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陝北地區的傳統民歌,分為勞動號子信天游小調三類。勞動號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採石歌、吆牛歌、打場歌。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傳統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陝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並且當社會制度根本改變的時候,民歌的內容和形式也隨著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在內容上表現了新的社會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時也使各種體裁具有了新的意義。

2008年6月,陝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報的陝北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陝北民歌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陝西省榆林市、延安
  • 遺產類型: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73 
發展歷史,文化背景,起源形式,初期演變,發展歷程,藝術特色,風格特徵,民歌分類,表演形式,演唱特點,流派藝術,民歌劇團,傳播區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文化傳承,傳承影響,傳承價值,傳承現狀,

發展歷史

文化背景

陝北地處黃土高原,東臨西晉,南抵銅川,西接寧夏、甘肅,北至內蒙,這裡自古戰爭頻繁,以至於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長年累月形成了如今千溝萬壑的地貌。陝北人在這樣生存環境下卻養成了樂觀豪邁、勤勞勇敢、老實淳樸的性格,陝北民歌就是這樣一種千溝萬壑的高原地勢與陝北人厚重純樸的情感碰撞的產物,是陝北人民生活的反映,是這一地區社會歷史的忠實記錄,是千千萬萬勞動民眾集體創作的一部生活的史詩,也是一部爭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靈的吶喊。
陝北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歷史上是漢族與少數民族頻繁往來的交匯地,戰亂不斷,人口流動性很大,到了元代,才逐漸穩定下來。在這樣的背景下,陝北民歌又具有西北區域多民族文化大融合的痕跡,同時也改變著這個地區的民族心理特徵以及文化藝術審美形式。自古以來,陝北就是民族融合的地區,緣於特殊的自然環境,形成了風格粗狂且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歌。陝北人是漢族人,但因為民族的雜居,人種血緣的不斷融合重組與其它漢族人相比,陝北人已不是純粹的漢族人。血脈的融合帶來了人種的優勢,同時也沉澱著相關民族的心理特徵和表達方式,比如:陝北人能歌善舞的天性創造了《對花》、《大秧歌》、《跑旱船》等邊歌邊舞的藝術。
正是這種深厚的地域文化內涵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點,逐漸形成了陝北濃郁的文化背景,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才形成了陝北民歌這種獨特藝術表現形式。
陝北文化陝北文化

起源形式

陝北民歌的起源,源於陝北歷史的變遷。“陝北”顧名思義就是陝西省北部地區,泛指延安市和榆林市。民歌是最簡便的藝術形式,它隨著陝北人民的勞動生活和陝北的歷史以及民俗活動而誕生。

初期演變

語言文化的集中
在歷史上,陝北、河套地區一直是中原政權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爭掠地區,直到宋時這裡還主要被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輪番控制,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艱難並存。
蒙元政權失敗以後,華夏民族基本實現了一統。明朝時期,政府多次組織從晉西、晉中、晉南以及南方人口密集地區向陝北移民,由於移民中以晉人居多,便使陝北形成了以晉語係為基礎的語言。晉語系以強大陣勢占領了陝北高原,同時也帶來了以晉文化為主的中原文化。當然,原著居民的語言也大量留存,如延川縣的村名有:車古里、龍爾則、兔古里等,盡顯北方少數民族語調。陝北方言中有:“達”——父親、“克青馬察”——乾脆利索,均應為原著居民語言。被占領民族的語言頑強的遺留在原來的土地上。
初期的民間交流形式
明朝移民運動使陝北地區人口大量發展,蒙、回、漢各民族文化在這裡融合,秧歌、道情、說書、二人台、榆林小調、民歌等與當地文化的交流,形成的獨特的陝北民間藝術。明末,當地人民生活悲苦,民歌便於抒情達意,不拘場合,民間利用這一形式反映生活,反映社會。較為原始的反映陝北人民勞動生活的信天游山歌,如《腳夫調》的曲調只有三個音。
陝北服飾陝北服飾
清末,民歌表現形式逐漸成熟,形成了一定的曲調。曲牌,一直流傳下來,明末農民起義在陝北暴發時期產生了《迎闖王》,再如《調兵曲》反映了清代順治五六年間,滿清政府鎮壓回民起義的史實等歌曲。清朝中期,政府對長城沿線和河套地區的土地進一步開放,吸引了陝北各縣大批男子漢北上打工販運,形成了“走西口”運動。在與家鄉離別,和路途的艱辛中形成了大量“走西口”民歌如:《走西口》《趕牲靈》和《淚蛋蛋拋在沙嵩嵩林》等。
20世紀30年代以前,陝北民歌是陝北人民依照自己的生活與習俗,在耕地、趕腳、放牧、喝酒、過節、蓋房、祝壽、婚喪嫁娶、廟會等生活場景里,觸物生情,即興編唱出來的,逐步形成了高亢、豪放、粗獷、悠揚的風格,寄口頭傳唱而流行,靠集體編創而繁盛,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陝北人民的生活、歷史沿革和社會變遷。

