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研究

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研究

《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研究》是2009年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段平方

基本介紹

  • 書名: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研究
  • 作者段平方
  • ISBN:9787505875388
  • 類別經濟 > 經濟學理論與讀物
  • 頁數:276
  •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03-01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開放經濟下,巨觀經濟調控的目標是實現巨觀經濟的內外均衡,即在實現內部均衡的同時保持外部均衡。內部經濟失衡和外部經濟失衡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賴的,二者既有內在一致性,又有衝突性。所謂一致性,是指內部經濟失衡會導致外部失衡,外部失衡也會引起內部失衡,兩者會相互轉化,相互作用。所謂衝突性,是指在某些情況下實現內部均衡的政策會加劇外部失衡,反之,亦然。
目前,中國經濟內外失衡曰趨嚴重。內部失衡表現為儲蓄過剩,投資增長過快,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嚴重不足;外部失衡表現為“雙順差”持續增加,外匯儲備大幅增長,人民幣存在持續升值壓力。其中,內部失衡是主要的,內部失衡決定著外部失衡,同時,外部失衡反過來又加劇了內部失衡。由於貨幣政策出現利率和匯率目標的政策,中突,巨觀經濟調控顧此失彼,陷入政策困境。中國巨觀經濟運行出現的“三過”即投資過旺、信貸過多和順差過大的問題,就是內外經濟失衡的反映。內外經濟失衡不僅損害了國內居民的經濟福利,而且經濟失衡的壓力逐漸積累,必然使經濟硬著陸,最終造成國民經濟大起大落。巨觀經濟調控應該把握經濟發展的趨勢, 以實現經濟的動態均衡為目標,促進經濟的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
本書主要運用均衡分析法、演繹法和歸納法、歷史分析法,結合實證分析和規範分析,以開放經濟下的總量經濟學為基礎,分析了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概念的歷史演變及新的內涵,深刻分析了內外經濟均衡的對立統一關係及內外經濟非均衡的聯繫機制,總結了內外經濟均衡的調節機制和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及開發中國家和地區調節內外經濟失衡的經驗教訓,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外經濟政策衝突,對2002年以來的一系列巨觀調控政策和效果做了系統性評價,闡述了造成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的深層次原因,並從趕超戰略、傳統經濟方式視角與全球經濟失衡視角考察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問題。
筆者認為造成中國內外經濟失衡的原因是複雜的,既有經濟全球化、世界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貨幣體制缺陷等外部因素,又有國內傳統經濟發展趕超戰略、經濟發展方式等內部因素;既有制度、體制等長期因素,又有巨觀經濟政策不協調等短期因素。因此,本書提出治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總體思路,並從短期和長期兩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治理對策,力求標本兼治、多管齊下、綜合治理。治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短期內要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提高巨觀經濟調控的有效性和科學性,長期要深化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作者簡介

段平方,男,1963年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經濟學博士,現任教於鄭州大學商學院,從事國際經濟與貿易、世界經濟問題的教學與研究。參與省部級及廳級課題15項,獨立主持課題3N。在《江漢論壇》等國內重要和核心期刊仁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2007年參與“第一屆海峽兩岸博士生論文徵稿”評選,榮獲第一名。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開放經濟條件下內外經濟均衡目標的關係
第一節 非均衡的經濟運行與巨觀調控
第二節 內部均衡目標的定義和標準
第三節 外部均衡目標的歷史演變和標準
第四節 開放條件下內外經濟均衡目標的對立統一關係
第五節 各種衝擊的傳導機制與內外經濟失衡的調整
第二章 開放條件下內外經濟均衡的調節機制
第一節 開放條件下內外經濟均衡分析模型
第二節 開放經濟下內外經濟均衡的自動調節機制
第三節 開放條件下內外經濟均衡的政策調節機制
第三章 市場經濟國家實現內外經濟均衡的巨觀調控經驗
第一節 已開發國家實現內外經濟均衡的巨觀調控經驗
第二節 開發中國家內外經濟失衡與均衡——東亞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
第三節 中銷性貨幣政策效果的理論分析與國際經驗
第四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內外失衡與巨觀調控
第一節 1978-2001年實現經濟內外均衡的政策衝突
第二節 2002年以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及其發展趨勢
第五章 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成因分析
第一節 中國經濟內部失衡的成因分析
第二節 中國經濟外部失衡的成因分析
第三節 從趕超戰略、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視角看中國經濟內外失衡成因
第四節 從全球經濟失衡視角看中國內外經濟失衡
第六章 實現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對策研究
第一節 實現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總體對策思路
第二節 實現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短期對策
第三節 實現中國經濟內外均衡的中長期對策
結東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經濟均衡是西方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均衡分析法是經濟學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均衡分析法不僅用於研究單個市場的變化,還用於研究整個市場經濟的運行狀況,並為政府的巨觀經濟調控提供理論依據。經濟均衡之所以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核心方法,是因為西方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提出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是有效率的。以後_的西方經濟學家在一系列假設的情況下,證明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能夠實現競爭性均衡,福利經濟學第一定理說明競爭性均衡能夠實現帕累托最優,即經濟的均衡運行可以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經濟行為人能夠實現各自的最大利益。經濟均衡增長是穩定的、可持續的、協調的增長。因為完全競爭的條件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所以經濟均衡只是一種理想的經濟運行狀態,在現實中根本實現不了,經濟非均衡是經濟運行的常態。即使這樣,經濟均衡分析仍然是有意義的,因為,經濟均衡畢竟為經濟運行提供了一個理想的參照系。經濟系統受供給和需求兩種力量的影響,的確存在經濟均衡傾向,這是市場力量自發調節的表現。在現實中,經濟是非均衡的,但是應該認識到非均衡的經濟發展是有限度的,超過合理的限度,最終經濟非均衡就會演化成失衡,乃至經濟危機,經濟系統必然發生大的調整。因此,研究分析經濟均衡、分析非均衡偏離巨觀經濟均衡的程度,為政府實施巨觀調控提供參照系,進而為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