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

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

秦腔劇團,兼演眉戶、道情、秧歌劇。民國二十七年(1938)七月四日,在延安師範學校鄉土劇團與延安市民眾業餘劇團基礎上成立。隸屬陝甘寧邊區黨委和邊區文委領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
  • 成立日期:1938-07-04
劇團組織機構,成立時機和機遇,劇團演出劇目,光輝歷史,

劇團組織機構

秦腔劇團,兼演眉戶、道情、秧歌劇。民國二十七年(1938)七月四日,在延安師範學校鄉土劇團與延安市民眾業餘劇團基礎上成立。隸屬陝甘寧邊區黨委和邊區文委領導。柯仲平任團長,劉克禮任副團長。團部設團務委員會辦公室、劇務股、演出隊等機構。張季純、馬健翎任劇務主任,墨遺萍任教務主任,李麗蓮、馬可、莊英、安波相繼任音樂教員,老演員胡萬勝任武功教練。擁有馬健翎、張季純、墨遺萍、黃俊耀、尚伯康等劇作家。主要演職人員有劉克禮、張雲、史雷、王志義、王嵐、黨奎、李剛、畢雨、賀原野、王曉明、姚伶、高持久、唐又唐、張德才、王登奎、魏郎芳(女)、劉亞萍(女)、李文宇、黃俊耀、張克勤、米成義(米晞)、程士榮、陳步發(陳新)、王愛民、任國保、朱保甲、任應凱等四十餘人。實行供給制。

成立時機和機遇

民國二十七年四月的一天,陝甘寧邊區工人代表大會為了活躍民眾文化生活,組織戲曲晚會,演出京劇《升官圖》、秦腔《五家坡》,毛澤東頗有興致地和民眾一起看戲,發現民眾非常喜歡戲曲形式,就對坐在他身邊的工會負責人齊華同志說,“民眾喜歡這種形式,我們應該搞,就是內容太舊了,應該有新的革命內容。”毛澤東又問在坐的柯仲平“你說我們應該不應該搞?”柯仲平說“應該,應該”。隨後,柯仲平遵照毛澤東的倡導,著手籌建邊區第一個革命戲曲演出團體,於五月二十三日在延安成立了陝甘寧邊區文協領導的“邊區民眾娛樂改進會”,利用傳統形式,宣傳抗日內容,演出了馬健翎創作的現代戲《一條路》和張季純創作的《回關東》,博得了廣大民眾的歡迎。在此基礎上,將“改進會”所屬“鄉土劇團”與“民眾業餘劇團”合併,成立了以演地方戲為主的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毛澤東同志贈給劇團三百元(邊幣),周恩來、博古各贈一百元,賀龍捐贈二十元法幣和一批戰利品,陳雲贈送一部小型電影機,柯仲平拿出自己的全部稿費作為活動基金。

劇團演出劇目

民眾劇團成立以後,堅持深入工農兵民眾,大演革命現代戲,先後排演了馬健翎創作的秦腔現代戲《一條路》、《好男兒》、《查路條》、《拿台劉》、《中國魂》、《三岔口》、《抓破臉》、《兩塊錢》、《近視眼張三》、《血淚仇》、《兩兄弟》、《保衛和平》、《窮人恨》;眉戶劇《兩家親》、《十二把鐮刀》、《大家喜歡》;張季純編的《回關東》、《鬼臉》;尚伯康編的眉戶《桃花村》、《秦腔《八千馬》;楊醉鄉編的秦腔《崔福才轉變》;黃俊耀編的秦腔《陸進寶的災難》、《閻王寨》;鐘紀明編的秦腔《官逼民反》、《三勇士》、《放下你的包袱》;張雲的《瑜蘭姑娘》以及《張丕模鋤奸》、《趙富貴自新》、《吳牛回家》、《黨世鴻運鹽》、《三妯娌》、《回到祖國來》等現代劇。

光輝歷史

民國二十八年春天,民眾劇團從延安出發經過延川、瓦窯堡、子長、安定、延長、定邊、鹽池、安塞、保全(志丹)近十個縣鎮,行程兩千五百餘里,進行巡迴演出,長達一年時間,於民國二十九年春回到延安,受到中央領導的讚揚和鼓勵。《解放日報》發表文章,將此行譽為“小長征”。為了豐富民眾文化生活,豐富演出劇目,提高演出質量,民國二十九年一月從富(鄜)縣請宋曲子老藝人進團教唱,奠定了演出眉戶戲的藝術基礎。民國三十年七月,從國統區購回一副戲箱,並由晉西北“七月”劇團丁友、宋英山與晉劇演員張本寬、嚴志明等,傳授了傳統戲曲的程式和技巧,開始演出歷史劇。民國三十二年三月,關中秦腔職業班裕民社(原景存社)北上延安與民眾劇團合併後,進行規範化訓練,排演了新編歷史劇和改編傳統戲《魚腹山》、《顧大嫂》、《徐州革命》、《游龜山》、《空城計》、《四進士》、《鎮台念書》、《鞭打督郵》等。民國三十三年十月,以《血淚仇》等戲參加了邊區文教大會,全團榮獲特等模範獎旗,馬健翎獲特等模範和“人民民眾藝術家”稱號。西北文委總結該團經驗,向全邊區推廣,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觀看該團演出。毛澤東同志看了該團演出的《中國拳頭》題寫"簡單、明了、動人"六個大字予以讚揚,並建議馬健翎同志將話劇《國魂》改名《中國魂》用秦腔演出。王震、彭德懷同志看了《血淚仇》、《窮人恨》後,給劇團寫信鼓勵和讚揚。1947年初,為了適應解放戰爭需要,劇團分為兩個隊。一隊由主力演職人員組成,改編為西北野戰軍前總政治部宣傳隊,開往前線;二隊由是年一月招收的胡正有、李應貞、槐保順等五十餘名新學員組成,由馬健翎帶隊,開往大後方--山西興縣麻圪塔,進行訓練。民國三十八年六月,一隊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隊。部隊西進蘭州,更名野政文工團,後與聯政宣傳隊合併更名西野宣傳隊,解放後改編為蘭州戰鬥文工團。二隊於 1949年國慶節前,以邊區民眾劇團的名義調往西安,1950年命名為西北民眾劇團,屬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領導。1952年底,西北戲曲研究院成立,西北民眾劇團被編為實驗劇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