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瀋陽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及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草案)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於瀋陽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及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草案)的報告
  • 時間:2006年
  • 地點:中國遼寧瀋陽
  • 目的:落實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決議
一、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執行情況
2006年,全市深入貫徹市委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各項決議、決定,在市人大的依法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下,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三大目標”,以“開放年”活動為主線,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全市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勢頭,實現了“十一五”的良好開局。
(一)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482.5億元,增長16.5%,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1%、22.1%和13.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929.3億元,增長32.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90.3億元,增長31.3%;實際利用外資30.4億美元,增長43.4%;出口總額26.5億美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8.7億元,增長14.6%;地方財政收入236.4億元,增長30.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1.4元,增長15.4%;農民人均純收入5712元,增長13.1%。經濟成長創造了近14年來我市的最高水平,大部分經濟指標增長幅度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前列,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二)工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同步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295.1億元,增長41.5%。汽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醫藥化工、農產品深加工等八個優勢產業,通過調整改造成為全市工業發展主體,八個產業完成產值2697.7億元,占全市工業的81.9%,拉動工業增長34.1個百分點。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啟動了數控工具機、重型裝備、先進能源設備等領域13個重大科技專項;全市新增科技型企業1135家,高新技術企業329家,高新技術產值實現1500億元,增長36%。工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178億元,增長51%;利潤總額實現71億元,增長65%;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60%,同比提高11.4個百分點,突破了工業效益增長多年低於速度增長的局面。工業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先進裝備製造基地建設實現了突破性進展,工具機、沈鼓等大型骨幹企業完成搬遷改造;細河經濟區、歐盟經濟區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全面展開;全市新開工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370個,化工集團50萬噸CPP等20個投資1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陸續開工。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突破,24戶重點國有企業和227戶國有中小企業轉制任務基本完成;廠辦大集體企業改革試點正在穩步推進。非公有制企業活力增強,發展迅速,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200億元,增長50%,占全市的66.8%。
(三)縣域經濟發展速度加快,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效。通過引進和開發工業項目,實施“一村一業、一鄉一業乃至一縣一業”等措施,促進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八個縣(市)、區新上工業項目1037個;開發“一村一業”項目96個,336個村率先實現“一村一業”;集中規劃建設10個農業經濟區;全市農村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030億元,增長20.5%,高於全市四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37.4億元,增長38.1%,高於全市7.8個百分點。通過採取發展蔬菜生產、畜牧養殖、勞動力轉移及對口幫扶等措施,有效地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克服了旱災影響,保證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糧食總產量達到319.5萬噸;肉、蛋、奶產量達到73.5萬噸、44.8萬噸、22萬噸,分別增長4.5%、5.3%、4.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12元,增長13.1%。農村環境建設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全市投入6.1億元修建縣、鄉、村三級公路1012公里;“綠色村莊”植樹1000萬株;新建“四位一體”戶用沼氣池1451個,新擴建七個秸稈氣化站,進一步改善了農村道路和村屯環境。
(四)服務業發展加快,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拓展。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209.6億元,增長13.1%。通過舉辦“國際旅遊節”、“清文化節”等活動和開展與周邊城市旅遊合作,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553萬人次,增長30.1%,旅遊總收入實現272億元,增長20.2%。其中“世博園”接待中外遊客1268萬人次。全年舉辦各類展會活動146項,交易額908億元。日本郵船、德國TDS等國際知名第三方物流企業進入瀋陽,以及百科鋼鐵、寶供農產品等一批重大物流項目建設,加快了物流業發展,全市物流業增加值實現408億元,增長15%。房地產業繼續保持穩定健康發展,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1243.8萬平方米,增長24.9%,銷售額419.9億元,增長32.3%。金融中心建設也取得了新進展,新加坡大華、日本北海道和香港東亞銀行已獲國家銀監會批准,在沈分別設立分行及代表處。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增強,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年末存款和貸款餘額分別達到4000億元和2600億元,增長8.2%和10.4%,發放個人消費貸款440億元。通過對傳統服務業的調整改造升級,促進了消費需求,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048.7億元,增長14.6%。
