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曲子

陝西曲子

陝西曲子又稱清曲,是一種古老的以坐唱為主的傳統曲藝形式。在陝西各地民間統稱為曲子,在關中又稱“迷胡(眉戶)曲子”。洛川流行的“秧歌”,陝北三邊一帶流行的“大秧歌”,雖然名稱有異,亦屬曲子之列。曲子流行陝西全境。關中是曲子最密集、最豐富、輻射面最廣的盛行區:西部的鳳翔、太白、眉縣、武功,中部的周至、戶縣、長安、臨潼,東部的華陰、渭南、澄城、韓城等地,都是著名的清曲窩子。陝北的定邊、靖邊、延安、富縣、洛川,陝南的城固、洋縣、鎮巴、安康、紫陽、白河等地亦很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陝西曲子
  • 地理標誌:陝西
  • 批准時間:1457—1540
歷史介紹,表演形式,曲子曲調,演唱方式,曲子分類,發展及關係,陝西曲子音樂,

歷史介紹

陝西曲子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自明清以來陝西(特別是關中地區)就成為中國民間曲藝藝術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曲子不僅在農民、商賈之間傳唱,還是文人、學士閒暇之餘最好的消遣。有史料記載。明代中葉,陝西武功人康海(1457—1540)和戶縣人王九思(1468一1551)仕途遭貶謫後,在家鄉“挾聲伎酣歌,制樂造歌曲,自比俳優,以寄其佛郁”。他們還常與鄉里平民同樂,舉行神廟報賽活動等。清代王敬一(富平縣人,光緒時在武功做官)特別喜愛曲子,又能演唱,他用了14年的時間收集成約11萬餘字的《羽衣新譜》(五卷一續編)。這部譜集清晰地體現了陝西曲子曲牌聯套的曲體結構和聯綴特徵(即以先越後背開始,必以先背後越結束),是現存最早一部陝西曲子書目集成。

表演形式

陝西曲子的表演形式是坐唱,因此俗稱“坐班清唱”、“念(唱)曲子”、“地攤子”和“板凳曲子”。七八個演唱、演奏者圍桌而坐,各執三弦、琵琶、笛子、胡琴、梆子、碰鈴、四頁瓦等樂器,邊奏邊唱。

曲子曲調

陝西曲子的曲調豐富多彩,有“七十二大調”“三十六小調” 的“一百單八調”之說。大調、小調概念不清。主要曲調有〔月調〕〔背宮〕〔五更〕〔西京〕〔西涼〕〔崗調〕〔緊訴〕〔慢訴〕〔銀紐絲〕〔哭長城〕〔說道情〕〔一串鈴〕〔山茶花〕〔小桃紅〕〔滿江紅〕〔老龍哭海〕等。有擅長敘事的(如〔月調〕、〔慢訴〕),有擅長抒情的(如〔五更〕),有悱惻纏綿的(如〔背宮〕),有熱烈歡快的(如〔山茶花〕),有悽惋哀怨的(如〔慢五更〕),有悲壯豪情的(如〔老龍哭海〕),有活潑明朗的(如〔崗調〕〔小四景〕),有優美舒暢的(如〔小桃紅〕〔虞美人〕),還有說唱性強的(如〔緊訴〕〔一串鈴〕〔說道情〕)。

演唱方式

曲子可單曲演唱,也可多曲串唱,最常見的是套曲聯唱。套曲聯唱的規律是“月(調)起月(調)落”、“月(調)背(宮)起”, “背(宮)月(調)落”,或“背(宮)月(調)起”, “月(調)背(宮)落”。起、落中間根據曲目的需要套唱除月(調)、背(宮)外的多個曲牌。

