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奧肯

阿瑟·奧肯

阿瑟·奧肯(Arthur M. Okun,1928—1980) 美國經濟學家,美國新澤西州澤西城人。1956年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耶魯大學,講授經濟學。1961年,擔任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1964年,被聘為詹森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而且1968年被任命為該委員會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瑟·奧肯
  • 外文名:Arthur M. Okun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新澤西州澤西城
  • 職業:經濟學博士
  • 畢業院校:哥倫比亞大學
  • 主要成就: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奧肯定律” 
  • 代表作品:《平等效率》,《繁榮政治經濟學》
  • 性別:男
生平簡介,主要理論,奧肯定理,奧肯悖論,代表著作,相關評論,

生平簡介

阿瑟·奧肯(Arthur M. Okun,1928—1980) 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他傾向於凱恩斯主義派,長期以來致力於巨觀經濟理論及經濟預測的研究,並且從事於政策的制訂及分析。奧肯的著作甚多,但大多是研究報告,在美國經濟學界有相當的影響。
新澤西州新澤西州
他在理論上的主要貢獻是分析了平等效率的替換關係,提出了估算 “可能產出額”的“奧肯定理”。

主要理論

奧肯定理

阿瑟·奧肯阿瑟·奧肯
阿瑟·奧肯發現了周期波動中經濟成長率和失業率之間的經驗關係,即當實際GDP增長相對於潛在GDP增長(美國一般將之定義為3%)下降2%時,失業率上升大約 1%;當實際GDP增長相對於潛在GDP增長上升2%時,失業率下降大約 1%,這條經驗法則以其發現者為名,稱之為奧肯定理。潛在GDP這個概念是奧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價格相對穩定情況下,一國經濟所生產的最大產值。潛在GDP也稱充分就業GDP。
操作實務
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這個定理:
失業率變動百分比 = -1 / 2 ×(GDP變動百分比-3%)
根據這個公式,當實際GDP的平均增長率為3%時,失業率保持不變。
當經濟擴張快於3%時。失業率下降的幅度等於經濟成長率的一半。例如,如果GDP到第二年度增長5%(高出正常水平2%),奧肯定理預期失業率下降1%。
當GDP下降,或增長不到3%時。失業率上升。例如,如果GDP到第二年度下降1%,奧肯定理預期失業率上升2%。
奧肯定理的一個重要結論是:為防止失業率上升,實際GDP增長必須與潛在GDP增長同樣快.如果想要使失業率下降,實際GDP增長必須快於潛在GDP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奧肯所提出經濟成長與失業率之間的具體數量關係只是對美國經濟所做的描述,而且是特定一段歷史時期的描述,不僅其他國家未必與之相同,而且今日美國的經濟也未必仍然依照原有軌跡繼續運行。因此,奧肯定律的意義在於揭示了經濟成長與就業增長之間的關係,而不在於其所提供的具體數值。
經典案例
奧肯定理曾經相當準確地預測失業率。例如,美國1979年~1982年經濟滯漲時期,GDP沒有增長,而潛在GDP每年增長3%,3年共增長9%。根據奧肯定理,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低2%,失業率會上升1個百分點。當實際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低9%時,失業率會上升4.5%。已知1979年失業率為5.8%,則1982年失業率應為10.3%(5.8%+4.5%)。根據官方統計,1982年實際失業率為9.7%。與預測的失業率10.3%相當接近。

