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系客家菜

閩系客家菜,是福建客家人用料以肉類為主,水產品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注重火功,以燉、烤、煲、釀見長,尤以砂鍋菜聞名;造型古樸,鄉土風貌明顯,現今保留於農家或飯店酒家的客家烹飪技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系客家菜
  • 英文名:KAKKA CUISINE
  • 口味:鹹,肥,熟
菜品簡介,美食分布,閩系客家菜代表,經典菜式,汀州泡豬腰,汀州燈盞糕,永定芋子包,連城涮九品,連城白鶩鴨,上杭簸箕粄,

菜品簡介

閩系客家菜是客家菜兩大派系之一,主要流行於福建龍巖、長汀、連城、永定等地,其中長汀(汀州)(2005年11月)是中國客家菜之鄉。閩系客家菜用料講究鮮嫩,講究野生、家養、粗種;加工講究煮、煲、燉,不破壞食物營養與纖維;烹調講究原汁原味,膳食講究搭配,講究效用,多用藥材調理陰陽,清降補瀉,並根據時令增減食物品種。
傳統的閩系客家招牌菜有: 白斬河田雞、汀州泡豬腰、汀州酒娘、汀州燈盞糕、汀州珍丸、汀州炸肉丸、煎薯粄、長汀米粉、芋子包、下洋牛肉丸、泡鴨爪、涮九品、白鶩鴨、紅心地瓜、簸箕粄,閩系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鹹、熟"。

美食分布

長汀白斬河田雞、汀州泡豬腰、汀州酒娘、汀州燈盞糕、汀州珍丸、汀州炸肉丸、煎薯粄、長汀米粉
上杭:簸箕粄

閩系客家菜代表

白斬河田雞
營養價值長汀河田雞是我國五大名雞之一。《中國菜譜》載:"河田雞起源於福建長汀縣河田鎮。"據傳:唐明皇喜好清明鬥雞,立雞坊於兩宮。唐開元年產河田雞選送到長安,列為鬥雞之一。到明朝有一時期亦盛行鬥雞。河田雞選送京都,曾被譽為鬥雞之雄,每每取勝。
河田雞特徵鮮明,公雞,三黃、三黑、三叉紅,即嘴黃、腳黃,全身毛色金黃;兩翅尖各有3至5片半黑扁毛,尾端有7至9片黑綠色毛彎翹在後;雞冠頂端呈三叉形,鮮紅明亮。母雞,體圓腳較短,全身毛色淡黃,頸項毛帶有碎米般黑色斑點,翅尖和尾端毛稍大而短,雞冠鮮紅,標準的河田雞被定為出口活雞的名貴商品。長汀民間烹雞的方法多式多樣,而薑汁雞白斬雞較為普遍,為宴席之必備。在白斬雞中,又以白斬河田雞最為著名,它經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脫骨而深受讚譽,為汀洲自古以來之名特優佳肴,向來被列為閩系客家菜之首;其雞頭、雞爪雞翅尖更是下酒好料,俗有"一個雞對七杯酒,一對雞爪喝一壺"之說。

經典菜式

汀州泡豬腰

汀州泡豬腰是長汀縣的特色客家小吃,因其味道獨特而受歡迎。製做方法:撕掉豬腰的外白膜;然後將豬腰洗淨;對半切開,剃除裡面白筋。將半片豬腰斜切成片,越薄越好,將豬腰片在水裡洗上10遍,再用清水加少許鹽、10滴酒浸泡10分鐘濾出;鍋里下高湯放薑絲大火燒開,將濾出腰片拌上地瓜粉;把腰片倒入已經滾開的湯水裡燒開後1-2分鐘,咬開腰片斷紅即可,而後放入蔥花,立即關火放鹽、雞精調味。

汀州燈盞糕

汀州燈盞糕因形似古代扁圓形的豆油燈盞而得名。它是將大米和黃豆浸泡後磨成米漿,調入細鹽、味素、蔥花再用湯匙舀到特製的圓勺內,沉入煮沸的油鍋中。米漿在沸油中迅速膨脹成圓球形,很快就熟,至底面金黃時即可,入口酥脆,因其迅速膨脹的過程如同變魔術一般,又稱為“魔術糕”。

永定芋子包

芋子包是客家人的經典美食之一。“無山不客客住山”、“番薯芋子半年糧”,客家人多居住山區,芋子是主要雜糧。所以吃雜糧時不斷變換口味,芋於包,芋子餃,芋子肉丸等種種食品便應運而生。芋仔包就是用芋子加適量木薯粉做包子皮包成的一種包子,製做方法簡單,一般將個大、易爛的芋子洗淨,連皮置鍋內煮熟,然後取出剝去芋子皮,置簸箕內搗(爛)成芋泥後,加入適量番薯粉和精鹽,用擀麵杖擀成包子皮。而內餡是瘦豬肉、香菇、冬筍(或筍乾)絲、蝦仁、籮卜絲、蔥白等料,並將其剁碎,放入精鹽、味素下鍋翻炒,濾去湯汁即成餡心。芋子包包好後,擺入墊有紗布的蒸籠中,下鍋用猛火蒸15分鐘後便可出鍋擺盤,放入麻油、豬油等調料。

連城涮九品

連城傳統涮酒名菜,俗稱“涮九門頭”系選用牛身上的九個部位的肉,即牛舌峰、百葉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瘠肉、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經過嚴格選料,精細刀功,輔以佐料、米酒和中草藥製成。由於食用的是牛身上九個部位的肉,幾故又有“一餐吃了一頭牛”之說。

連城白鶩鴨

連城白鶩鴨出產於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嘴黑、腳烏、全身羽毛潔白。清朝道光年間被列為"珍品、貢品"。連城白鶩鴨含有17種胺基酸和10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膽固醇含量低。

上杭簸箕粄

簸箕粄是著名客家小吃,屬於粄的一種。發源於龍巖上杭縣官莊畲族鄉。因舊時用米漿均勻攤在簸箕中蒸熟包後包餡而得名。存在於閩西、粵西、贛南一帶,尤其是閩西的西南一帶特為流行。在閩西連城縣,連城人把簸箕粄叫"捆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