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斯蒂德·馬約爾

阿里斯蒂德·馬約爾

阿里斯蒂德·馬約爾(Aristide Maillol, 1861-1944)法國著名雕塑家,與羅丹齊名。一位美術權威在評論馬約爾時說:“假如說羅丹的理想是把雲石和青銅變成肉體,那么馬約爾的理想則是將肉體化為雲石和青銅。”在馬約爾神奇的手中,一尊尊體態豐盈的女裸雕像、簡練、安詳,形態飽滿而轉折柔和,節奏舒暢而意蘊深遠。馬約爾雖為羅丹的第子,但絕不邯鄲學步,他獨樹一幟,另闢蹊徑,其藝術特色和藝術風格與羅丹迥異。他的作品不訴諸文學情節,也不刻意追求繪畫效果,而是賦予一種抽象的寓言性質和象徵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里斯蒂德·馬約爾
  • 外文名:Aristide Maillol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法國東庇里牛斯省
  • 出生日期:1861年
  • 逝世日期:1944年10月6
  • 職業雕塑家
  • 畢業院校:巴黎美術學院
  • 代表作品:《河流》,《地中海》,《布朗基紀念碑》
生平簡介,藝術生涯,作品欣賞,《布朗基紀念碑》,《地中海》,《河流》,紀念展館,

生平簡介

阿里斯蒂德·馬約爾,19世紀法國著名雕塑大師。出生在法國東庇里牛斯省,距西班牙邊境僅幾公里的班納爾。父親是一個水手與小土地所有者,兼做些紡織生意。兄妹四人,他行二。馬約爾的童年生活是孤獨的,他一心想學畫,但未能得到養母姑媽的允許。父親死後,在市長的推薦下,他得以入地方博物館學素描。後經在巴黎學畫的學生的鼓勵,獨自去巴黎求師。1882年,數次報考畫家的工作室而落空,後被著名繪畫大師卡巴奈接收,最終他考取了美術學院。在學習期間,他與另一位未來雕塑家埃米爾·安托萬·布德爾成了莫逆之交。但在藝術思想上,他卻更傾向於保羅·塞尚保羅·高更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瓦等人的創作活動。還在搞壁毯設計時期,因與家鄉的女工一起化學染料而結識了克羅蒂特·娜西斯,不久,與她結婚生子。馬約爾從事雕塑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可是當時正是法國雕塑大師羅丹藝術的鼎盛時期,從美學觀上看,他與奧古斯特·羅丹正相對峙。人稱北方的羅丹,南方的馬約爾。何以他能如此成功地推翻了羅丹的雕塑傳統,建立了他的象徵主義雕塑風格呢?馬約爾早年很欣賞“納比”派。他主張女性雕像應保持一種發端於古希臘羅馬的淨化,把女人體的的原始曲線美比喻為自然的一部分。他把人體的自然律動用以象徵一種建築,一種自然或一種生態現象。雖然以古希臘為楷模,但更注重把古代傳統加以簡化、淨化,因而出現了突出體積和體塊的現代傾向。其女裸體雕像使20世紀初期的雕刻重新重視體積及嚴格的形體分析。其作品為現代抽象雕刻各流派的根本性實驗鋪平了道路。從馬約爾開始,戶外雕塑被作為五度空間的對象,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作出了新貢獻。雕像的美轉化為一種特定環境的符號,它在人們的鑑賞領域中負荷著超越形似的作用。他能推倒-更準確地說他發展了羅丹的藝術觀是不足為怪的,因為時代需要他。

