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魯紅乾椒

開魯紅乾椒

開魯紅乾椒,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開魯縣是中國最大的縣域紅乾椒生產基地,享有“中國紅乾椒之都”之美譽。開魯紅乾椒皮紅肉厚、色質純正、果實細長、品質優良,產品銷往中國國內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並出口新加坡、韓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從2000年起,每年8月份,開魯縣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開魯紅乾椒節”。

2010年0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開魯紅乾椒”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魯紅乾椒
  • 產地名稱: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
  • 品質特點:皮紅肉厚、色質純正、果實細長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0年第17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2月24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地圖信息,

產品特點

開魯紅乾椒皮紅肉厚、色質純正、果實細長、品質優良,除維生素、辣椒素和各種營養物質含量比其他地區生產的同類產品較高外,還具有特別香濃的辣味,被稱為“香辣型”,是辣椒中之上品。
開魯紅乾椒開魯紅乾椒

產地環境

開魯縣土地資源豐富,縣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土質以黑白相間五花土為主,有機質含量適中,光照資源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3100小時左右,年降水在340毫米左右,雖然降水少,但88.6%都集中在作物生長的5—9月份,屬雨熱同季,條件極適宜紅乾椒的生長。

歷史淵源

據《開魯縣誌》記載:紅乾椒在開魯已有30多年的種植歷史,種植規模遍布全縣各個鄉鎮。
最初的開魯紅乾椒是默默無聞的,即使開始出現規模化種植也是如此,當時人們缺少的不光是品牌意識,還缺少市場意識。分散種植、分散銷售,坐等客商上門收購,本來市場上不愁銷路的紅乾椒卻形成了買方市場。
開魯縣根據當時的紅乾椒產業發展現實,推行特色農產品品牌發展戰略,制定了開魯紅乾椒發展規劃,從此開魯紅乾椒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1988年,開魯縣道德紅乾椒市場建立,在此基礎上,開魯縣沿303國道兩側道德至大榆樹段建設生產基地和百華里紅乾椒批發市場,並且形成了兩家比較突出的大型紅乾椒市場,年購銷紅乾椒都在5000萬千克左右,成為開魯縣紅乾椒的主要集散地。
1991年,開魯紅乾椒協會的前身——道德紅乾椒協會成立,致力於紅乾椒生產技術的研究和培訓,使農戶逐漸擺脫了過去憑藉個人經驗種植的局面,開魯紅乾椒協會試驗推廣的紅乾椒高產栽培技術“紅乾椒高產栽培技術”也獲得了內蒙古自治區“金橋工程”優秀項目一等獎。
開魯紅乾椒開魯紅乾椒

生產情況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魯縣就有部分鄉鎮村在一家一戶的庭院中零星種植,由於紅乾椒價格明顯高於玉米每市斤0.20元的四至五倍,農民就對種植紅乾椒有很好的認識,但當時農副產品處於統供統銷,紅乾椒受到收購量的限制,人們只限於庭院種植,擴大不了生產。
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銷售紅乾椒逐步走入市場化運營,種植紅乾椒的農戶,開始試著進入市場自由交易,在逐漸交易良好的情況下,把紅乾椒也由當地市場擺到了外地市場。如道德鎮道德村的幾戶農民,就把自己種的紅乾椒加工成各種辣椒碎擺到了瀋陽、大連的集貿市場,經過幾年交易,得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從此,紅乾椒也由庭院走向了大田,種植面積迅速擴大。但由於當時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開魯縣紅乾椒種植直至20世紀90年代末,全縣不足1萬畝。而且90%以上集中在道德鎮,其它鄉鎮如大榆樹鎮紅星村,黑龍壩鎮二道灣村也有少部分種植。
1999年,開魯縣在全縣範圍內發展訂單農業保護了農民利益,引進新品種打開國內外市場,制定規範化紅乾椒優質高產栽培模式提高紅乾椒產量、品質,創開魯品牌,簽訂單種紅乾椒與鄉鎮實績考核掛鈎,引導農民種紅乾椒。2000年種植面積達到14萬畝,2001年20萬畝,2002年35萬畝,2003年45萬畝,2004年31.4萬畝。
2009年,開魯縣共種植紅乾椒20多萬畝,其中紅鮮椒10萬多畝,分布在全縣十二個鎮場、100多個嘎查村,據估算,畝產平均達到2000斤左右,畝效益達2000元以上,成為開魯農民致富增收的“鐵桿”莊稼。
2012年,開魯縣紅乾椒平均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左右,年產紅乾椒20萬噸以上,年產值達15億元,純收入10億元,紅乾椒產業每年為全縣農牧民人均增收3300元,占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30%。