發展歷程

陝北民歌由於自然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長期處於非正式的文化成分,真正把陝北民歌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形態來收集、整理和研究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陝北民歌的研究伴隨著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啟動時期、發展階段、停滯時期和豐富騰飛時期四個階段。
延安啟動時期

延安時期主要是指中國近代史上1935年紅軍長征中陝北吳起鎮會師後到1948年中共渡江戰役之前這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延安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權所在地,也是在這段時間裡,陝北民歌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時期。
中共在陝北落腳之後,專門成立了魯迅藝術音樂學院,魯迅藝術音樂學院的高級班發起了“民歌研究會”,派出大批專業的文藝工作者系統地、全面地、大量地收集和整理當地民歌。這次民歌採集是中國近代史上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歌採集活動。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配合當下的革命鬥爭,但是它客觀上保留了上千首價值很高的民歌以及其他民間音樂。因為當時的主要目的是為戰爭服務,所以作品中多傾向於鬥爭性、教育性和宣傳性,對於那些不符合主題的作品則採取忽視態度,導致收集到的作品種類不全。採集作品的多是專業的藝術工作者,他們多是為了從陝北民歌中尋找創作靈感而收集,他們偏重曲卻忽視歌詞,致使很多民歌只有曲譜沒有歌詞,無形中流失了陝北民歌的生命力和完整性。
新中國的推動期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百廢待興,一切活動和工作都是全新展開,中國的主要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變了,相應的對文藝工作採取的態度和措施也發生變化。這時的陝北民歌多是歌唱祖國美好生活和社會主義新氣象的歌曲,陝北民歌的採集也正式納入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日常工作,新中國的文藝研究會再次對陝北民歌進行了收集、整理和編排工作,在原來的基礎上補錄了欠缺的陝北民歌,這時候的陝北民歌主要是傳播一些反映新社會和新生活的民歌。這個時期社會轉型,人們的政治面貌和精神狀態得到改善,所以大大推動了陝北民歌的發展。
文革時期的停滯

文革十年,社會動盪,文學藝術處於黑暗階段,很多優秀文學作品都被專制主義摧殘和破壞,很多文藝工作者被戕害,所以陝北民歌的理論研究處於停滯狀態,陝北民歌因為社會大環境的嚴肅、專制、恐怖和獨斷而失去了發展的活力,這階段的陝北民歌失去了創新色彩和時代的生命力,絕大多數都是在以前所採集的曲目基礎上填上符合當時政治需要的內容,典型的用舊瓶裝新酒的方式,使得陝北民歌具有了形式化和政治化的色彩,這時期的陝北民歌被打上了階級的烙印。
改革開放新時期

文革結束後,中國在政治領域進行撥亂反正,文藝領域重新確定“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所以文藝事業開始逐步復甦並且迎來的發展的新春天,陝北民歌也進入到了快速化、多元化的發展新時期。一方面,陝北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再一次掀起熱潮,廣泛地引起文藝機構和文藝工作者的關注。另一方面,擴大了對陝北民歌的研究視野,對陝北民歌的研究從單一模式進入到多元化階段。