(五)“開放年”活動成效顯著,利用外資和引進內資規模繼續擴大。以項目為載體,加強對內對外招商,全市實際利用外資30.4億美元,增長43.4%,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對內招商也取得顯著成效,共引進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1805個,調入資金536億元。進出口貿易穩步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完成49.5億美元,其中出口26.5億美元。遼寧瀋陽出口加工區正式封關運作,瀋陽(張士)出口加工區正在加快建設,兩個出口加工區將成為我市承接國際產業和技術轉移的重要平台。企業“走出去”戰略也取得了新進展,能發偉業、恩世製藥等企業在境外成功上市,14個企業境外投資項目獲得商務部批准。對外交往日益活躍,繼世園會、“制博會”和“韓國周”之後,又成功舉辦了第十四屆世界生產力大會、中國風險投資論壇等重大國際活動。
(六)投資結構進一步完善,總量繼續保持合理較快增長。工業投資和非公有投資比重繼續加大,全市工業投資694.3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8.8%,增長36.1%;非公有經濟投資完成1347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75.2%。全年開工建設投資3000萬元以上項目1425個,其中竣工710個,完成投資1084.5億元,占全市投資的60.6%,促進了投資合理較快增長。在項目經濟的支撐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90.3億元,增長31.3%,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538.3億元,增長30.2%。以拓展“四大發展空間”為重點,加快了沈西工業走廊、瀋北新區、大渾南地區、棋盤山旅遊風景區開發建設步伐,進一步提高了產業發展的承載能力。
(七)城市建設力度加大,環保與節能工作取得新進展。以舉辦世園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去年全市投入城市建設資金155億元,增長26%。捷運一、二號線相繼開工建設,奧體中心體育場工程主體結構完工,沈西、瀋北開發大道和沈鐵大道、勝利大街南段續建工程建成通車。全面啟動了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仙女河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及西部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5萬噸;實施中水回用示範工程100個;通過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全市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0天。預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上年減少3%,其中化學需氧量削減0.33萬噸,二氧化硫削減0.37萬噸,煙粉塵削減0.31萬噸。重點行業和企業節能降耗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在22戶年耗能一萬噸標準煤以上的重點企業開展了節能行動,預計全市萬元GDP能耗為1.14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5.4%;我市被列入全省循環經濟試點城市,沈化、東藥、沈重等八戶企業被列入重點企業;地源熱泵技術推廣工作開始啟動,一批示範工程相繼投入使用。
(八)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諧瀋陽建設步伐加快。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在就業、社保、最低生活保障、農村合作醫療等民生工程方面,市財政累計支出43.8億元。六所萬人規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建設取得新進展,市裝備製造工程學校投入使用,全市新建20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106所城區中國小全面展開綜合改革,有29.3萬名農村學生和1.6萬名城市貧困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人均籌資水平提高到50元以上,參合農民由上年的184.7萬人提高到210萬人,參合率達91.6%,受益面達63%。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全市新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61個。就業安置力度加大,全年新增就業人數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5.1%,安置就業困難群體10231人,有937戶零就業家庭全部實現至少一人穩定就業。社會保障範圍不斷擴大,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和覆蓋面均有很大提高,失地農民納入了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了農民工工資保障金制度。市財政增加支出30億元,全面調整最低工資、失業保險金、城鄉低保、企業退休金標準,穩步推進公務員工資和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1.4元,增長15.4%。
過去的一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仍存在一些值得關注和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一是經濟規模與發達城市相比較小,經濟外向度低,體現中心城市功能的現代服務業發展相對較慢。二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成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三是就業和社保壓力仍然較大,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任務還相當艱巨。四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財政收入低、支付能力弱的問題仍很突出。這些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2007年是瀋陽加速振興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對於保持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實現“三大目標”至關重要。在新的一年裡,我們既面臨著新的機遇,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總體看機遇大於挑戰,有利條件大於不利因素。基於對今年發展形勢的基本判斷,2007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計畫安排的總體思路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振興老工業基地和構建和諧瀋陽為主題,以“創新年”活動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繼續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勁勢頭,為實現“三大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以優異成績向黨的十七大獻禮。
主要發展目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
——地方財政收入增長2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