曲子分類

陝西曲子擁有大量的曲牌,這些曲牌是世世代代的藝人、文人在陝西境內廣泛流傳的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和加工而成的,這些曲牌根據表現內容、情緒、音樂風格等特點在套用中分為兩大類:
l、單獨使用,即單個曲牌反覆演唱,表現內容簡單、情緒單一的曲目,如【十對花】【五更鳥】【繡海荷】等。
2、多個曲牌聯綴地使用,在一定的連線規律下將情緒不同的多種曲牌聯綴起來,表現內容較複雜的曲目,如【背宮調】【落江怨】【斷橋】等。
陝西曲子的傳統曲目大約有200多篇,從內容上可分為風俗、演義、傳奇、志怪四類,代表曲目有:
風俗類《張連賣布》【光棍哭妻】;
演義類多表現帝王將相建功立業、爭戰殺伐有《桃園三結義》《古城會》;
傳奇類多出自同名戲曲故事有《刺目勸學》;
志怪類為神話有《八仙慶壽》《大賜福》等。
此外,還有文人創作曲目《曲子歌》《百戲圖》等等。
最初的演出形式稱“地攤子”以轉桌坐唱為主,演唱者都能兼樂器。現今演唱已有站唱形式並存並有化妝、道具。
演出活動一般在民間紅白喜事、喬遷、祝壽、孩子滿月、婚嫁時請曲子班前去熱鬧助興,但最紅火的還是每年正月十五,藝人們紛紛組織起來連台賽唱,與滿街花燈、社火競相爭輝。

發展及關係

陝西曲子是秦地說唱曲種之一,在筆者對東、西府兩地曲子的考察和研究中,東府曲子在曲牌唱腔的潤飾,伴奏技巧的提高,演唱方法的完善等方面較西府曲子技高一籌。它率先向戲曲音樂過渡發展是有據可依的。
由清唱曲子發展到戲曲音樂的迷胡戲(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民間說唱類小戲),在角色行當、伴奏樂器、唱腔音樂及舞台。

陝西曲子音樂

陝西曲子音樂,分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兩部分,屬曲牌聯綴體。常用的曲牌有〔越調〕〔背宮〕〔金錢〕〔慢訴〕〔緊訴〕〔五更〕〔西京〕〔採花〕〔剪尖花〕〔銀紐絲〕〔崗調〕〔勾調〕〔老龍哭海〕〔連廂〕〔琵琶〕〔吹腔〕〔長城〕〔羅江怨〕〔一串鈴〕〔戲鞦韆〕〔反片〕〔黃龍滾〕〔滿江紅〕〔風入松〕〔混江龍〕〔皂羅袍〕〔刮地風〕〔小桃紅〕〔繡荷包〕〔揚燕麥〕〔十里堆〕〔放風箏〕〔對花〕〔採茶〕〔打棗桿〕等。將運用分割與套連的手法,產生出一批功用和形態更為獨特的曲牌,如〔越調〕派生出〔越尾〕,〔背宮〕派生出〔背尾〕,〔哭海套連廂〕〔連廂套滾〕〔緊訴套滾〕〔反片套滾尾〕〔五更一串鈴〕〔勞子一串鈴〕等,全部曲牌約200餘首。
陝西曲子的音樂風格從總體上分為硬音(歡音)和軟音(苦音)兩大類。硬音類曲調明亮、剛勁、歡快;軟音類的曲調委婉、悲憤、激越。分別使用不同的調式音階,硬音類以傳統的123或12356為五正聲,7、4二音多處於經過音、輔助音地位;軟音類十分強調124或12457五音的骨幹作用,而儘量避免使用3、6二音。
陝西曲子的伴奏樂器有三弦、板胡、笛子、二胡、月琴、琵琶、水水(碰鈴)、四頁瓦、梆子、瓷碟等。
陝西曲子的器樂曲牌有〔張良歸山〕〔八板〕〔大金錢〕〔六六工尺調〕〔鳳簫媒〕〔梵王宮〕〔殺妲己〕〔一點油〕〔西京牌子〕〔長城過板〕〔滿天星〕〔大紅袍〕〔喜蟲蟲〕〔捻線〕〔陽春曲〕〔孔子哭顏回〕等50餘種。大都用於開唱前或演唱間歇時演奏,有時可一連合奏數首。其目的一是為了定場、招徠聽眾;二是為演唱者做情緒、定音等方面的準備,或是為讓演唱者稍事休息。
演唱中的伴奏手法為樂隨腔走,但有些技巧較高的演奏者也可在包腔包調的同時即興發揮,在節奏、旋律方面加花潤飾,給唱腔以烘托與補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