藝術生涯

早年學習繪畫、後專攻花毯藝術,其時,受法國象徵派皮埃爾·皮維·德·夏凡納的影響較深,題材取中世紀故事,描繪田園風光並帶有女性形象,大有復興法國手工業的美好願望。1900年後,由於兩眼長期注視織機,他的視力衰退。經過6個月的失明的痛苦, 他便放棄這一藝術活動,改作雕塑。馬約爾從事雕塑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他初弄雕刻,只是為了消遣,可他立刻發現,這才是他真正要走的路。還是在巴紐爾斯搞壁毯時,他忽然想到把別人給的木頭雕點什麼。他就雕出一個園的東西當頭,另一個當肩,再雕兩個做乳房,一個做肚子,這樣三雕兩雕就成了一個女人,覺得挺漂亮,自己相當滿意,他恍然大悟“我成了雕塑家了!”。此後,即從1898年起,他在雕刻上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並且從木雕轉向燒陶和鑄銅。
馬約爾在藝術上有自己的見解和追求,雖然在繪畫方面未做出出人頭地的成就,一旦轉向雕塑,形勢就大不一樣了。1898年,還是在為緩解因製作壁毯而使眼睛極度疲勞,以做木浮雕為消遣時完成的作品《泉》,在浮雕技法上,在裝飾趣味方面,顯示出新藝術傾向。此作最重要特點,不但有簡化造型的企圖,而且試圖擺脫傳統的某些約束,如“泉”的題材通常具有敘事性——水罐或水瓮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道具。而馬約爾的《泉》,只有一個裸女形象,僅以脫下衣服有垂直的衣紋,象徵泉水。這是馬約爾走出19世紀藝術陰影的初兆。
1900年,馬約爾以自己妻子克洛蒂特為模特兒,用粘土捏塑圓雕小像《勒達》。《勒達》僅是一位裸女坐像,全靠女子回眸低視並舉左手表示拒絕的姿態動作,暗示希臘神話中的這段著名故事。這件27厘米高的小陶像在首次個展時,被著名小說家兼藝評家米爾博購下。米爾博將它出示給羅丹,羅丹極口稱譽。說“它很引人注目,正因為它毫不賣弄炫耀。”這位名滿天下的大師,隨便即認購了馬約爾的一件《小浴女》。後來,羅丹對馬約爾的評價是:“馬約爾是與所有偉大的大師同樣偉大的雕塑家。”
馬約爾一旦轉到雕塑領域,其技藝進展神速,充分說明:他在40歲之前的繪畫經歷,雖未能有驚人成就,卻使他成熟,待到表現手段變得更直接更單純時,他的藝術便發生質的突變。1905年馬約爾的《地中海》翩然問世。雖然遭到當時學院派的非難,但仍不失為他一系列不朽之作的發端。一個體態安詳健壯,體膚光潔豐腴,體量感沉重厚實,富有優美曲線的女裸雕像,仿佛坐在茫茫的海邊。右手側放支撐著身體,左手托著低垂的頭,她似在朦朧中小憩,又似在寂寂中冥想。這恰如陽光下的地中海,在平靜、溫柔之中,孕育著頑強的生命和永恆的運動。作品以象徵手法,展現的是美麗富饒的地中海那和平安寧而又飽含生機的情調。著名作家紀德看了這幅作品後驚奇地贊道:“現代藝術從《地中海》中誕生了”。
馬約爾的一生主要做大型的女人體雕像,如《布朗基紀念碑》、《果神波摩娜》、《塞尚紀念碑》、《德彪西紀念碑》、《載項鍊的維納斯》、《法蘭西島》、《山》、《氣》、《河》、《諧》等。他的這些大型女性人像,可以安置在廣場、公園,可以陳列在某些特定的室內場合。在羅浮宮前的協和廣場的草坪上陳列著馬約爾的數件女人體像,它們就像生來就長在這草坪上似的,它們不僅美化環境,起到裝飾作用,而且給人精神上一種難得的享受。
馬約爾的女性造型語言是他對世界雕塑藝術獨特奉獻。他嘗試把大自然的豪邁之氣和雄偉力量賦予女性人體。這些女人體充滿著生命,但他們不是具體的人,他們是大自然的象徵。他的《氣》是一位飄浮空中的女子,喻人類的飛行壯舉。他設計以右胯為支點的側臥女子形象,上身仰起,左手前伸而右肘脫離原先的支撐點,兩腿伸直而懸空,造成整個身體被空氣托起,似飛去的形態。他的《河》是一個跌倒的女子,被一股看不見的洪流捲走,手足無措,驚恐不已。側臥女人體是那樣生動地表現出河流的滔滔不絕與蜿蜒曲折。人們在馬約爾的作品中看到了女人體有無限豐富的包容性,感受到宇宙的萬千氣象和各種境界。那些浩蕩的河流、連綿的山脈、寧靜的大海、遼闊的原野等等都是藉助女人體實現的。對於馬約爾來說,女人體是取之不盡的象徵與隱喻的寶庫,也是他抒發創作理想的媒介。
馬約爾的命運和歷史上有貢獻的藝術家羅丹、摩爾等大體相似,早年,他的作品並不為世人所承認。1902年在巴黎沃拉爾畫廊展出《勒達》等作品,1905年秋季在沙龍展出《地中海》,被持傳統看法的藝術界人士嗤之以鼻,認為“醜陋不堪”,直到20世紀,這種看法依然流行。馬約爾按照某些城市委託創作的紀念性雕塑,由於其獨特的美學追求和表現屢遭非議。1925年塞尚的故鄉就拒不接受他的《塞尚紀念碑》,他的《布郎基紀念碑》在那位革命家的故鄉皮熱泰尼埃,更是引起軒然大波。然而一切革新之作,終被社會承認。如今,《塞尚紀念碑》和《布朗基紀念碑》都豎立在巴黎市中心的花樹噴泉之間。1961年馬約爾誕辰100周年之際,法國郵政將馬約爾的《地中海》搬上了國家名片。目前,馬約爾已名滿天下,與其老師羅丹齊名,人們將羅丹、馬約爾、布代爾譽為歐洲近代雕塑三大支柱。有人評喻說:羅丹將雕塑藝術帶到20世紀的門檻,而馬約爾、布代爾將它帶進了20世紀。

