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下村(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下轄村)

陂下村(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下轄村)

陂下古村位於江西省贛中地區,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陂下村占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村內現有居民400餘戶,1800餘人。村民大部分為胡姓,另外還有一部分為羅姓。全村均使用贛語方言,均為江右民系

陂下村也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著名的革命聖地之一,被稱為“紅色古村”。毛澤東、朱德等都曾在這裡工作和戰鬥。並且在2008年,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入選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錄。2015年8月22日至24日,湖南衛視爸爸去哪兒三在此拍攝。

基本介紹

陂下古街,簡介,胡氏宗祠,大事記,民俗文化,古村特色,民居特點,

陂下古街

陂下古街始建於清道光甲午年,距今180多年。古街不長,僅百餘米。街市不大,可“布匹染坊”、“糧食雜貨”、“醩坊”、“藥鋪”,樣樣俱全。很長一段時間非常興旺,直至解放後才停圩。徜徉在這條不足百米的古街上,在品味濃厚的商業氣息的同時,你一定會想這種山區村落的商業街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這個問題。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
據《潭溪胡氏族譜·安人堂》記載:“道光甲午,族人設亥(該)市於此,有闤有闠,有街有巷,有閣有井。不數月間,人跡紛如,百貨輻輳,遂成一大圩。……州同胡君紹亭,建安人亭於東南隅。亭畔構唐肆數楹,取其賃值設茶亭中,以飲渴者,而東南喧闐矣。……”這就說明與古街同時建築的還有“安人亭”,這座閣樓式的亭子是州同胡紹亭為了體恤無房無食的孤兒寡母而建的。有趣的是陂下胡姓人家的婚喪娶嫁都必須經過此亭,說是“安人,安人,想平安就過亭”,這種習俗一直持續。
古街、古亭,凝重的歷史在淳樸的民風裡馳騁。

簡介

陂下村 距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府治南50公里,距富田鎮政府西2公里。陂下古名潭溪,自唐代開基以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祠堂之首-敦仁堂祠堂之首-敦仁堂
祠堂之首-敦仁堂
歷史。現有胡、羅兩姓,400餘戶,1800多人口,面積約1,5平方公里,97%的人口為胡姓。胡姓開基祖胡晃,為吉州開國侯公霸公第八世孫,為銀光光祿大夫國子監祭酒胡盛第四世孫,胡盛乃北宋狄青元帥的參將,進士出身,因軍功卓著,仁宗皇帝賜予鑾架48件(現保留有45件,實為稀世珍品),
並有御筆題匾嘉贊,道光皇帝也親筆題寫“黃耈繁衍”匾額,以示讚賞,現仍鑲嵌在迎龍門上。該村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保存完好的古祠堂有36座,古井18口,其中以“十八桌井”、“南明井”最具特色。此外,該村內外古樟群連片生長,沿河一帶的千年古樟有10多棵,享有“樟樹之村”美稱。
日前(2008.12.28),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榜上有名,這是該區繼文陂鄉渼陂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以來,第二個古村莊獲此殊榮。

胡氏宗祠

敦仁堂”是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胡氏的宗祠,坐落在富水河邊。這個宗祠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距今近五百年。那莊嚴肅穆的“朝天門”如同一位歲月老人,守望這川河富水,品味著這人世盛衰的況味。
風雨可以侵蝕頑石,卻磨滅不了陂下古村的紅色記憶。1932年正月,毛澤覃的妻子賀怡在吉水縣水南鎮生下了第二個孩子,取名為“廣兵”。不久,公略縣委從吉水水南遷到陂下村,毛澤覃任縣委書記,仍住在原來的左樓。6月,公略縣中心縣委也從水南遷到陂下村,賀怡帶著小廣兵也來了。但是,賀怡生育之後,由於環境條件艱苦,工作強度大,根本沒有什麼營養品可吃,身體虛弱得很。而且有病,乳房癟得連一滴奶水都沒有,小廣兵天天餓得哇哇直哭,弄得賀怡一點辦法也沒有,吵得她煩了就只有打孩子出氣。
陂下村的梁生姑剛好生了孩子,她奶水多得經常直往下流。聽說賀怡的孩子沒奶吃,就主動找到賀怡說:“賀大姐!我奶水多,就讓我來幫你餵養孩子吧。”賀怡十分感激地說:“生姑!我這幾天被他吵得都煩死了,你能幫我餵他,真是感謝啊!”一連幾天,梁生姑都要主動跑幾趟到“陂下書院”來餵奶。一天,梁生姑對賀怡說:“賀大姐,甘脆我把廣兵帶回家去喂,省得我每天跑來跑去。”賀怡感激得熱淚盈眶,忙不迭地把小廣兵交給了梁生姑撫養。梁生姑用自己的乳汁為餵了小廣兵兩個月,把小廣兵餵得肥肥胖胖,實在逗人喜愛。賀怡說:“生姑!我是當兵的,經常東奔西跑,沒有什麼東西送你。我不知道怎么感謝你才好。我想,如果你不嫌棄,我們就結拜為姐妹怎么樣?”梁生姑高興極了,與賀怡到廟裡點香燃燭,當著菩薩的面,結拜為姐妹之親。

