本土相聲演員的大劇場專場!苗阜王聲返場至23:30。這場沒有一張贈票但人氣爆棚的相聲專場,苗阜老師表示:“這標誌著西北相聲進入大劇場時代。”
2013年6月11日,西安青曲社第一次走進了百年劇社易俗小劇場,一個半小時的曲藝專場演出有相聲、快板、說書等傳統藝術形式,在一批新生代演員的別樣演繹下煥發出了青春光彩。百年來,易俗小劇場在秦腔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批藝術大家在此登台,演紅了無數經典劇目,它不僅是西安乃至全國享負盛名的秦腔舞台,還是中國近現代戲曲史上的一座標誌性建築。不過,每年除了一些大型秦腔演出及秦腔活動,每天白天這座劇場幾乎被閒置,長期空無一人。在苗阜老師看來,易俗社畢竟是百年劇社,我們也是在做陝派相聲,能進入這樣一個古香古色、有著歷史底蘊的劇場特別有意義。“我們注重的是在這么一個平台上去打造陝派相聲的牌子,營造出陝派相聲的氛圍。”
與此同時苗阜老師注重自己演員的培養,青曲社按字坐科,共有八科“海納百川,萬象歸春”,其中“海”“納”兩科學員已成為社團主力演員,在2013年夏天剛招收“百”字科學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也會站在青曲社的舞台上給大家帶來笑聲和歡樂。

走向全國

青曲社受到銀川連興社的邀請,參加2013年8月舉辦的首屆中國笑林大會。苗阜將陝派相聲推出陝西,走到一個更新的高度。
2014甲午馬年春節,苗阜王聲帶著作品先後登上“北京衛視春晚”,“央視元宵晚會”,迅速走紅,將陝派相聲推向全國。

成員

社團現共有演員54名,其中西北五省資歷最深的老藝人三名(鄭小山、張常泰、張常鎖),自社團成立以來,現已演出1500餘場相聲大會,共演出相聲700餘段。

苗阜

提到青曲社,西安的相聲聽眾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說起班主苗阜更是如雷貫耳,聲名在外,是西安乃至西北相聲界中年輕一代相聲演員中的佼佼者。受到了行業內部眾多老先生的讚譽,同齡演員的崇敬,更是相聲冬粉心中的絕對偶像。到今天,他已經帶領著陝派相聲進入大劇場時代,走進了百年劇場,走進了千千萬萬的三秦父老心中。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都是苗阜老師扎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甚至是嘔心瀝血煎熬而成。
苗阜老師自幼喜愛表演,十六歲背井離鄉,隻身來到西安。當時的條件十分的苛刻,一邊從事鐵路事業工作,一邊進行表演創作的研究。為了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經常一人往返於西安到哈爾濱學習表演,那時候坐火車還是硬座,大冬天綠皮車,一趟過去就是兩天一夜,每月數次,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能力慢慢被發掘了出來,開始參加鐵路文化團的表演和劇本的創作。
酷愛學習的他,通過對古籍文獻的研究,越來越感覺到陝西歷史文化的厚重和博大,但現代的節奏和生活方式,卻讓我們的傳統慢慢在流失。從此,苗阜老師立志從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讓我們更多的人,尤其更多的青年人們體會到我們中國悠久文化的內涵。
從2007年開始,創辦西安青曲社相聲大會,苗阜老師師承相聲大家鄭小山先生,繼承了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並結合我們陝西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積澱,讓陝派相聲慢慢壯大並有了更大的發展。苗阜老師率先提議,讓相聲走進校園,從學生中培養演員,培養觀眾。在一個場地好好乾,培養一批觀眾,慢慢讓茶園熱火起來。
班主苗阜有著自己獨特的智慧和對於相聲,對於青曲社高屋建瓴的理解。相聲應該有更大的內涵,我們在說學逗唱的同時,要將我們中國傳統的禮義廉恥,溫良恭儉讓這些文化中的精華傳播出去,有了這些人們才願意聽,才能聽出滋味和意義。結合我們陝西十三朝古都的深厚歷史,周秦漢唐的底蘊,更體現出我們陝西人所獨有的自豪與自嘲,讓我們在快樂的同時,了解自己。青曲社的口號就是製造快樂並快樂著,讓觀眾們體會最多的就是快樂的同時學習了解陝西文化的厚重和博大。讓陝派相聲受到更多人的喜歡和熱愛。
進入到2013年,西安青曲社在苗阜老師的帶領下做了兩件大事:西北相聲走進大劇場時代,陝派相聲走進百年易俗小劇場。
苗阜認為,易俗社是百年劇社,我們也在做陝派相聲,能進入這樣一個有著歷史底蘊的劇場特別有意義。“我們注重的是在這樣一個平台上去打造陝派相聲的牌子,營造出陝派相聲的氛圍。”
隨著2013年下半年,大劇場的全面開啟,各種文化推廣和小茶館演出同時進行,在苗阜老師的帶領下,西安青曲社,陝派相聲會朝著一個更加美好,更加輝煌的明天奮進。

王聲

與苗阜搭檔演出,一同登上“北京衛視春晚”,“央視元宵晚會”,迅速走紅,將陝派相聲推向全國。

社會活動

募捐義演

社團組織參加“5.12”募捐義演3場、社會各方面義演(兒童村、女監、鐵路沿線等)百餘場,以便更多的幫助受災的同胞們,也讓老百姓了解中國的傳統藝術——相聲。

走進校園

作為一個以年輕人為主的曲藝社團,尤其是有眾多的在校大學生成員,社團以大學為主要對象,展開送曲藝進校園巡迴公益演出,大學生曲藝座談會,聯絡各大學曲藝社組成大學生曲藝聯盟等等活動總計74場。旨在通過活動在高校中展示傳統曲藝魅力,擴大曲藝的影響力,讓曲藝擁有更多的大學生愛好者。同時宣傳青年曲藝社,吸收新成員,壯大青年曲藝隊伍。並創做新的曲藝節目,從內容上進一步“新化”曲藝,為下一步打好基礎。同時進行送曲藝進社區巡迴公益演出,面向社會,廣為宣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