產品榮譽

2000年,包括開魯紅乾椒在內共30個品種被內蒙古自治區評為無公害產品。
2002年,開魯紅乾椒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
2007年,開魯紅乾椒經專家評定後獲自治區優質產品稱號,並註冊,獲國家專利。
2010年02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開魯紅乾椒”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4年,20萬畝開魯紅乾椒標準生產基地被認證為綠色食品。
紅乾椒育苗基地紅乾椒育苗基地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開魯紅乾椒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魯紅一號、道德紅。
(二)立地條件
土壤類型為黑五花土,有機質含量≥1.2%。土壤質地疏鬆通透性強;土層厚度達40厘米以上,保水保肥、有利於排水;土壤pH值7至8。
(三)栽培管理
1. 種子選擇:選擇提純復壯繁育的魯紅一號或道德紅辣椒種子,種子質量應符合國家的有關要求。
2. 輪作:與茄科蔬菜之間實行3至4年輪作。
3. 播種:塑膠大棚冷床育苗於4月上旬播種。播種量每公頃栽培面積用種子0.75至1.05千克。每平方米苗床播種5至7克。
4. 分苗:當幼苗生長到3至4片真葉時,採取單間單株分苗法,按株行距10厘米×10厘米於棚內分苗。
5. 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前應保持棚內溫度28℃,幼苗出土後保持棚內溫度18℃至22℃;苗期管理前期主要是加強保溫,防止凍害;後期主要是通風降溫,防止秧苗徒長;當秧苗長到8至10片真葉、子葉部位莖粗達到0.3厘米至0.4厘米時,可準備定植;定植前7至10天對幼苗進行通風鍛鍊,到定植時應能夠適應外界環境;苗期管理大約需要45天。
6. 定植:5月20日左右定植,定植本田前茬應是非茄科作物生產地塊。定植密度為6.75至7.5萬株/公頃,即做底寬70厘米,上寬55厘米,高10至15厘米的高平畦覆地膜定植。
7. 水肥管理:定植前有機肥施入量為每公頃≥7萬千克;開花前磷肥的施用量為每公頃≥150千克專用肥並澆水。
8.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
1. 採收時間:下霜前,當椒果著色量≥80%以上,帶根採收。
2. 晾曬和烘乾:
(1)本田晾曬:先頭朝上根朝下曬3至5天,再根朝上頭朝下曬3至5天,反覆晾曬至椒果乾至七成後上垛,先頭朝外根朝內垛1.5米高,8至10天翻搗一次垛,改為頭朝內根朝外垛10天左右,最後散曬3至5天,達到握不出氣手捻不打滑即可出售。
(2)人工烘乾:採收後摘下椒果利用烘乾塔對椒果進行烘乾,烘乾標準為椒果的含水量為18%至22%。
(五)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椒果為羊角形,香辣味,顏色紫紅色。
2. 理化指標:
項 目
指 標
果長
13—16厘米
直徑
1.7—2.0厘米
水分(%)
18—22
紅色素(色價)
E—14
辣椒素(毫克/千克)
≥658.8
鉀(毫克/千克)
≥34700
維生素C (毫克/100克)
≥88.00
3.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開魯紅乾椒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內蒙古自治區開魯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開魯紅乾椒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地圖信息

地址: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委老幹部局(寶開線西)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