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教

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教

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教 阿爾及利亞位於非洲西北部。面積238.1741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為2370萬(1988)。主要居民為阿拉伯人,占77%,柏柏爾人占21%,歐洲僑民有5萬人。穆斯林占全國人口97%。伊斯蘭教為國教。阿拉伯語為國語,通用法語。首都阿爾及爾。公元前3世紀,柏柏爾人建立王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爾及利亞伊斯蘭教
  • 外文名:Algeria Islam
  • 位於:非洲西北部
  • 面積:238.1741萬平方公里
  • 人口總數為:2370萬
發展歷程,現狀,

發展歷程

公元前6世紀被拜占庭領。7世紀中葉,阿拉伯軍事將領賽義德·歐格白率軍進入,當地居民被迫納貢,並不斷進行反抗。8世紀初,伍麥葉王朝伊弗里基葉長官穆薩·本·努賽爾再次征服馬格里布,確立阿拉伯人在北非的統治,柏柏爾人開始接受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8~9世紀,大量阿拉伯移民遷入,與當地柏柏爾人通婚融合,使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廣為傳播。此期間,艾巴德教派的教義開始傳入。9~10世紀初,處於艾格萊卜王朝統治下,建立國家行政機構,實行伊斯蘭教法,興建清真寺及宗教學校,促進了伊斯蘭文化的發展。10世紀被法蒂瑪王朝占領。11世紀後,相繼處在穆拉比特王朝和穆瓦希德王朝統治下,完成了伊斯蘭化過程,伊斯蘭教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中,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13世紀,在今境內的特萊姆森,柏柏爾人建立了阿卜德·瓦德王朝,促進了伊斯蘭教的發展。突尼西亞的哈夫斯王朝曾一度占領阿爾及爾。16世紀,淪為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後柏柏爾人建立了哈爾·艾德登王朝。1830年成為法國屬地。1832~1871年,在伊斯蘭教領袖阿卜杜勒·卡迪爾、艾哈邁德、穆罕默德·莫克蘭尼等領導下,相繼發動“聖戰”,反抗法國殖民主義的侵略,給入侵者以沉重打擊。1905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31年,伊斯蘭教愛國領袖伊本·巴迪斯創建了“伊斯蘭學者聯合會”,主張保衛阿拉伯民族文化,復興純正的伊斯蘭教,反對法國殖民當局對穆斯林的強行同化政策。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伊斯蘭教獲得了相應發展。1962年宣布獨立。穆斯林絕大多數屬於遜尼派,遵奉馬立克學派教法。約有6萬名穆斯林屬於艾巴德教派。蘇菲派的卡迪里教團、提加尼教團、沙茲里教團等,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現狀

現政府強調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把伊斯蘭教和阿拉伯社會主義作為發展經濟、復興伊斯蘭文化、增強民族團結的指導原則。為發展伊斯蘭學術文化,政府在阿爾及爾大學等3所大學設立了伊斯蘭教研究院,在君士坦丁創建了1所伊斯蘭大學。政府每年舉辦1次較大規模的國際性伊斯蘭思想學術討論會。據1975年統計,全國已有清真寺3200餘座,在職的伊瑪目1500餘名,每年赴麥加朝覲的穆斯林達10萬人以上。阿爾及利亞為“阿拉伯國家聯盟”、“伊斯蘭會議組織”、“世界伊斯蘭大會”、“伊斯蘭世界聯盟”的成員國。 (楊克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