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方言區

閩南方言區

閩南方言的代表點是經歷過歷史變動的。泉州是閩南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宋元之後,泉州港成為全國海外交通的重要中心之一,地方經濟十分繁榮,泉州話一直對全區方言有影響。清嘉慶年間,黃謙據泉州話所編韻書《匯音妙悟》,是閩南各地韻書的藍本。後來漳州、廈門的韻書都是從它演化出來的。閩南最古老的劇種——梨園戲和古老曲藝——南曲,至今還以泉州音為標準音。應該說,直到19世紀,泉州還是閩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南方言區
  • 最早開發地:泉州
  • 最早開發時間:宋元朝
  • 包括:廈門話區、泉州話區等
明代以後,泉州港衰落,漳州的月港(今海澄)曾一度成為閩南對外貿易的商業中心。但不久又被新興的廈門港所代替。
廈門原是閩南漳、泉港口間的一個小島,縱橫只有30華里。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島上築城寨,置“中左所”,城名“廈門”。明末清初,鄭成功把廈門、金門作為抗清復台的根據地,為表達他忠於朱明王朝,改廈門為思明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廢思明州,恢復廈門舊名。鴉片戰爭後,廈門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此後廈門逐漸發展成為全省對外交通的大港,1912年4月,廈門從同安縣分出來,建立思明縣,民國24年(1935年)設為市之後,移居島內的既有說泉州腔的5縣人,也有說漳州腔的7縣人,逐漸地兩種口音混合成了廈門腔。傳到台灣去的也是這種口音。從語言特徵說,廈門話也是閩南各地最容易接受、最有代表性的。
閩南方言歷來有泉州、漳州兩種口音,廈門興起後出現另一種帶混合性質的廈門口音。除此之外,在西部龍巖、漳平一帶由於受客家話的影響,也形成了另一種口音。這樣,閩南方言可分為東、南、西、北四片。這4片和現有行政建制關係如下(同安現已成廈門的一個區):
東片,廈門話區:廈門、金門2市、縣。
北片,泉州話區:泉州、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石獅9市、縣。
南片,漳州話區:漳州、龍海、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雲霄、東山、詔安10市、縣。
西片,龍巖話區:龍巖、漳平(包括舊寧洋)。
以上4片可以稱為本土閩南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