奧肯悖論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於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奧肯定律”。該定律論證了失業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二者呈反方向變化的關係:經濟成長速度快,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大,就業水平高,失業率低;經濟成長速度慢,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少,就業水平低,失業率高。然而,在中國卻出現了相反的“奧肯悖論”現象。而且這一現象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已經出現,尤其是1991年以來,中國GDP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與前期相比呈現出下滑的趨勢。
一、這裡收集中國1993~2006年的GDP增長率城鎮登記失業率數據
阿瑟·奧肯阿瑟·奧肯
從表1GDP增長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的對比情況來看,除了1993~1997年這五年間,兩者呈現負相關關係,與奧肯法則相吻合外,從1998年開始的九年里,先是失業率對GDP增長率的變動沒反應,後又和GDP增長率的變動同方向變動。故從總體來講,用奧肯法則來分析中國的經濟運行情況,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中國經濟成長在促進就業方面的作用、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對於大國經濟來說,雖然政府的人力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就業的壓力,但要在長期內保持較低的失業率,仍然需要通過穩健的、持續的經濟成長來實現。
1、中國2005年以來農業部門技術進步十分迅速,製造業部門通過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自動化、智慧型化水平大大提高,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對勞動力起到了替代作用。
2、結構性因素。這包括兩方面:一是二元經濟結構引起的結構性失業。這又包括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結構性失業和城鄉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結構性失業。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引起的結構性失業。從企業中釋放出的大量冗員再就業時,由於職工就業崗位轉移時滯和部分員工技術技能相對落後,使產業結構調整引起的失業結構性特徵十分明顯。
之所以出現"奧肯悖論"現象,是因為中國在經濟成長的同時,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地調整和最佳化,勞動密集型產業所占的比例明顯減少。
一些資本密集型產業在增多,逐步替代了原來勞動密集型的工業。雖然投入了同樣的資金,能夠吸納的勞動力卻減少了,就業彈性係數自然就會下降。此外,沿海很多資本密集型產業發展之後,帶動的中間需求恰恰是國外的,出現出口、進口循環。這樣的循環只是一個外循環,沒有帶動國內勞動力的需求量。
因此,出現"奧肯悖論"現象既有可喜的一面,也有令人不安的一面。據學者預測,從2006年起未來10年中國總體的勞動力供給壓力每年平均可能達2500萬左右。即使按現在最好的年份計算,每年平均會形成1000萬失業勞動力。10年積累,加上失業結轉的,可能形成1億以上的城鎮失業人口。龐大的失業群體,必將使社會問題集中化、規模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失業可能是中國真正的危機,而"奧肯悖論"現象的存在無疑將加劇這一危機。
"奧肯悖論"現象說明中國一直未能處理好經濟成長與就業增長間的矛盾關係。這些年來,中國總是強調發展大企業。這或許沒有錯,但中國必須意識到,發展大企業並不一定能夠解決就業問題。從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格局來看,中小企業在全部企業中的比例一般在99.5%以上,全國65%-81%的勞動力人口在中小企業中和第三產業中得到了就業。可中國總是在理念上、體制上、政策上忽視甚至歧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在強調出口拉動的同時,沒有注意到延長國內產業鏈。
因此,要擴大就業,中國必須在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更多地發展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從區域來講,應該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沿海到中西部地區擴散;產業升級的時候,要儘可能地涉足國內產業鏈,形成縱深的產業鏈延伸,使之達到中國整個產業的土壤中。大力發展小城鎮化建設;改革現行高等教育體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這是能否破解"奧肯悖論"現象,解決就業問題的關鍵,更關係到中國的長期穩定與發展。

代表著作

《繁榮政治經濟學》(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osperity)《平等效率
《平等與效率》《平等與效率》
《不公平市場:如何解決市場經濟中的不平等
《布魯金斯經濟活動報告》(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是與George L. Perry合力創辦
《價格與數量:一項巨觀經濟分析》(1981)等

