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戈莊

閻戈莊

閻戈莊,前隸屬山東省安丘市王家莊鎮,現隸屬於濰坊市峽山區王家莊街辦,離濰坊市60公里,離峽山區15公里,北距王家莊1.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閻戈莊
  • 隸屬:濰坊市峽山區王家莊街辦
  • 人口:1036人
  • 北距王家莊:1.5公里
閻戈莊村,沿革,

閻戈莊村

北和東北與顧家嶺、東吳家漫、興山相鄰,東面就是省內最大水庫——峽山水庫,南鄰孫孟、王家杭,西靠景黃公路。人口1036人三百餘家。農業以大棚蔬菜、大薑黃煙等為主,男人建築女人刺繡是本村的工副業,青壯年大多出外打工掙錢。

沿革

明萬曆年間,閻氏八世祖遷善公輾轉來安丘城東四十里浯水西岸定居。傳說村前十字大溝是一古老村落的十字大街,但當時已無人煙,只有大溝東南隅有一古老住戶,姓黃,傳為古產人。在十字溝的南頭,有一古村落,當時已無人家,仍有地片名曰『南莊子』地。十字溝的西南隅和西北隅,今名南溝崖和南家西,曾是村落,但比南莊子要晚得多,在遷善祖來時也已無人居住,只剩坍盡的屋基。大溝東南隅叫東溝崖,地下一米處有許多瓦礫、紅燒土、古井等文化層,瓦礫像秦漢或之前的陶片。遷善祖就定居於十字大溝的東北隅,南邊就是十字溝入浯河口之東西溝,大溝上游是源於青公埠南麓的一條季節河,向東注入濰河支流浯水,遷善祖卜居浯水(浯河)西岸,村莊向東三里便是濰河(古稱濰水),浯河沿村東向北五里匯入濰河,濰河與浯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先祖在此定居之後,人稱閻哥家,後稱閻家莊(家在當地讀古),清末民初改為今名閻戈莊(閻戈莊的“戈”字在本地的老人中仍讀古)。
閻戈莊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原在南溝南邊的姓黃的和姓張的幾戶人家,被外界稱為“小閻戈莊”,在小閻戈莊有一古關公老爺廟,始建於何時已不可考,只知在民國間,有村民序五公閻毓芫領袖重建,“小閻戈莊”是外村人的稱謂,本村人稱南莊,但對外統稱閻戈莊,在這之前的古村落之名已不可考。清末民初始設行政村,1945年解放,1958年修峽山水庫,1960年原村整體搬遷至西北三里外古龍王廟北建新村,仍叫閻戈莊。自1960年到1976年共移民到外省外縣一百多戶。本村現有三百多戶,人口1036人。
閻戈莊是一個水清土沃、樹木蔥鬱、美麗富饒的村子。村子內外的楸樹、 梧桐、國槐、白楊一片蔥鬱, 特別是楸樹,在本地生長特別旺盛,長得特別特別迅速,據保留下來的板材考證,年輪的直徑寬度可達0.5到1公分,與梧桐相仿,當地有“楸樹難長檁、梧桐難長梁”(意為成梁檁之前長得較慢,之後便長得非常快)的說法,故而遠近聞名。北大林懷德公墳後的大白楊樹更是遠近聞名,曾經有一家用二把手大車子送閨女的,路過此處來看大樹,兩個推車子的加一個幫車子的三人牽著手還摟不過來,又接上一支襻,仍然不夠頭,車上的媳婦趕緊下車跑去拿起襻的另一端說“正好加上我就夠著了”。於是,一提起這棵樹的粗細,人們就說:“三庹一襻外加一媳婦”。真可惜,大躍進時被公社伐倒,因沒法裝運也沒那么大的鋸割,直到一九六零年水庫蓄水被水漂走。
一九五八年,修峽山水庫,舊村劃在水庫之內,一九六O年整體搬遷到三里以西的龍王廟之後隅,即閻戈莊今址。村內除閻姓之外,還有黃、張、孫等姓,都是晚些代(清朝)才遷入的。前邊所說最古老的黃姓即今黃智生家。村中各姓和睦相處,不分尊卑,信奉“有百年鄰居,無百年親戚”的傳統,本村親戚間的稱謂,不過兩代,就又回到鄰里世稱,家家如是,已成定例。甘甜的濰浯河水,肥沃的沖積平原,厚重的歷史文化,樸實醇厚的民風,滋養著向善的宗族血脈,更使其根深葉茂,蕃衍廣大。閻氏家譜載:本支族人自居安丘東鄉濰浯之畔“拒濰水淮陰之囊沙不遠,枕蓋公黃老之遺徽猶存,嘗聞積德厚者流澤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幾百年來,閻氏與本村其他姓氏一道共同創造著社區文明和推動著鄉村文化的發展。
閻戈莊村今址,在古龍王廟後及西側,占地約二十萬平米,村址的西部至少在明末清初時還曾經是移民村落,村名大邦(大幫意思),後散往外村,據傳有往灰溝子等村的。閻氏祖上就有娶大邦女為配偶者。今址的中後部曾有一薛家莊村落,該村在民國時期遷往顧家嶺村。
閻戈莊村原屬安丘縣孫孟鄉,後改名安丘市王家莊鎮,2007年11月劃入濰坊市峽山生態經濟區,王家莊街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