藝術特色

風格特徵

悠久的歷史賦予陝北豐厚的民族文化傳統,由於特殊的文化背景形成了風格粗曠灑脫、率直真誠、熱情大方等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陝北民歌。它的藝術魅力就存在於詞和曲兩個方面,是音樂藝術和語言藝術的和諧統一。
民歌歌詞
陝北民歌在廣泛流傳的過程中,經過勞動人民的不斷打磨加工,在旋律和歌詞的形式上,逐漸形成一定的規範性和嚴整性。陝北民歌的句式多為上下句結構,兩個尾字押韻,形成一個段落。其中信天游最為典型,突出的表現形式為“比興”的藝術手法。以彼物比此物,以先言他物。信天游一般為兩句體,上句起興作比,下句點題,如:“五穀里那田苗子,唯有高梁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呀,唯有那藍花花好”。歌詞通常以一句人們習慣的日常語言來開頭,起興引出後面想說的話。比如“樹葉葉綠來,樹葉葉黃,丟下個小妹妹受恓惶”。另外,歌詞中也多採用襯字和襯句,如“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三盞盞的個燈”,其中“的那個”、“喲”均為襯字。而在“小姐姐拿一把鴛鴦扇,將身坐在玉石欄桿,一對對蝴蛛兒瞧牡丹,蝴蛛來瞧牡丹”中“蝴蛛來瞧牡丹”為襯句。借物比人,托物言情,在眾多的陝北民歌中,以描寫愛情的歌曲最為多見。
粗獷豪放的陝北民歌也不乏柔美。《走西口》中送郎走西口的妹子千叮嚀,萬囑咐:“萬不要交朋友,交下朋友多,怕你受折磨,有錢的他是朋友,沒錢的兩眼兒瞅,唯有那小妹我,天長又地久”。字字句句見真情,歌詞樸素自然,意味深長。歌詞口語化,也是陝北民歌的一個特點。陝北民歌運用地方方言,不僅唱起來親切感人,而且節奏明快,氣韻通暢。
陝北民歌陝北民歌
方言特徵
首先,我國的民歌之所以多姿多彩,其最大特點就是方言的差異,所謂“隔山不同語,隔水不同音”。陝北方言的特殊是在於巧妙的疊詞、豐富的疊字,僅僅這些重疊歌詞就能催生陝北民歌這朵藝術奇葩動人性情,悅人心靈。如:“白格生生臉蛋,碎格紛紛牙,親口口說下些惱話話”,就是這些陝北方言本身的生動形式為陝北民歌增添了不少藝術魅力。其次,陝北方言偏重鼻音,韻母以“n”結束的字音都發成“ng”音,所以,如“苦命人”中的“人”字在演唱時是應該發成“仍”字,“橫山下來些游擊隊”中的“山(shan)”、“下(xia)”發音為“san、ha”。陝北民歌的演唱發音要靠前,接近喊,共鳴較弱,是一種以嗓音為基礎的自然純樸的聲音,它把國語四聲中的“陰平”、“陽平”等聲調變調,按照去聲來說的現象,如《藍花花》這首歌曲中歌詞“藍格英英的彩”中第一個“英”字和“五穀里(的那個)田苗子”中的“里”字等都按四聲的感覺來唱。再次,陝北民歌中襯字、襯腔也具有濃郁的地方語言特點,濃烈的方言化的音調歌腔是陝北民歌獨具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襯詞的運用也是陝北民歌的一個重要特徵,歌唱中加入一些襯詞不僅使歌唱語言更加口語化,音樂更加豐滿連貫,而且能使歌唱者的情緒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如《藍花花》中的“的那個”和“喲、呀”等,演唱時不能忽略這一步,否則歌曲中韻味會遜色很多。
曲式結構
陝北民歌由於在生產勞動中產生,因此從較小的二句式到較大的多段體,都有很多作品。二句式與四句式是陝北民歌中最普遍的創作形式,上下句構成一個段落,兩句一韻,變化自由。其每句的基本字數為七言,如《三十里舖》、《腳夫調》、《一對對毛眼眼了哥哥》等,但由於抒情和敘事需要,有時也形成七言句式的擴充,出現更多字的句式,和擴大的三句式或五句式結構的分節歌等。有些陝北民歌在多段詞的反覆運用中隨著內容和歌詞語言的需要,曲詞結構和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形成了富有變化而又貫串流暢的大結構。如《五哥放羊》、《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總之,陝北民歌的結構靈活豐富,不拘一格,內容所涵蓋的範圍較廣。

