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江豆筍

開江豆筍

開江特產豆筍又名豆筋,是四川省開江縣著名的地方小吃。此品以黃豆為原料經過十幾道工序加工提煉而成,營養豐富.口感勁道,有濃濃的豆香味。本品食用的方式很多,可燉,炒,煲等還可以燙火鍋,可以拌冷盤等。根據你自己的口味食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開江豆筍
  • 別稱:豆筋
  • 流行地區:四川省
  • 類別:地方小吃
歷史悠久,營養豐富,傳統製作技藝,綠香豆筍,

歷史悠久

開江豆筍傳統製作技藝產生並流傳於四川省達州市開江縣的新寧鎮、普安鎮和甘棠鎮,是一種獨特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藝,源於清朝初年的“湖廣填四川”時期。據1989年編撰的《開江縣誌》記載:“……最早產於甘棠鎮的白楊魯家溝。其品種有大豆筍、簽子豆筍兩種。主要成分為蛋白質,營養豐富,適用於素炒、雜燴、油炸或滷製,色味鮮美,毗鄰各縣頗負盛名,遠銷渝、萬等地”。
開江豆筍開江豆筍
據《開江縣誌》記載,開江豆筍工藝技藝源於清朝初年,距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2008年被達州市文化局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9年5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營養豐富

開江豆筍采眾家之長,採用優質大豆為原料,經過特殊加工而成,是達州市開江縣的特產之一,營養豐富、香嫩綿軟、口感嫩滑、食用簡單(30攝氏度以下清水浸泡4-10小時即變軟,炒、燒、燉、鹵均可)
開江豆筍屬於綠色食品,味道鮮美。含有高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鈣、鐵、鋅以及多種維生素。有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有利於小孩的生長發育。對貧血患者有益。
開江豆筍部分菜品開江豆筍部分菜品

傳統製作技藝

開江豆筍傳統製作技藝全程手工操作,所需器具如石磨、黃桶、搖架等手工製作技藝獨特,製作豆筍所需原料主要選用本地出產的“六月黃”大豆,較其它大豆的蛋白質含量更為豐富,而且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屬豆製品原料中的上品。
開江豆筍
其具體製作流程為篩選——浸泡——磨漿——過漿——燒漿——提取成型——烘乾。通過傳統手工技藝生產出來的開江豆筍,適宜多種烹調方式,炒、燒、燉均可,而且久燉不散,口感嫩滑、細膩,味道醇香、鮮美。
開江豆筍傳統製作技藝第八代傳人梁遠剛創辦了“開江綠香豆筍廠”,把開江豆筍傳統製作技藝發揚光大。
  1. 第一步:篩選——豆筍注重選料,一般選用開江本地出產的“六月黃”或“八月黃”大豆,並由人工清除豆子中的雜物。
  2. 第二步:浸泡——把選好的豆子倒入大黃桶中,用清水浸泡,豆子計量單位為“桌”,一“桌”大約四升(升子是舊時量穀物的器具,一升子即為一升)。
  3. 第三步:磨漿——將浸泡好的豆子連同水一起用木水瓢舀到石磨中,開始磨漿,石磨轉動的速度要適中,以磨出的漿較為細滑、無明顯顆粒為宜,磨出的漿直接用木桶盛好。
  4. 第四步:過漿——在搖架下方套一塊過濾布,把磨好的漿舀入濾布中,搖動搖架,從濾布中能流下去的就是可以製作豆筍的豆漿了,濾布上面留下的是豆渣。
  5. 第五步:燒——把濾好的豆漿倒入大鐵鍋中,用文火燒開,燒開後即全部舀出,用木桶盛好。
  6. 第六步:提取成型——將燒制好的豆漿重新倒入鍋中,以文火加熱,用蒲扇扇動鍋中的豆漿,使其表面凝成一層膜狀皮,然後用準備好的竹籤把皮裹起來,這樣,豆筍就成型了,再把裹好的豆筍放在擱箱上,如此反覆,直至把鍋中的漿提取完為止。竹籤上裹的層數視製作的豆筍大小而定,大豆筍至少要裹10層以上,小豆筍裹3層就可以了。
  7. 第七步:烘乾——把擱滿豆筍的擱箱抬到室外晾曬,一般以陽光照曬為主,必要時,也可以等提取成型後用灶內的碳渣余火進行烘烤,其目的是把製作出來的豆筍烘乾。

綠香豆筍

綠香豆筍是集眾家之長,採用優質大豆為原料,經過特殊加工、烘烤製作、真空包裝而成的綠色食品,是開江縣著名的地方特產,其營養豐富、香嫩綿軟,口感獨特,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綠香豆製品廠一貫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年產豆筍150噸,產品遠銷國內外。2006年該產品獲得達州市首屆旅遊發展大會優秀獎,2007、2008年獲得開江十佳誠信經營示範企業和開江質量管理先進單位。
四川電視台《吃八方》專題開江豆筍是開江農耕文化文明進程的證物,是中國營養食品展示柜上的真品。豐富的文化內涵賦予了開江豆筍高貴典雅的身份,但很多人只緣生在此山中,還不識廬山真面目,媒體應該將開江豆筍推介給全國各地的美食家,川台的記者慕名而來,我想意義就在這裡。
開江豆筍宴菜品——果老神湯開江豆筍宴菜品——果老神湯
川台的老師們走進甘棠農家,專心致志地拍攝當地農家用傳統工藝生產豆筍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鏡頭他們都盡力選取最好的角度,最適合的光源,把一個個本不起眼的生產過程拍得美輪美奐。拍攝豆筍的生產過程時間很長,拍攝工作十分辛苦,即使是寒冷的冬天,攝像師周江也累得滿頭大汗,這一拍就拍到中午12點,但他們沒有走上餐桌,而是直奔專門做豆筍宴的明月湖“朋緣山莊”,坐車趕船步行,走到目的地已經是下午一點多鐘,由於坐船的時間較長,主持人劉亞瓊的臉都凍變了色,但他剛到目的地,就拿上我們準備的相關文化資料仔細了解,一邊看資料,一邊烤著一個小小的火爐,一邊瑟瑟發抖。攝像師周江在廚房裡的炊煙里,一絲不苟地記錄著關於開江豆筍的故事,編導陳凌波和開江廣電局的局長蔣偉在旁邊一絲不苟地策劃著名。接著,要把所有的菜品端上船,營造在船上悠閒品嘗的氣氛,主持人劉亞瓊和達州台主持人李琅二話不說,脫下外衣,泰然坐在寒風中,激情講述著開江豆筍的動人故事。節目錄製完畢,意識下午三點鐘了,我的肚皮早就不爭氣的吵鬧不休,但他們似乎被“開江豆筍宴”深深地吸引著,全然忘了肚皮的飢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