大事記

1、1927年8月,胡家駒同志發起組織成立了“中共陂下特支”,胡家駒同志任特支書記,這是富田地區第一個黨組織。
2、1927年9月,胡家駒率陂下胡家與富田匡家革命民眾營救東固革命領導人賴金邦脫離險境。
3、1929年10月,富田區蘇維埃政府成立,管轄陂下等十幾個鄉蘇維埃政府。同月,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由東固羅坑遷到富田陂下。
4、1930年2月,贛西南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在陂下古村敦仁堂召開,選舉產生了贛西南特委,劉士奇任書記。同時大會決定,將贛西蘇維埃政府(曾山任主席)自動轉為贛西南蘇維埃政府,相當於半個江西省蘇維埃政府。
5、1930年2月,毛澤東同志首次來到富田,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朱德任政委。毛澤東、朱德來到陂下紅軍學校,分別給學員們上課。1930年6月,紅軍學校遷陂頭(渼陂)古村,陳東日任校長。
6、1932年間,公略縣地方武裝改編成“紅軍模範營”,駐紮在陂下潭濱堂,後“紅軍模範營”在東固擴紅改編成“公略獨立師”,又稱“紅軍獨立第五師”,肖克任師長,毛澤覃任政委。
7、1932年6月,公略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吉水水南遷至陂下,中心縣委與公略縣委同時成立於1932年2月,同時遷來此地。
8、1933年2月,蘇區中央局責成江西省委在陂下召開了永豐、公略、萬泰、樂安四縣黨團活動分子大會,首先開展了江西蘇區反羅明路線的鬥爭。
9、1933年4月初,鄧小平同志在挨整後被任命為江西省委秘書長,奉省委指示在陂下召開了公略、萬泰兩縣黨團擴大會議。
10、1933年7月,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在陂下召開了公略等九縣查田、查階級總結會議,曾山同志主持會議,決定九縣擴大紅軍6萬人,增發經濟建設公債200萬元,爭取達到500萬元。花岩鄉(今花岩村委會)榮獲擴紅、購買公債模範鄉,受到大會表彰和獎章獎勵。
11、1933年8月,在陂下古村召開了公略、萬泰、永豐、新乾、峽江五縣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永豐中心縣委,並遷往永豐龍岡。陳毅同志以省軍區司令員名義在會上作了軍事主題報告。
12、1934年10月,胡發興同志擔任公萬興特委書記,並組織成立了公萬興獨立團,堅持敵後游擊鬥爭達半年之久。

民俗文化

2009年2月24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陂下迎來了首個民俗文化節。當日,由該村百餘位村民演繹的大型民俗活動“喊船”讓現場的觀眾飽嘗了一頓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盛宴。
“喊船”,是江西所特有的民俗,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通俗地講,“喊船”就是民間“求神祭神”或“接神送神”的祭祀活動,以祈求神靈保佑一方百姓平安,風調雨順。
2009年2月24日上午9時許,在該村朝天門裡,村民們燃燒起了一堆旺火,10多名壯年男子手執紅黃藍各色小旗,小旗上分別書有“祝福”、“平安”、“一路順風”等吉祥語,他們圍坐在熊熊燃燒的火焰旁,隨著幾聲轟鳴的神銃聲,“喊船”。“喊船”詞分段,念起來猶如唱歌,仗又非常押韻。
“唱”完喊船歌,村民們便浩浩蕩蕩地舉彩旗抬彩繪龍舟沿著整個村環,穿插其間的舞龍、打獅、神舞、放河燈等民俗節目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古村特色

