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留申群島北極地松鼠

阿留申群島北極地松鼠

阿留申群島北極地松鼠,為松鼠科。它頭體長21.5~25厘米,尾長7.5~5厘米,體重635~700克。在血緣上更接近土撥鼠,體型和普通松鼠類似,頭頂較平,尾巴很小。毛色黃裡帶黑,棕色的皮毛點綴著白色斑點。分布於阿拉斯加的努沙加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留申群島北極地松鼠
  • 拉丁學名:Spermophilus parryii ablus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齧齒目
  • 亞目:松鼠亞目
  • :松鼠科
  • 亞科:非洲地松鼠亞科
  • :地松鼠族
  • :黃鼠屬
  • :北極地松鼠
  • 亞種:阿留申群島北極地松鼠
基本信息,物種概述,分布範圍,保護等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阿留申群島北極地松鼠
【命名者及時間】Osgood, 1903
【英文名稱】Nushagak Ground Squirrel, Aleutian Ground Squirrel
【科屬分類】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齧齒目松鼠科、地松鼠族、黃鼠屬、北極地松鼠

物種概述

這個物種每年兩次換毛,隨著冬季的來臨,毛色通常更為紅褐色,質軟,春季為灰棕色。會站起來,站立時高度約40厘米左右。爪子小而尖。鼻子眼睛黑色,鼻子和附近的部位向前突。在臼齒(包括前臼齒)在頜的兩側各為5/4﹐上臼齒5枚,前後肢間無皮翼。白天活動,清晨最為活躍,每年春、秋季換毛。年產仔2~3次,一般在4﹑6月產仔較多,每次產仔4~6隻。北極地松鼠主要在地面上活動,打地洞居住;它們數量眾多,喜歡成群居住在一起,比較常見。主要以植物為食,有時也吃一些昆蟲、腐肉或其他小動物。在夏季以牧草、苔原植物、種子和水果為食,以增加體內的脂肪準備冬眠,有貯備食物越冬的習性,像松鼠一樣,會利用頰囊將食物運到洞穴地道里儲藏進來,直到新的植被生長。在冬季時進入冬眠狀態,用地衣,草葉和麝牛毛襯在洞穴內。在冬眠過程中,它們的大腦和核心溫度可降低到冰點以上,其心跳下降。結腸和血液的溫度冷卻到零度以下。體溫下降低至-2.9°C(平均-3°),在哺乳動物中,是已知的自然姿態下最低的體溫。

分布範圍

主要是南方的育空谷;在海岸北部到埃施朔爾茨灣;阿拉斯加半島西部到基奈半島南端;東到塔納納河的源頭;進入到烏納拉斯卡島,烏馬納克和卡瓦萊戈群島(美國)。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