作品欣賞

《布朗基紀念碑》

1905年,馬約爾想參與左拉紀念碑的設計工作,未能如願。不久,他獲得了創作布朗基紀念碑的委任。當人們問及用什麼形式來表現時,他的回答很乾脆:“嘿!一個女人體。” 運用女人體來表現某種思想、感情,象徵某種觀念、事物,這在西方美術中具有悠久的傳統,但運用女人體來創作歷史人物紀念碑倒是少見的。路易·奧古斯特·布朗基曾被馬克思稱為大無畏的革命家,他是巴黎公社委員,在五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足有三十多年是在鐵窗里度過的,雖歷遭磨難,但革命意志彌堅。對尊重傳統政治、社會準則和保守的馬約爾來說,要創造這樣一位英雄叛逆者的紀念碑也許是難以想像的。馬約爾最後創造了這樣一個裸女形象:一位異常結實壯健的裸女,全身肌肉隆起,蘊藏著極大的內在力量,雙手被束在背後,側轉身向後看,邁腿向前跨著堅實有力的步伐。整個造型充滿巨大的爆發力,扭轉不屈的身體象徵著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的堅毅不屈的精神氣質。這尊人體造型又像一匹被縛住的烈性野馬,靜止的形態純樸而凝重。這尊雕像又稱為《被束縛的自由》或《被鎖鏈系住的行動》。
布朗基紀念碑布朗基紀念碑

《地中海》

《地中海》是他用女人體來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這個象徵著“地中海”的裸體女子身體健美、四肢粗壯、姿態優美。她右手支持著身體,左手向前托著低垂的頭,神態含蓄而安詳,如同坐在地中海的海灘上,低頭瞑想。作者有意減少了人體身上細小的凹凸面,自然光照上去,明暗起伏很弱,這種大弧度轉折的體面,使人體顯得皮膚光滑豐腴,充滿茁壯的生機,象地中海一樣,雖然表面平靜但內里卻蘊含了無限的生命和永無休止的律動。《地中海》原本題為《為樹蔭花園所做的雕像》,後來題為《思想》,再後來又叫過《拉丁思想》。事實上,雕像的名字很多不是馬約爾自己起的,是他的一些詩人和作家朋友替他起的。馬約爾是個好脾氣的人,他接受了這些意見,因此雕像的名字常常被換來換去的,但後人仍喜歡稱這件作品為《地中海》。
馬約爾雕塑《地中海》馬約爾雕塑《地中海》
這件雕塑原本是大理石製品,後來作者又把它翻製成若干個青銅像,放置在戶外,將雕像的美溶於自然美之中。當人們散步於自然空間,看到這尊雕像,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美的聯想,進而增加了對雕像的理解,這也正是作者的意圖所在。