民歌分類

一、陝北民歌的種類陝北民歌按演唱內容、形式和體裁大致可分為號子、信天游和小調。
陝北民歌陝北民歌
號子
號子是一種直接伴隨著勞動歌唱的民歌,通常是在集體勞動時歌唱。陝北的號子主要有黃河船T號子和打夯、打硪號子等。黃河從青海發源,流經甘肅、寧夏、內蒙古三省,至陝北府谷縣沿晉陝大峽谷奔流而下,船工多往返於晉陝兩岸,靠擺渡和短途運輸為生。最著名的黃河船工號子是《黃河船夫曲》。
打夯、打硪(也叫拉硪)是陝北高原重要的勞動形式,陝北土石工程較多,修窯、築壩都要抬夯、打石硪,因而打夯號子、打硪號子也就成為陝北勞動號子中較為普遍的歌唱形式,這兩種號子也只是在砸地基或打樁時為統一勞動動作、活躍情緒而即興演唱的。打夯號子的代表曲目有《調來著》《輕輕起慢慢放》等。打硪號子代表曲目有《這一硪拉的美》《鄉里大嫂好吃嘴》等。
信天游
信天游是陝北地區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民歌體裁。信天游的曲調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上句比較開放,音區較高,音樂跨度較大,下句比較收攏,旋律曲折下行,表現出敘事性的特點。信天游的曲調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音調高亢開放、節奏比較自由的山歌類型,一種是音調平和舒展、節奏勻稱規整、結構較嚴謹的小調類型。前者代表曲目有《腳夫調》《蘭花花》等,後者代表曲目有《人人都說咱們兩個好》《你媽媽打你不成材》等。信天游是黃土高原孕育出的一種隨意性極強的、興致而作、心口漫唱、不受限制、盡情抒發的山歌。它的名稱多樣,被不同的地方稱之為“山曲”、“爬山調”和“順天游”。信天游是陝北民族的精華,最能體現陝北黃土高原那種沉鬱、蒼涼、恢宏的“個性”,它的演唱空間感極強,高亢奔放而有深沉質樸,其節奏自由純樸大方,著重內心情感的描寫,質樸無紋,真摯感人,故能衝破時空、不脛而走、世代相傳。
小調
小調也稱小曲,結構形式比較規整,曲調比較委婉流暢,具有曲折、細膩的表現特點。陝北小調可分為一般小調、絲弦小調、秧歌小調、風俗小調和吟唱調。小調是經過民間藝人藝術加工的一種城市民歌,它的範圍包羅極廣,結構較完整,是陝北民歌中更為“藝術化”的一種類型。如《走西口》、《三十里舖》、《攬工調》等。它的語言生動、質樸,曲調優美婉轉,感情深沉真摯,情感刻劃入微。

表演形式

陝北民歌善於運用“比興”的手法。通過用比興的手法,激發人們的聯想及想像,使人們理解得更為簡單、透徹。同時陝北民歌善於直抒胸臆,通過一些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或是抒發心中的抑鬱,或是表達自己對意中人的愛戀之情,又或者是表達自己心中的愁苦。陝北民歌通常以生活中的事物作為題材,其內容豐富,通過先介紹一些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瑣事,進而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由於性別的不同,男人與女人唱的是不同的,男人主要講的是自己在外拼搏、賺錢養家、為了生活而不得已離開家鄉去奔波的苦,用這些歌曲陪伴著他們度過漫長而艱辛的日子;而女人講的多是關於愛情的,她們通過歌曲來表達自己對愛情的憧憬,體會著愛情中的點點滴滴。
陝北民歌表現形式陝北民歌表現形式

