閤門使

閤門使是官名。唐末﹑五代有閤門使,掌供奉乘輿,朝會游幸,大宴引贊,引接親王宰相百僚藩國朝見,糾彈失儀。

五代以來,多以武臣任職。宋置東﹑西上閤門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皆武官清要之選 ,多以外戚勛貴充任。紹興五年(1135),詔右武大夫以上皆稱知閤門事兼客省、四方館事。官未至者稱同知閤門事,在知閤門之下。
宋代閤門司掌禮賓贊引 ,扼守皇帝與百官之間信息通進的要路 ,是直接服務於最高權力的內廷機構。閤門官員以出身論 ,以外戚勛貴為主 ;以官階論 ,屬於武選官。宋代官制 ,文官—武選官—軍職三途分立 ,北宋中期以後 ,武選官便被完全排斥在中央高層行政權力之外。
北宋中期以後 ,隨著樞密院的外廷化 ,文官占據了樞密院長貳職位 ,武選官被完全排斥在中央高層行政權力之外 ,門司等內廷機構成了武選官在中央所掌握的最重要的職位資源。門司直接服務於最高權力 ,門官員多出身於外戚勛貴 ,地近而人親。從神宗朝開始 ,門官員依憑皇權 ,試圖重返樞密院。南宋孝宗則明確提出要以武臣為樞密長貳 ,希望藉此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但是 ,同文官相比 ,門官員素質低下 ;同軍職相比 ,武選官又非職業軍人。孝宗的做法非但“不足以服文吏之心” ,激起了文官的強烈反對 ,而且還有可能引發軍職的反感 ,“反激武臣之怒”。在文官—武選官—軍職三途分立的體制下 ,孝宗“右武”強兵的願望化為烏有。門官員可以得到皇帝的信任 ,卻受到文官的鄙薄與制度的遏制 ,抱負及權力欲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得到釋放 ,在極端的情況下便可能演變成佞悻干政 ,對國家政治造成巨大損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