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尾腺癌

Berger在1882年首次報導了闌尾腺癌這一罕見闌尾疾病。闌尾腺癌發病率低,多見於40歲以上男性,發病高峰在50~60歲。本病無典型的症狀和體徵,大部分病人在術中或術後被發現,少數病人發現時已屬晚期。本病不僅侵及闌尾局部及其周圍組織,還可向遠處轉移。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adenocarcinoma  of appendix
  • 就診科室:腫瘤科
  • 多發群體:40歲以上男性
  • 常見發病部位:闌尾
  • 常見症狀:右下腹痛、右下腹包塊、食慾下降、乏力、消瘦、腹腔積液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確。

臨床表現

1.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右下腹痛或右下腹包塊。腫瘤可使闌尾根部狹窄、閉塞,導致闌尾腔內分泌物不易排出,黏液積聚,可並發感染,增加腔內壓力,出現類似闌尾炎表現。被大網膜包裹後,與周圍組織粘連形成包塊,術前易誤診為闌尾膿腫
2.消耗症狀:可有食慾下降、乏力、消瘦、腹腔積液等惡性腫瘤症狀。
3.闌尾腺癌的穿孔率高,可能與該病誤診率高有關。較大的腫瘤壓迫闌尾近端狹小的管腔,使管腔被堵塞,分泌物不能排出,壓力增高致破裂、穿孔。也不排除因腫瘤侵犯結腸出現壞死、崩解而穿孔的原因。穿孔更易導致術後腹腔種植轉移,少數患者出現腸梗阻症狀。

檢查

1.血液檢查
白細胞計數常升高,有全身消耗症狀時,血紅蛋白可降低。
2.組織病理學檢查
通過纖維結腸鏡取腫物做病理學檢查,可明確診斷。
3.X線鋇灌腸
可見盲腸有弧形壓跡或充盈缺損,黏膜皺襞紊亂,甚至消失,腸壁僵硬。
4.B超檢查
右下腹出現邊界不清的、低回聲的團塊狀影,腫瘤較小時僅見闌尾增粗。
5.CT、MRI檢查
可有影像學改變。
6.纖維腸鏡檢查
可見盲腸在外壓下隆起,部分黏膜糜爛、水腫,嚴重時可觸及腫物。

診斷

本病無典型的臨床症狀。對40歲以上患者,長期出現右下腹疼痛或無痛性包塊,經抗炎等治療後,包塊無縮小,甚至加重或增大,伴消瘦、貧血、腹腔積液者,或闌尾術後傷口遷延不愈,甚至形成瘺管者,應疑為本病。可行X線鋇灌腸、B超、CT等檢查協助診斷。對術前不能確診者,需剖腹探查。本病常因急性闌尾炎在手術時發現局部腫物而考慮本病,可作冰凍切片以確診。

治療

本病以手術等綜合治療為主,可輔以化療。
1.手術治療
(1)單純闌尾切除術 若腫瘤分化良好,無淋巴轉移或侵犯靜脈,體積小,未侵及黏膜下層者,可行單純闌尾切除術,但仍有爭議。
(2)右半結腸切除術 在病程早期,僅侵犯黏膜下層,也應行右半結腸切除術。經右半結腸切除術者較單純闌尾切除術者的5年生存率更高。一次性右半結腸切除較第二次切除的預後更好。對可疑病例需認真探查,術中冰凍切片檢查以爭取一次根治性手術。術中可行腹腔化療(用氟尿嘧啶沖洗腹腔)。
(3)右半結腸切除術加雙側卵巢切除術 闌尾腺癌易種植轉移至卵巢,對女性患者,術中應探查,必要時快速活檢,以確定是否同時切除。
2.術後輔以化學治療
目前III期結直腸癌和具有高危因素的部分II期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是奧沙利鉑聯合氟尿嘧啶類藥物(5-氟尿嘧啶)的方案,應持續治療6個月。
3.IV結直腸癌的治療
以化學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方案,化療藥物包括5-氟尿嘧啶、卡培他濱、奧沙利鉑、伊立替康、貝伐單抗、西妥希單抗、帕尼單抗等多種藥物,常用化療方案有:FOLFOX、XELOX、FOLFIRI等,在化療基礎上酌情聯合貝伐單抗、西妥希單抗、帕尼單抗等靶向藥物治療。
4.腹膜種植的治療
採用腫瘤切除術聯合術中腹腔熱灌注化療,對於黏膜型腺癌伴腹腔轉移者具有一定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