演唱特點

陝北民歌的演唱特點是其藝術語言的重要方面,要掌握好民歌藝術語言表述,必須從陝北民歌的唱法和技巧入手。陝北民歌的演唱方法豐富多樣,形成了自身的演唱風格和較完整的演唱體系。音域寬廣、旋律跳動較大,這就決定了演唱時應注意真假聲結合、潤腔技巧的運用和語音、語調、語氣在音色、音量、速度、節奏音型走向等演唱手段中的表現。現將幾種主要演唱特點簡述如下:
長音的演唱法
陝北人粗獷、豪放的性格決定了其音樂的直暢性與旋律線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特別對旋律中長音的處理基本上用直音唱法。陝北民歌中的直音一般漸強處理,如喊對面山上的某人:“哎~~~,回~來~~~!”。而且,直音根據不同作品的情感需要處理成喇叭腔<、橄欖腔<>、保腔—、收口腔>,長音以直音形式出現。如:“上一道道坡坡(哎喲喲)哎,下一道哎梁喲,想起了那個小妹妹,哎喲喲,哎,哎”中的“哎”都是用直音唱法來演唱,根據情感對力度、速度、音色不同的處理,表現了一種怨憤的長嘆,把積壓在心裡的話都通過歌曲唱了出來,這種直音唱法是陝北民歌具有代表性的演唱方法。
斷腔的演唱法
斷腔也稱頓腔和頓音。陝北民歌的唱腔中有“一字數斷”,也有“一腔數斷”,有“一輕一重”之斷,也有“一收一放”之斷。在陝北“耍絲弦”音樂中有一字多頓的唱法,演唱是有意把每個音符唱得真真切切、實實在在,把每字每詞交代的清清楚楚。例如:在歌曲《打鞦韆》中,斷腔要強調字頭,要頓的斷而輕巧,以表現姐妹二人活潑、俊俏的形象,而小調曲《光棍哭妻》中,斷腔則要唱得短而重,以刻畫光棍“哭”妻的悲切心情。總之,斷腔要唱的富有彈性,短而頓、巧而實,在出現襯句與托腔中的斷腔一般是具有裝飾色彩的樂句,演唱時要注意它的襯字特點及情緒的延伸,要唱的生動、自然,富於生活氣息。
襯詞襯腔的演唱法
襯詞襯腔在陝北民歌中運用極為普遍,具有感情色彩的渲染,要唱的輕而巧。除一般常見的一些嘆詞、助詞如哎、喲、呀、嗨喲、哼嗨、哪個等等外,還有長期承傳而沿襲下來的一些的襯詞襯句,如“太平年”、“楊柳青”、“搖三擺”、“海棠花”等。它們對正詞的陪襯和烘托已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規模,遇詞即可套用,在襯詞中最具感情色彩的是一些稱為詞和象聲詞,如《光棍哭妻》中每段結尾均加有“孩子的媽媽喲”,《小寡婦上墳》每段結尾加有“哇”或“天爺天爺喲”的哭聲詞,以及信天游中常出現的對情人的呢稱“哎呀親親”、“哎呀老命”等。它們都是日常生活中感情語言的自然流露,有的歌曲襯詞已經構成了一個獨立的樂段,它與正詞樂段構成對比,渲染了氣氛、增加了娛樂性更增添了音樂的美感。演唱時注重兩樂段色彩的對比,正詞部分應唱得細膩、連貫。襯腔部分則應唱得輕巧“得兒”應唱的快而響,每個字都唱短些,最好唱成頓音。
滑音的演唱法
滑音是陝北民歌中又一種演唱技巧,在演唱中有上滑音、大滑音、拋腔、推腔、打腔、雙打腔等,在不同作品中話音的種類、力度、速度、音色等方面有種種細微的變化。例如在《趕牲靈》中的“頭”字上滑音、“三”字下滑音。又如在《有吃有穿》中“紡、轉”二字的上滑音、“吱呀吱”的拋腔、“響”字的下滑音等幾乎每個字都有滑音,滑音的演唱結合方言,咬唱的富有稜角,重要的是咬唱出民歌的細膩精緻的韻味、以表現多種多樣的情感內涵,並體現不同風格特徵。在演唱時氣息積極靈活,富有彈性,每個音都唱的圓滑自然。
fa、xi的演唱法
陝北民歌在音調方面最突出的特點是廣泛使用著一種含降xi和升fa的音階。這種有solla降↓xidoremi升↑fa等音構成的七聲、甚至八聲音列,被稱為“苦音音階”或“變體清商音階”。在陝北民歌中不僅會出現帶降xi升fa的濃色彩音,有時還會出現升do,這些特殊音的出現使陝北民歌更加動人、風格更獨特。降xi是一個微降xi,它略低於本位xi,略高於降xi,是一個介於xi和降xi之間的音。升fa為微升fa是介於fa和升fa之間的音,那么升do就是介於do與升do之間的音了。這就是在演唱時“特別”處理,結合作品常常唱出咽腔、點頭腔、遲腔,加以抽泣,唱出其中的神韻。