相關評論

奧肯的自由言說
美國學者阿瑟.奧肯是幸運的,他不僅自由地思考,還把他的個人觀點公開出版,產生出《平等效率》這樣傑出的著作。但自由不是胡思亂想,不是胡說八道。奧肯的幸運還在於他是經濟學家,而經濟學的方法是最接近工程技術規範的人文研究方法。所以,奧肯的自由是在科學規範下的自由,而決不是個人價值觀的無盡宣洩。
然而,經濟學家在唯經濟的時代如過江之鯽,並不是哪一個都能在憲法層次上駕御國家治理的基本問題。奧肯是天才,他在一小本薄書里把國家治理的基本理念一網打盡,並用儘可能通俗的和常用的文字條分縷析,向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問題的架構。這個架構里有他的是非判斷,但伴隨這些判斷的不是居高臨下的強制,而是不經意間討論問題時由高超智慧所產生的啟示。
一個現代國家最基本的施政難題,是劃分權利領域和金錢領域的邊界,也即處理好公平效率的關係。這裡說的是現代國家,不是諸如原教旨主義國家或處於圖騰崇拜時代的國家。後幾類國家要解決什麼問題,大概只有它們的宗教領袖或祭司知道。
阿瑟·奧肯阿瑟·奧肯
奧肯所說的權利,是指一種由國家在法律上強力保障的平等福利享有權。權利本質上是一種福利。問題的難點是,任何人,任何集團,總想擴大自己的福利,那么,我們設定什麼樣的福利可以免費獲得(至少在法律是如此),從而保障一個平等領域?又有什麼樣的福利必須付出代價以後方可獲得,從而保障一個競爭領域?前一種福利的享有被稱為“權利”,後一種福利的享有可以被稱為“個人財產權”。
權利的享有不受種族性別和金錢多寡的限制。權利不可通過金錢交易而被剝奪,也不可通過投票由多數人從少數人那裡奪取。奧肯認為,權利的確立根植於三個理由:自由主義多元主義人道主義
自由主義所重視的權利是針對國家的。在自由主義者看來,某些權利,如言論自由、宗教自由以及選舉自由等,如果不能平等地施與每一個人(或成人),而是由國家去甄別選擇,有區別地將權利授予自己認為“合格”的人們,個人的福利將必然受到損害,並與效率的提高毫無益處。但是,奧肯認為,自由主義不可能完全與國家對立,它要求把某些權力授予政府,以保障公民的自由權利
所謂多元主義是指人除過有追求金錢的動機之外,還會追求一些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東西,權利的確立不能忽略後者的存在。於是,社會必定會在市場機制之外,發育其他機制,以約束市場機制。
人道主義強調維護人的基本尊嚴。社會的每個成員都要求明確承認自我尊重和所有公民平等相待的原則。一個人可以有殘疾,可以很窮,但他與富人和正常人一樣應該平等地享有基本權利
自由主義多元主義人道主義所確定的人的基本權利不是固若金湯的東西,它面臨一些消解性的力量。
第一種是政府的力量。儘管政府的某些權力是必要的,但歷史經驗證明,政府權力一旦產生,就有了一種自我擴張的內在衝動,並傾向於侵犯人的基本權利。天下的一切官僚機構都具有共性。但真正可怕的還不是過大的政府規模及其活動範圍,而是其不受任何節制或制約。
第二種消解權利的力量來自市場。如果沒有來自政府或傳統道德的制約,金錢交易就會滲透到權利領域。選舉權、言論自由權都可能被交易,甚至人的器官乃至生命也可能被迫交易。但任何一個有理智的人,他與人簽定基本權利交易的契約時,一定處於絕望的困境之中。所以,公民會同意政府對一些交易予以禁止,哪怕這種禁止可能侵犯了自由。然而禁止什麼樣的交易,又放開什麼樣交易卻是一件難以確定的事情。
最可怕的消解權利的力量,是政府力量與“集體化經濟”的結合。在這種經濟中,市場被取消了,政府替代了市場,政府的力量失去一個重要的約束。奧肯的看法是:“市場經濟有助於保護政治權利,以抗衡國家侵犯。私有制和私人決策約束了政府的權力——或更準確地說,約束了政府決策人物的權力——以及由此而來的侵犯權利範圍的能力。”
儘管奧肯提出了上述觀點,但在國家治理中,具體地劃分國家權力公民權利以及市場調節的範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經濟科學至今並沒有給出有說服力的界限。但是,如果說幾百年前的民主政治領袖是依靠個人信念來確立治國的憲法秩序的話,那末,2013年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國家治理正在一步一步地變成一個可以由科學思想來解決的問題。我前面提到的夢想一定會實現。
離開夢想,回到現實,我們感受到的是沉重。歷史經驗證明,有不少開發中國家在社會轉型時期,常常不能處理好公平效率的關係問題;結局也往往不是因為公平多了而損失了效率,抑或效率多了而損失了公平;不幸的是兩者都丟了,效率看不到,公平也沒保障。這一類國家必然陷於無休止的動亂之中。我們該努力避免這種情況。
各門類的人文學者都應該認真地反覆地讀奧肯的這本書。經濟學家應該理解自由市場經濟需要什麼樣的憲法秩序,而政治學家或社會學家應該想到好的憲法秩序需要什麼樣的經濟運行規則;哲學家也應該懂得宣洩個人價值觀終歸是一件無聊的事情。社會評論家也不妨拿起這本書讀一讀,以免自己的思想亮光不小心為那些貌似進步實則腐朽的東西而閃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