《河流》

 《河流》,鉛製品,作者阿里斯蒂德·馬約爾,創作於1939-1943年之間,128×163厘米,巴黎圖伊勒里公園。是他用女人體來比喻大自然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之一。這是馬約爾晚年的作品,同他以往的作品一樣,“河流”的主題也是通過一個豐滿健壯、線條圓潤的女人人體來表現的。她側臥著,雙腿一前一後自然的彎曲著,右手微微向上,脖子與頭幾乎成一條直線向下垂著,神情歡樂而陶醉。她乳房豐滿、腹部結實、大腿粗壯、頭髮濃密,完全不是那種苗條纖弱的女性形象,而是一個似有著無限繁衍能力的大地之母的形象,象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充滿了健康的美感。作者並沒有十分細膩地刻畫肌肉的紋路,而是用大弧度轉折的體面,加上自然光線的照射,顯示肌肉富有彈性的力量,整個人體線條粗獷而流暢。馬約爾的這類作品有很多,它們充分展示了裸體所具有的無限魅力,人體被賦予了如此豐富和廣闊的含義,象徵了人的精神世界和充滿了生命的活的自然。這件雕塑作品被放置在戶外,人們在欣賞它的時候,可以最大限度地將雕塑溶於自然之中,並充分展開聯想,挖掘出作品更深層次的美。《河流》還有兩個姐妹篇:《山嶽》和《大氣》,它們構成了自然三部曲,堪稱是馬約爾的象徵主義代表作。
馬約爾雕塑《河流》馬約爾雕塑《河流》

紀念展館

說起馬約爾,不能不提到季娜。出生俄國的季娜·維埃尼移居到巴黎。少女時代,雪膚花貌,體態豐盈,被法國建築師東代爾當作“活的馬約爾作品”,介紹給馬約爾,成為大師生命最後十年的靈感源泉。季娜於15歲時(1934年)來到馬約爾身邊,為馬約爾做模特兒,當秘書,最後被馬約爾夫婦收為義女,並與義兄呂西安在老夫婦身後共同繼承遺產。馬約爾晚年的重要傑作《山》、《河》、《諧》和許多小像,以及《坐著的裸女》、《包頭巾的季娜》、《黃色大裸女》等精彩油畫和許多素描等,無不體現季娜的青春純美。小像《季娜》恐怕是馬約爾全部作品中最“親呢”的作品,表現似乎稚氣未退的少女,仰面躺著,頭枕雙手,兩腿高舉,蹬向空中的閒情自娛的一瞬。小像的憨態可掬,反映了他對這位模特的喜愛之深。而季娜終不負大師的一片心意,不但以模特身份為其生前促成晚年眾多大作,尤其在其身後半個世紀終於在巴黎建成馬約爾博物館,使馬約爾身後揚名。
馬約爾於1944年10月6日因車禍身亡,葬於巴紐爾斯,享年83歲。其夫人也於八年後的1952年去世。馬約爾夫婦去世後,季娜與呂西安相約,無論如何,一定要建成馬約爾博物館,以宏揚大師的藝術。1972年呂西安病故,終年76歲,季娜一人負起重任。她經營畫廊,繼而成立基金會艱難地朝著既定目標前進。他四處奔走,希望把馬約爾作品捐獻給國家,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1963年,經才華橫溢的文化部長馬爾羅從中斡旋,將馬約爾18件大型雕刻獻給國家,陳列在巴黎市中心的圖伊勒里公園,供訪問藝術之都的萬方來客欣賞親近。然而,建成馬約爾博物館、正式向公眾開放,則耗費了這位能幹而勇敢女子的畢生精力。直到1995年即馬約爾去世後半個世紀,這個由衷的願望才終於成為現實。青春活脫的季娜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76歲的富態老女人了。
馬約爾博物館建成之後,季娜自任馬約爾博物館館長和季娜·維埃尼基金會主席。現在她把馬約爾博物館館長的職位推給其長子奧利維埃。而她的次子貝特朗是位作家,他的馬約爾專著寫的非常好,擔任馬約爾博物館的主任館員,負責研究和出版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