青原區富田鎮陂下古村中有4個牌坊、36座祠堂、18口古井、24對千年的錫制架、封閉式巷道、“星聚堂”里的龍鳳樓閣、王鞭以及精美的木雕、石雕。陂下村革命大事跡
陂下村革命大事跡陂下村革命大事跡
北宋末年,胡晃從陂頭甲村遷入,因為胡姓人口發達,就建了這座“敦仁堂”。胡姓人口近兩千人。這既是個有十六對雙胞胎的古村落,又是個充滿戰爭硝煙的紅色古村落。
大革命時期,這裡是公略縣委和公略縣中心縣委所在地,“中共贛西南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敦仁堂里召開,紅軍學校搬到了“竹隱堂”,樂善堂”成了紅軍學員宿舍;毛澤覃在“星聚堂”里主持召開過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分子會,並在會上作了報告。公略縣保衛局駐紮在“志笙堂”,紅軍模範營駐紮在潭濱堂,後改為紅軍獨立師。毛澤東朱德毛澤覃張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裡工作和戰鬥過。
村中有80棵500年以上的古樟,村東面一片翠浪翻滾的楓樟群,中間間雜著幾十畝的毛竹林,風景十分優美。橋頭東端有一棵奇特的“合歡樟”,樹中間長出一棵“涼傘樹”,猶如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站在丈夫的肩膀上向遠處眺望,又恰似這位少女在毫不保留地展示她的風姿。樹冠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約10個大人才能合抱起來。古樟,給這個古老的村落增添了一份神秘。
每個村莊都有巷道,不是整齊劃一,就是蜿轉曲折、錯落有致,而青原區富田鎮陂下古村的巷道卻另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全村的巷道都是封閉式的,只留四門進出。這是因為,古時候,戰亂瀕臨,附近的大山上都有賊寇占山為王,嘍羅們經常下山到村莊裡騷擾。為了抵禦強盜的劫掠,才把村莊建成了封閉狀。賊寇進入巷道內,只需將大門一封,賊寇就只剩下挨打的份了。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
陂下是個多姓氏的村莊,開始是各個姓氏自建封閉式的巷道,並且有的牆上還留了槍眼。以後人口增多了,就把整個村莊封閉起來,只留下迎龍門、朝天門、延福門、龍川閣四個門出入,形成了“大封閉圈”內套“小封閉圈”的格局,起到了很好的防禦作用。
正因為有了這種封閉式的巷道,陂下村人多次成功地抵禦了土匪的劫掠,便自以為可以跟軍隊抗衡,這才遭到了太平天國軍隊的血洗。這種封閉式的巷道對於現代社會而言,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價值,但它畢竟為我們了解古村落文化提供了很好的範本。

民居特點

與“列寧台”相對應的是古樸典雅的“安人亭”。“安人亭”始建於清道光甲午年,距今183年。據《潭溪胡氏族譜·安人堂》記載:“道光甲午,族人設亥市於此,有闤有闠,有街有巷,有 有井。不數月間,人跡紛如,百貨輻輳,遂成一大圩。……州同胡君紹亭,建安人亭於東南隅。亭畔構唐肆數楹,取其賃值設茶亭中,以飲渴者,而東南喧闐矣。初君太翁儒林郎,常念族中年老無依者,飢予之食,寒予之衣,由日而月,而歲,而數十歲不怠,獨未得其地以居之。至是,君建安人堂於西北隩 ,使托處焉。距堂數武作大門,與亭相首尾。邑侯郎公,題延福門以為堂翼,而西北厚實矣。”由此可知,“安人亭”即為安定人心之意。有趣的是自建亭以來,族人迎娶、送嫁、出殯都必須經過此亭。凝重的歷史,萬古的痴情在這淳樸的民風裡馳騁。
陂下村古名潭溪,早在唐代就有羅姓在此立基,建有“評事堂”。同時代遷入的還有陳姓,之後,又有曾、昌、張三姓相繼遷入。北宋末年,胡姓胡晃才從薌城甲村(今新圩鎮)遷入,建有“敦仁堂”。胡姓氏族發達,現有319戶,共1805人,其中男性902人,女性903人。追溯胡姓的祖先,南唐時胡霸為吉州刺史,封廬陵開國侯,為吉安胡姓的開基祖 。其第四世孫胡盛為廬陵開國侯,封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殿中侍御史檢校國子監祭酒,為薌城甲村胡姓開基祖。霸公第九世孫胡銓為廬陵開國侯,居值夏;胡霸第八世孫胡晃,官拜參軍,居富田,為陂下胡姓開基祖。
陂下各個姓氏分開聚居,所建房屋都呈封閉狀態,只留一門進出。從立業、會善、會璋、盛盎、立優、爭普等家都可以看到這種“封閉式”巷道。為什麼要做成這個樣子呢?那個時候戰亂瀕臨,附近的大山都有賊寇占山為王,嘍羅們經常下山到村莊上騷擾。為了抵禦強盜的劫掠,才把村莊建成封閉狀。賊寇進入巷道內,只需將大門一封,賊寇就只剩下挨打的份了。以後胡氏人口猛增,就把整個村莊封閉起來,只留下迎龍門、朝天門、延福門、龍川閣四個大門出入。這樣,就形成了“大封閉圈”內藏“小封閉圈”的特殊建築風格,為抵禦強盜的劫掠起到了極好的防禦作用。
其實,這種近乎城堡式的建築只能抗禦一般的寨寇,對於戰爭,其作用就微乎其微了。而陂下村人恰恰忽略這一點,以至於犯了致命的錯誤。他們憑藉這種封閉式“城堡”,竟然與太平天國軍隊相抗衡。清鹹豐丙辰年,太平軍攻入陂下村,殺死120多人,傷者無數;六百多棟房屋被焚,大火燒了七天七夜,險些滅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