——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6.7%;
——出口總額增長2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以內;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
——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新增就業人數15萬人;
——萬元GDP能耗下降4.5%;
——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3%。
三、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任務及措施
為保證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持續快速協調發展,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開展“創新年”活動,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加快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帶。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等八大高新技術產業,積極推進民用航空、數控工具機及數控系統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全市高新技術產值實現2100億元,增長40%。二是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啟動晶片製造、風力發電設備、民用航空等九個重大科技專項;加快數位化醫療影像設備、IC裝備、生物製藥等五類重大科技專項的工作進度。三是強化創新能力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力爭在沈鼓、沈重等行業龍頭企業率先建成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四是切實加強孵化器建設。確保新增孵化面積110萬平方米,在孵科技企業達到3000家。五是加快構建投融資體系。引進國內外創業投資機構和貸款擔保機構20家,積極推進具備條件的高技術企業通過境內外上市進行融資。
(二)大力發展新產業,加快結構調整,推動工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一是進一步抓好重大項目和產業集群的引進開發建設。全年新開工投資5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達到1500個,其中投資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4個。重點做好中糧玉米深加工、天明酒精、通用北盛、寶馬擴產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工作。加快推進300萬噸CPP和IGCC多聯產等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爭取國家早日核准立項。二是組建一批成套設備公司,推進裝備製造業成套化。重點發展百萬伏輸變電、百萬噸級乙烯和PTA、百萬千瓦核泵閥、城市軌道交通、大型施工機械、煤炭井下綜采等領域重大技術裝備。組建特變電工輸變電、沈鼓壓縮機、工具機集團數控工具機、北方重工水泥等12個成套設備公司。三是發展100項重點產品。重點發展高檔數控裝備、大型壓縮機、盾構機等29個產品,積極培育扶持聚碳酸酯、CPP制乙烯等27個項目,加快發展高技術、高成長產品44個。四是切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改善工業運行質量。進一步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強化企業管理,提高產銷銜接水平。
(三)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加速縣域經濟發展,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一是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的整體規模和經濟效益。縣(市)區要以發展工業作為財政脫貧的根本途徑,確保全年引進工業項目770個,新上投資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項目300個,開工建設產業集群項目500個,加快推進遼中機加鑄工業園和法庫輕工家電產業集群等一批重大項目。二是以農業經濟示範區建設為突破口,發展農村特色經濟。重點發展“一村一業”、“一鄉一業”,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經濟區。全市專業村要達到400個,特色產業區達到33個,初步建成10個各具特色的農業經濟區。三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食種植面積要穩定在550萬畝,產量穩定在280萬噸。高效作物面積達到400萬畝,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35萬畝。四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病險水庫、水土流失、河流險工、險段的治理,擴大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加強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開展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建設國家優質稻米基地。五是繼續採取切實措施促進農民增收。重視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實施千村富民小區工程和開發式扶貧,加大資金投入,扶持貧困村實現脫貧致富;要採取措施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不斷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六是實施村屯環境綜合整治。全市農村完成植樹3000萬株,使鄉鎮政府所在地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一般村莊25%以上。以農村新能源建設為重點,在列入經濟區的核心村鎮建設秸稈氣化站10—15個,建設沼氣能源生態模式8000個和大中型沼氣能環工程2—3個。
(四)加快發展新興服務業,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一是發揮“世博園”等旅遊品牌優勢,做大旅遊產業。繼續完善“世博園”功能設施,提升品位。深度挖掘冰雪、文化、民俗、生態等旅遊資源,打造旅遊精品,強化行銷和服務,全年接待旅遊人數要增長10%以上。二是加快發展物流業。大力吸引國內外知名物流企業來沈設立地區物流總部和區域配送中心,建設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加快沈西鐵路貨運專線、瀋北新區鐵路東環線、新加坡CWT物流、美國普羅斯物流等重大項目建設。整合沈海、張士等物流資源,擴大規模,完善綜合服務功能。三是大力發展金融、中介、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積極引進國內外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力爭引進三家外資銀行。大力發展法律、會計、評估、設計、傳媒、獵頭等中介服務業。繼續辦好“制博會”、“農博會”、“韓國周”等大型經貿和會展活動。四是以滿足中低收入人群需求為重點,穩步發展房地產業。調整住房供給結構,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中小戶型住房供應量;加強對房地產開發、市場秩序、價格波動的跟蹤監測,引導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五是加強傳統商業街區改造,促進傳統服務業升級。繼續加大對太原街、中街、長江街、西塔等中心商貿區和22條商業街改造建設力度。大力發展社區生鮮便利店和標準化超市,建設標準化社區商業服務中心30個。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增農家(資)店500個。