流派藝術

民歌劇團

陝北民歌藝術團
2015年6月,陝北民歌藝術團正式成立,藝術團是中國以陝北民歌為主題的文化體驗實體,以文化惠民為理念,藝術團以國家非遺傳承人王向榮主。帶領青年演員王建寧、高琳、丁慧成、蘇文文、劉美玉、延錦圓等,整合陝北民歌資源,探索陝北民歌傳承與發展。
中國最大型陝北泥塑《東方紅》(局部)中國最大型陝北泥塑《東方紅》(局部)
陝北民歌博物館
2017年年初,榆陽區委、區政府決定建設陝北民歌博物館。4月,開始蒐集整理陝北民歌各種曲目資料和文字、圖片、實物等,以全面展示陝北民歌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精神風貌。陝西榆陽·陝北民歌博物館是以經典陝北民歌訴說黃土高原社會、歷史、藝術、民俗發展為主,以實物展品陳列為輔,將陝北民歌粗獷、明快的形式美與蒼涼、悲壯的內涵美巧妙融合,配合現代展陳手法,精心布局,合理安排,儘可能在有限的空間內給觀眾更多的感受、啟發、體驗。博物館總建築面積1180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積約5680平方米,公共部分裝修及配套功能展區約6120平方米。陝北民歌博物館建成後,將對陝北民歌豐富的藝術內蘊和無窮的音樂魅力進行空間升華,可滿足廣大人民民眾對民歌藝術欣賞、學習交流的需要,成為中國民歌創新發展的新平台,從而普及和弘揚陝北民歌藝術。

傳播區域

從廣義上說,陝北民歌是在全國範圍內傳播的。從1935年到1948年,以冼星海為首的一大批20世紀中國最優秀的音樂家雲集延安,學習陝北民歌,同時改編創作出許多具有陝北風格的作品,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後,《蘭花花》《三十里舖》等許多陝北民歌傳遍全國,為廣大民眾所喜愛。為了繼承、發展陝北民歌並用多聲部合唱形式來發展民歌合唱藝術,1952年中央歌舞團成立了陝北民歌合唱隊,1954年赴全國十大城市巡迴演出,改編的合唱曲目有《三十里舖》《蘭花花》《繡荷包》等,上海唱片廠為部分合唱灌制了唱片,流行全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同時也錄製一些曲目向全國播放。
從狹義上說,它以陝北為中心,在其周邊省區廣泛傳播。陝北東與山西隔黃河相望,西臨甘肅、寧夏兩省,北部之外是內蒙古鄂爾多斯大草原,南接關中平原,特殊的地理位置,為陝北民歌在山西、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的傳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在山西,陝北民歌是很多民歌手的保留曲目,最典型的代表是的山西籍歌手阿寶以演唱陝北民歌。內蒙古準格爾旗的一些漫瀚調、二人台歌手也常在不同場合演唱陝北民歌。被譽為“爬山調之鄉”的內蒙古武川縣爬山調傳承人武三軍三次參加呼和浩特市舉行的爬山調比賽,均以演唱陝北民歌獲得第一名。而在陝北多次舉行的民歌比賽中,也都有甘肅、寧夏的歌手參加。

代表人物

貟恩鳳
中國著名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銀鈴"。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理事、陝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名譽團長。
貟恩鳳貟恩鳳
王向榮
著名民歌演唱家,生於1952年,陝西府穀人。王向榮作為陝北民間歌手的代表人物,被冠以“陝北歌王”的美譽,其激情的演唱風格既有陝北民歌的蒼涼厚重,也有令陝北人備覺親近的鄉土氣息,地道的原汁原味。王向榮是陝北民歌的天才演繹者,豪爽、直率、有藝術見地。
賀玉堂
1949年生,陝西省安塞縣文化局局長,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陝西分會會員。延安曲藝家協會副主席。1986年賀玉堂在首屆中國民歌音樂比賽中獲演唱二等獎,創作三等獎,被中宣部正式命名為"民歌大王"。
孫志寬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獨唱演員,著名民歌演唱家,榆林市神木縣人,信天游“歌王”。1986年參加全國首屆民歌通俗歌曲大賽,獲金孔雀杯獎。後又兩次獲全國民歌大賽金獎、陝西省藝術節一等獎。
郭雲琴
榆林市民間藝術團獨唱演員,榆林市米脂縣人,被譽為黃土高原上的百靈鳥,1986年獲全國首屆民歌通俗歌曲大獎賽優秀演唱獎、兩次獲陝西省藝術節演唱一等獎。出版有演唱專輯。曾出訪歐洲、日本、香港等地。
王二妮
王二妮,1985年生於榆林市榆陽區大河塔鄉馮家灣村。2005年被授予第一屆安塞縣“十佳青年”稱號。曾在電影《信天游》,電視音樂片《走西口》中擔任主唱。
王二妮王二妮
郝全林
榆林地區文工團獨唱演員。國家二級演員,民歌手,陝西省音樂家協會、戲劇協會會員。
雒翠蓮
綏德縣黃土地藝術團獨唱演員,榆林市綏德縣人。曾獲榆林市、陝西省民歌大賽一等獎。由她演唱的數首民歌被中國唱片公司和陝西省音樂廣播電台收錄出版、播放。

