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話

漳州話

漳州話是閩南語漳州地區的一種方言漳州話,相對廈門話台灣話還有粵東地區的海陸豐方言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大致相同,均屬於閩南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漳州話
  • 類別閩南語
  • 釋義:漳州地區的方言
  • 地區:漳州地區
和古漢語關係,部分來源,使用地區,

和古漢語關係

今天的閩南話還保留大量隋唐、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古語的面目,因此被稱為“古漢語(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據專家研究,在中國現存的各種方言中,唯有唐初開漳後形成的閩南語最接近隋唐的官音《切韻》,最切合古音韻律;然而這種古音“在中原地區早已不存在”(《文史知識》1988年3期)。它不但至今在閩南、台灣及東南亞地區廣為保存了下來,而且還在繼續傳播。
如今在閩南話當中,仍保留許多古漢語辭語,如鼎(鍋)、面(臉)、伊(她)、走(跑)、箸(筷子)、卵(蛋)、莫(不要)、拍(打)、日頭(太陽)、暗暝(夜晚)、滾水(開水)、老伙(老頭)、姊(姐)、呷(吃)、困(睡)、裳褲(衣服和褲子)、行狀(模樣、風貌)、虬(捲曲)、烏(黑)、郎(人)等等。

部分來源

漳州話是閩南語漳州地區的方言。聖祖陳元光所率開漳將士絕大部分來自河洛固始,他們通用中原的河洛話,亦稱河佬話。 早期戍守閩粵的中原府兵後裔也自稱為“河佬”。河洛話逐漸成為閩南本土通行的話語。
有學者還舉出大量古詩文為例證:閩南話“假使”叫“設使”,曹操《自明本志令》有“設使天下無孤”;閩南話“好勢”是好的意思,江淹《雲山贊序》云:“壁上有雜畫,皆作山水好勢”;閩南話把費用、盤纏叫“所費”,《世說》云:“所費誠復小小”;閩南話步行叫“步輦”,這是唐代中州話,《唐語林》道:“上令左右以步輦召之”;閩南話“大漢”,意指高個子、長大,杜荀鶴詩云:“不覺裹頭成大漢,昨夜竹馬作兒童”。閩南話把讀書叫“讀冊”,《唐書》云:“中書令讀冊”……等等。這些現今常用的閩南話我們都可在漢唐的詩文中找到字眼或辭彙。
隨著眾多開漳將士後裔陸續自閩南播遷開去,河洛話(即閩南話)成了中原南下的群體標誌——早期播遷入粵者稱為“河佬話”或“福佬話”或福建話;後期播遷入台灣者稱為“閩南話”或“台灣話”,傳入東南亞及海外者稱為“唐人話”或福建話。追本溯源,不管是閩南話、河佬話、福佬話,還是台灣話或唐人話,都與中原話、河洛話一脈相承。
隨著閩南漳州移民的遷徙向台灣和東南亞等地繼續傳播,閩南話就成了台灣和東南亞華人社會的最主要語言。他們都講閩南話,並且大多講的是近於漳州腔的閩南話。他們仍保持唐初開漳以來世代相傳的河洛話,並多以“河洛人”或“唐人”自豪。

使用地區

以中原河洛話為源頭的閩南話不僅流播於閩南、台灣和東南亞地區,還流播到浙江南部、和江西東北部甚至四川成都附近、江蘇宜興以及湘西局部等地區。據估計,至今海內外講閩南話的人數約5000萬人以上。閩南話現為現代漢語七大方言之一閩方言的主要次方言,也是世界60種主要語言。
漳州話,相對廈門話台灣話還有粵東地區的海陸豐方言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大致相同,均屬於閩南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