(五)加快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一是加快推進捷運建設,力爭使一號線及其延伸線部分車站和區間土建主體工程竣工,加快建設捷運二號線。奧體中心主體育場全部竣工,規劃展示館年底前投入使用;啟動奧體中心配套工程、國際會展中心、美術館等一批功能性、標誌性建築。二是完成機場路擴建工程,貫通南北二幹線,瀋陽至康平高速公路年內竣工通車。建設沈西工業走廊出海通道及沈山、沈大、瀋丹高速公路聯絡線等高等級公路,進一步完善“四大發展空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啟動瀋陽至彰武、阜新、鐵嶺高速公路和沈營一級公路工程,增強瀋陽都市圈內快速通行能力。三是加速推進遼寧中部城市群合作交流。重點在空間發展布局、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利用、產業整合等方面加速推進城市間的交流合作;開展經濟區軌道交通項目的前期規劃工作;加快本溪至遼中、遼中至新民等中部城市群環線高速公路建設。四是堅持建管並重,強化市容市貌、道路交通、環境衛生、公共綠地等監管工作。
(六)突出招商重點,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一是堅持以日、韓等國和歐美、東南亞等地區為重點,積極採取辦事處招商、使領館招商等有效方式,儘快啟動香港和歐洲招商代表處,發揮駐韓、日代表處的招商作用,開創招商引資新局面;進一步加大對江浙、閩粵等重點地區招商力度,重點引進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全市引進投資500萬元以上內資項目要達到1800個。二是改進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效率。積極探索和採取中介、包片、定向、委託等招商新方式,切實提高引資水平和招商實效。加強與國外投資機構、駐華使館、商會、金融及知名諮詢機構的交流與聯繫,不斷拓寬招商引資渠道。三是以引進世界500強和知名企業地區總部為重點,促進大型跨國公司在沈建立生產製造基地、配套基地和服務外包基地,吸引技術水平高、附加值大的加工製造和研發機構來沈投資。四是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引進一批出口型外資項目,培育出口創匯型重點企業和名牌產品。建立鼓勵發展服務外包的政策體系,積極承接國外服務外包業務,推動服務貿易出口。積極採用資金扶持、及時退稅、建立快速通關的“綠色通道”等方法,鼓勵中華轎車、數位化醫療設備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民族品牌的產品擴大出口,重點培育10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出口名牌產品和10家具有較強科技創新能力的出口企業。五是鼓勵企業“走出去”,加大境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重點支持具有比較優勢和境外投資潛力的企業走出國門,採取跨國併購、對外技術合作和境外上市等方式,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
(七)加強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一是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加快建立科學的節能減排指標、考核和監測體系,強化責任目標;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為重點,加快建立健全資源節約的監督管理體系;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差別電價和水價政策;確保萬元GDP能耗下降4.5%,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3%。二是進一步加快生態城市建設。繼續實施渾河南岸38.4公里的堤內綠化,新增綠化面積12.14平方公里,新增100塊市區街頭綠地,植樹1000萬株。實施渾河、細河、蒲河、丁香湖及南北運河環城水系治理工程,使建成區水面積率增加到6.88%。啟動南部50萬噸污水處理廠等六個污水處理項目建設。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鐵西新區、渾南新區、瀋北新區和蘇家屯區等為重點,建設循環經濟示範區;加快供水管網建設與改造,推廣使用節水新技術和新工藝,發展節水型產業;大力推廣地源熱泵技術,加快建設一批示範工程項目;啟動廢金屬再生園、廢橡膠回收及再生利用基地等重點項目。
(八)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快構建和諧瀋陽步伐。一是紮實有效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全年新增就業15萬人,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實現穩定就業。進一步消除農村勞動力進城和跨地區就業的制度性障礙,轉移和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切實強化職工培訓和技能開發工作,努力打造5—10所辦學實力強、教學質量高、社會信譽好的品牌技工學校。二是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改革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計發辦法,建立參保繳費的激勵約束機制,合理確定基本養老金水平。改革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的合理銜接。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繼續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妥善解決困難企業職工、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問題。進一步做實失業保險個人繳費記錄,修訂現行失業保險規定並適時調整失業保險金標準。三是全面促進教育事業發展。新建20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組織農村教師到城區學校進修,強化對農村教師的業務培訓。深化城區薄弱學校綜合改革,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驗區工作,做好24所國中和60所國小的綜合改革工作。繼續抓好重點職業學校建設,完成市金融學校建設任務。繼續做好扶困助學和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工作。四是穩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吸引民間資本和外地資本進入我市演出市場,扶持民營文化企業發展,鼓勵發展區縣文化產業。五是著力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成23所標準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任務,使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103個,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加強農村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提高籌資水平和覆蓋率。推進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改造建設六所市屬重點醫院。六是構建城鄉新型社會救助體系。紮實做好扶貧幫困工作,加快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繼續完善城市特困居民的醫療救助體系,健全救助制度,簡化救助程式。拓寬醫療救助範圍,積極探索農村貧困人口醫療救助,實現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有機銜接。大力推進富裕瀋陽、公平瀋陽、文明瀋陽、法治瀋陽、平安瀋陽、生態瀋陽建設步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