代表作品

陝北民歌中的代表曲目主要有《東方紅》、《走西口》、《趕牲靈》、《蘭花花》、《推炒麵》、《五哥放羊》、《刨洋芋》、《繡金匾》、《黃土高坡》、《三十里舖》、《繡荷包》、《想親親》、《南泥灣》、《叫一聲哥哥你快回來》、《黃河船夫曲》、《九曲秧歌黃河陣》、《秋收》、《翻身道情》、《兄妹開荒》、《圪梁梁》《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

文化傳承

傳承影響

第一,陝北民歌要在保持原有特色和音樂品質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陝北民歌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它的藝術形態和文化內涵,是在歲月中與新的文化不斷碰撞、流變中形成。因此,陝北民歌雖具有重要的音樂傳統的價值,卻也要不可避免地面臨變革。陝北民歌必須要在變與不變之中求得生存,在努力保持陝北民歌原始音樂品質、不破壞其傳統和特色的基礎上,以滿足和豐富當代人的審美要求為前提,探索與現代文化的交流,恰當的結合當代音樂的思維方式和技法,融入現代生活,應是新時代陝北民歌創新、發展的核心。
第二,政府永遠是主導環節,其作用和力度都是最大的,政府的正確政策、良好引導對陝北民歌會有切實的提升。在勞動保障方面,政府相關部門應能解決很多藝人、歌手的生活狀態,給予他們較為穩定的生存環境。政府可以定期主辦陝北民歌比賽,為熱愛陝北民歌的歌手和民眾提供展示的平台。對勝出的歌手擇優進行包裝和宣傳,推向全省、全國的媒體,激勵他們學習和演唱陝北民歌的熱情,擴大陝北民歌的影響力;召集專業創作人員,改編和編配老的陝北民歌,創作新的陝北民歌,蒐集優秀的新創作陝北民歌,定期集結成書,並製作出伴奏帶,使歌手們有較大的選擇餘地,也便於新歌的流傳;組織專家、學者、創作人員深入基層對民歌進行採集、整理、研究等。
第三,重視人才培養,讓陝北民歌走進課堂,從兒童抓起。在陝北課堂中增加本土文化課程,將陝北民歌的教學融入到教材中來;也可以開辦“陝北民歌”培訓中心,培養演唱人才,在不斷的積澱中完善與壯大演唱隊伍。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陝北民歌保護任重而道遠,並非一朝一夕的功利舉措可為,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熱心的仁人志士們鍥而不捨的獻身精神與實踐努力陝北民歌只有在不斷地演唱過程中才會存在下去,才會是一個正在活著的藝術,才是一個依然興盛和正在發展以的藝術。陝北民歌終將走出黃土高原,從一種地域性的民間歌曲演化為一種充滿獨特魅力的文化藝術品格。

傳承價值

陝北民歌反映社會生活內容十分豐富。如今流行的陝北民歌,大部分產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既有反映社會變革的內容,也有“長工歌”的內容,反映陝北人民對封建統洽階級的壓迫、剝削的反抗,特別是革命歷史民歌,是一批珍貴的革命歷史資料。像著名的《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是很有價值的。一是語言文化價值:陝北民歌藝術就是陝北語言的藝術,流傳久遠影響廣泛的陝北民歌,長期以來積澱了大量的古老而又原始的、地域廣泛的、原汁原味的陝北方言。為研究陝北地方語言提供了許多活生生的第一手資料。二是歷史文化價值:陝北民歌從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記錄了陝北民間的人、事、物、情,陝北民歌的發展、演變歷史,就是陝北社會生活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陝北民歌對陝北革命歷史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領袖人物、重大事件和歷史活動在陝北民歌中都有不同形式的反映。三是民俗文化價值:陝北民歌中蘊含著豐富的民俗資料和信息,蘊含著人類社會發生、發展過程的許多文化價值。如《過年歌》、《十二節令歌》、《冬日九九歌》、《結婚喜歌》、《喪事歌》、《陪靈歌》、《夯歌》、《牧羊歌》等。四是山川風物認識價值:陝北民歌記錄了群芳爭艷、琳琅滿目的陝北山川草木,鄉土風物。這應歸功於“比興”手法在陝北民歌中的普遍運用。人們在唱民歌的時候,日之所及,神之所思,一人一事,一物一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可信手牛拈來,唱入歌中,如“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端格掙掙白楊冒得高”、“大紅公雞牆頭上臥”、“蕎面圪坨羊腥湯”、“熱格騰騰米酒擺上桌”等。陝北民歌的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民歌”的範疇,它是產生於陝北,積澱於陝北,承繼並珍藏在世世代代陝北人心中的一座富饒而輝煌的文化藝術寶庫。

