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沙村(廣東省中山市阜沙鎮阜沙村)

阜沙村(廣東省中山市阜沙鎮阜沙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阜沙村位於廣東省中山市阜沙鎮中心偏東南位置,東與大有村相接,南與上南村相接,西與牛角村相接,北與羅松村相接,是鎮裡的城中村。阜沙村總面積2.37平方公里,地處五鄉聯圍區域,村與城區結合部地段(建國片)用作鎮商住、房地產及工業小區發展,占地面積12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阜沙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阜沙鎮中心偏東南位置
  • 面積:2.37平方公里
鄉村概況,歷史人文,產業特點,人口狀況,經濟發展,民生髮展,黨政方面,歷史古蹟,橫逕渡口,古廟“三聖宮”,觀音堂,

鄉村概況

阜沙村(鄉)組建於1952年秋,由當時的阜南村、抱沙村合併而成,兩村各取一字“阜”和“沙”而定名為阜沙鄉,人民公社期間稱阜沙大隊,1963年大南沙上南橫逕大隊歸併入阜沙大隊至今。1972年大遷居時,阜南、抱沙共劃離耕地22.4公頃,遷出46戶,人數182人,歸屬新團結村。

歷史人文

勇敢的阜沙人民素有抵抗反動統治、見義勇為的英勇鬥爭精神,他們的英雄氣概也給我們留下了崇高而寶貴的精神財富。抱沙鄉陳軍凱積極參與革命鬥爭,1925年當選為中山縣第一屆農民協會副委員長,因工作出色,同年秋被批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阜沙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當時,中山九區地下革命6個活動據點中阜沙鎮占2個,其中我村抱沙鄉就是其中一個。
阜沙村
阜沙村陽光片的陽光水閘(原稱武帝廟閘)北岸原有一座武帝廟(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合作化期間曾作村的辦公地,後又改建為殼灰廠,現原建築已拆毀。這裡曾是1943年中山抗日游擊隊(珠江縱隊第一支隊)夜襲浮墟敵偽軍,五桂山、三九區各游擊隊的匯集點和指揮部。
1993年暑假期間,時任阜沙中學治安員的阜沙村11隊村民吳友文,英勇制止盜竊學校音響設備的盜賊,被失去理智的盜賊卡住喉嚨直至窒息而死。1994年5月,廣東省民政廳授予為保護集體財產獻出自己生命的吳友文烈士稱號。

產業特點

1991年前阜沙村是傳統的農業村,原有耕地面積5658畝。1992年後征地1100畝,現屬於農田保護區1900畝,其中魚塘總面積為2318畝,禾田510畝,花木600畝,宅基地220畝;村級可自主開發用地50畝(公有物業小區內)。
阜沙村

人口狀況

1963三村合併為阜沙大隊時總戶數803戶、總人口3218人,分布在15個生產隊。1979年,原來的8隊拆分為兩個生產隊,全村共有16個生產隊一直延續至今。2000年常住人口1115戶,總人口4211人,外來人口433戶,總人口585人;截至2010年,全村常住人口1227戶,總人口4535人,非農業戶口51戶,按地域分成三個片,分別是建國片、陽光片、橫逕片。外來人口1150人,主要集中居住於阜沙村的建國片。
阜沙村共有61個姓氏,人數分布比較集中,其中梁氏人數最多,共有1103人,其次是吳氏643人;黃、陳、郭、 羅、何等姓氏均超過200人。

經濟發展

轄區企業36家,屬於村級引進6家,以家具五金為主。2005年之前村級物業為零,通過市鎮兩級扶持06、07年建成村級公有物業廠房7327平方米。2008年集體經濟收入86萬元,2009年我村實現經濟收入120萬元,同比增長37.93%,2010年達128萬元,集體經濟收入不斷提升。
阜沙村
生產隊主要收入來源於魚塘發包,土地出租,利息收入等。平均211411元,收入最多的是第7隊444160元,最少是9隊72482元。其中建國片因征地後耕地面積比其他生產隊少,收入主要來源是征地款留有四成的款項當時的基金會收利息。我村村民收入主要分為幾項,一是自主經營個體戶的,二是開船、開車回收廢金屬的,三是外出包地種養殖的,四是在本鎮或外出務工的,五在建國片部分村民以出租屋收入為主,基本價格平均150元/間。

民生髮展

在2008年扶持阜沙村修建4公里硬底化農路、村道的基礎上,近兩年再接再厲,農業局黨委繼續在政策、資金和其他方面大力扶持,支持100多萬資金,再修築4公里硬底化村道、農路,並與鎮、村共同協調,成功爭取市交通部門為村修築5公里硬底化村道。08、09年兩年合共為阜沙村修築了13公里硬底化道路,徹底改變了過去“阜沙村沒有一條好路”的面貌,使阜沙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生產、生活環境,凝聚了民心,大力推進了阜沙村的新農村建設進程。

黨政方面

進一步加強農村“五好黨員”評比活動,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提高黨員幹部帶領全鄉人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和水平。按鎮黨委的共同部署,我村積極開展評比工作,按時、按質、按規定對我村黨員進行評比達標率不斷上升,得到鎮領導的好評。2、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制,不斷完善監督委員會運行機制,加強黨員幹部的廉潔從政教育,繼續推行廉政、勤政談話,有效遏制各種不良現象的發生,保持黨的純潔和先進性。

歷史古蹟

橫逕渡口

橫逕渡口(橫逕扣~濱涌口)是逾百年的老渡口,民國時期“石岐~廣州”、“石岐~梧州”的客貨班船在該渡口設上落站,名為“浮墟站”,由渡船接駁登離船。隨著時代的發展,該渡口已經建成水泥碼頭,渡船改為鐵質機動船。

古廟“三聖宮”

位於橫逕閘旁的百年古廟“三聖宮”始建於清朝道光十三年(1850年)主位供奉北帝,曾多次遷址重修,現今仍香火頗盛,吸引阜沙鎮及周邊鎮區虔誠人士的供奉。

觀音堂

坐落於阜沙村1隊長興街德觀音堂重建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延續浮墟山上元興寺至今,仍香火鼎盛。廟旁背榕樹據傳是明朝軍碼頭的 船大樹,現仍枝繁葉茂。長興街中段的開阜井為開村時的古井,逾200年歷史,20世紀九十年代初仍是村民的食用水井,現多作洗滌之用。開阜井西側山腳的刺桐樹曾緩生過一株蛇藥樹,近百年來曾治癒過無數蛇傷患者,“文革”前後才逐漸枯死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