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張

阡張

阡張是北京春節習俗。初一,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余,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阡張
  • 類別:春節習俗
  • 地區:北京
  • 出處:《宛署雜記
起源,記載,工藝,製作方法,習俗,

起源

阡張開始於何時?這點很少有人提及,以前以為《宛署雜記》的記載是源頭,清人汪汲《事物原會》卷十四云:“《宛署雜記》燕城元旦供阡張祖先之前,三日後徹而焚之……阡張鑿紙為條,冥錢同類。此阡張之始。” 《宛署雜記》在萬曆年間成書,從萬曆帝定陵出土的阡張證明當時張最早在明代中期出現。元代曹元用墓的發現,說明阡張起源更早。曹元用在《元史》有傳,生於宋鹹淳四年(1268年,即至元五年),卒於元天曆三年(1330年),可見阡張至晚在元代中期就已經流行,明代進入盛行期,套用於民間和官方的各種祭祀場合但是與一般的紙錢相比,阡張是錢貫,數量大而且便於攜帶,因此檔次高於散錢。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皇都品匯》:“置年貨志何先,香鐙雲馬,祀神堂之必用元寶、千張。”祀神可以用阡張,不宜用紙錢
阡張也寫作“千張”,千張之阡是阡陌之阡,是縱向,阡張長串紙錢之意,具體地說阡張象徵錢貫,其實是疊起來的紙錢。所以它也叫錢垛,《水滸全傳》第廿六回:“靈床子前,點一盞琉璃燈,裡面貼些經幡、錢垛,金銀錠,采繒之屬。”這個錢垛也就是阡張。阡張不是逐個製作紙錢的,它是把紙疊起來切成條狀錢形,或者剪成條狀紙錢,展開粘接形成一長條紙錢,因此可以纏搭,也可掛在樹上。在元代刊本中,西漢呂后“至河邊排列香案羊酒貢獻河神”,在香案中間供長條狀紙錢,就是這種阡張。此類長條形阡張一直流傳到清代。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即月光馬兒》:“按《宛署雜記》,千張,鑿紙為條,與冥錢同。” 《燕京雜記》:“元日,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余,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記載

宛署雜記》稱阡張為“連”“塊”,而不稱“條”,顯然不是長條形,而是一種方塊形,這是一種更為流行的阡張,它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已有發現。

工藝

山東嘉祥元代曹元用墓,在屍體兩側塞滿草紙和紙錢,紙錢,毛邊紙40×30厘米,分兩組,每組四枚,上面切割出圓錢,切而不斷,形成方紙上的兩串紙錢刻痕。北京定陵孝靖後棺內,孝靖後屍身下第三層墊褥上有大量紙錢和萬曆通寶雜放一起。這些紙錢是用多層黃紙疊放一起,厚0.1~0.2厘米,用模子刻出,中有方孔。每紙四行,每行五錢,相連一起。紙錢直徑3.8、方孔邊長0.4厘米。張懋夫婦合葬墓的張懋棺內,在死者袍服之中、墊褥下面、錢袋內都有紙錢。共十多張,淺黃色,較完整的紙錢長39×14.7厘米,上有圓形切口三行,每行八錢。
這些元明時代的方形阡張,其方紙可以是一張大紙摺疊而成,如果大紙不裁斷,小方紙相互連貫,可以形成數尺甚至丈余很長的帶方框的錢貫。為了象徵錢多,當時使用阡張的數量龐大, 《金瓶梅》第三十九回中有“一擔阡張”的說法。實際上阡張不是一張一張使用的,數張相連成為“連”,疊在一起成為“塊”,到了清代阡張使用頻繁,形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基本格局沒有改變。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紙錢香燭》云:“阡張紙即古刀布,古刻文如。”刀布為孔方以前的古錢,可知清代的阡張品類不限於圓錢。

製作方法

剪和刻本是製作紙錢基本方法,刻有一定力度,可以數張、甚至更多紙疊起來刻成,它比剪數量方面有優勢。唐牛僧孺《玄怪錄·崔環》:安平崔環,元和五年夏五月,遇疾。入冥間,許陰吏錢三十,氣絕七日而還陽。“令家人刻紙錢焚之。”後來又有“鏤”,鏤是鏤空,在方紙上鏤出紙錢。清無名氏《燕台口號一百首》:“柏葉芝麻燒夜香,葫蘆貼罷供阡張。”原註:“鏤白紙供祖先號阡張。”方形阡張一般只在紙上鏤刻出錢形,而不除去其餘部分,所謂“鏤”、“刻”或者“切”一般是用工具完成的。定陵的發掘者已經發現用模具刻紙錢,這種模具如今依然在使用,鐵質或木質,一端加工成幾個方孔錢形,外圓那方,用力擊打模具,可以在紙面刻出錢形。鐵質模具如果鑿口鋒利,能切透紙張,形成鏤空的阡張。鐵質模具沒有鋒口,僅僅在紙面上鑿出印痕。木製模具是五個連續的方孔錢形,圖案凸出,可以蘸顏料在燒紙上印製阡張,也可以把多張紙疊起,捶打模具,壓出錢形。值得注意的無論在貴州見到還是江西見到的阡張都是五錢相連多排的明代形式。不過人性簡惰,有些省事的人,在裁開的方紙上連錢形都沒有,一張白紙而已。

習俗

新年一至,家家門前都貼上了“桃符”、春帖。但有些士人因故意在桃符中暗寓自己的政()治抱負.反而影響了他師徒的前程。如聶大年詩翰著名一時,卻不得預京職。據當時的記載,就是因為他在桃符上云:“文章高似翰林院,法度嚴如按察司。”因此得罪了達官。所謂“春帖”,就是春聯,在明代的北京,春帖除了自己手書或請人手書之外,有些商家已經開始印製出賣。就在這種印製好以後再往外銷售的春聯中,有些就藉此造一些輿論。
隨著元旦的到來,首先需要舉行的是各種祭禮。如北京有“燒阡張”之儀:各家都用三牲熟食,以及細剪成阡張的草紙,供在祖先牌垃前,等到三日後,焚而撒去,在佛前供果面,阡張至元宵罷,才燒毀。在杭州.元旦前夕,就需要打掃堂室。至五鼓天,在神凋陳設花彩糕果,先用糖豆米糰祭灶.稱為“接灶”。祀神畢,將米糰分餉家人.稱為“歡喜團”,祀灶之後,再接歲神,燃燭灶香,民眾神與祖先。在眾神祖先前遍燃香燭三天三夜,只有在影堂才兼供茶飯,至收燈後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