傳承現狀

陝北民歌的開拓方向和保護措施
(一)收集、整理和編輯
陝北民歌流淌在廣闊的黃土高原上,它分布在陝北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遍布陝北地區所有的村村寨寨,分布特別零散和廣泛。這就給陝北民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帶來了難度,它需要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針對這種情況,想要對陝北民歌進行全方位的收集,就要展開地毯式的蒐集和查找工作,需要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挨村挨戶的探訪和整理。在收集過程中要仔細和用心,把收集的陝北民歌資料及時的整理、分類和建立檔案,在收集過程中要保證質量,有選擇性的整理,重點編輯那些流傳廣泛的、能體現時代精神和社會風貌的優秀民歌。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陝北民歌的收集數量。
(二)加強理論建設和研究工作
在文學發展過程中,理論研究和創作一樣重要,所以理論研究和創作是同步的,而不是割裂開的。創作是實踐、是不斷更新和進步;理論是指導和深化。所以理論研究和創作並不矛盾,相反他們是相互促進的關係。
作為一種地區性的民間文學藝術形式,陝北民歌始終處於一種土生土長、自由自在的“自我”狀態之中。它的存在基礎是人們的本能和需要,所以很多人需要陝北民歌,是因為它能夠幫助人們排遣情緒和釋放心情。所以幾百年來,人們都只是關注陝北民歌的實際功用性,而從來沒有把它提升到理論研究的高度。對於陝北民歌的共性特點和共性旋律、共性原則沒有理論上的整理和研究,所以不利於陝北民歌的長遠發展和流傳。
(三)進行改造和創新
陝北民歌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進,不創新就不能配合時代步伐,不能跟上社會發展節奏,就不能適應人們當下的社會生活,就不會擁有觀眾和市場,陝北民歌就不能長遠的發展和流傳下去。鑒於傳統的陝北民歌正處於一種困境中求發展的艱難時期,要想生存和發揮,就必須改造和創新。但是在改造和創新的過程中,創作者必須充分了解和掌握陝北民歌的形象性、生動性和樸實性等特點,還要深入民眾生活,了解陝北民眾群體的心理現狀和發展需要,否則即使創作出全新的作品也不會被聽眾接受。在對陝北民歌進行創新時,要重點研究陝北民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充分了解和把握陝北民歌的精髓,然後收集民眾的需要,進行挑選後去創作。陝北民歌的新時代發展趨勢應該是保留陝北民歌精華的基礎上剔除落後、愚昧和低俗的民歌成分,使之成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
(四)不斷開發和利用
文學藝術存在的重要作用就是服務於人民民眾,服務於社會生活。國家對陝北民歌的保護和開發其發展方向主要目的是讓陝北民歌這種民間藝術能夠為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服務。那么對陝北民歌的開發利用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
1.做好本土化和普及化工作。在陝北地區做好陝北民歌普及工作,許多年輕人和陝北民歌之間的距離太遙遠了,不會唱陝北民歌已經成為當前陝北青年中的普遍現象。這樣的情況下陝北民歌就失去了時代性的聽眾,不利於陝北民歌的開發和利用,因此要想開發和利用好陝北民歌這一民間藝術資源,就要廣泛的調動民眾對陝北民歌的積極性,只有民眾對陝北民歌的積極性提高,才能夠談及陝北民歌的開發和利用。
2.擴大陝北民歌的外界影響。一方面,陝北民歌除了要在本土普及,還要積極地走出地區,邁向全國。另一方面,陝北民歌除了保持自行獨立的表演形式外還可以充分與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結合,利用電影、電視、舞台劇等形式表達陝北民歌的特色和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