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屏村

開屏村現有人口4208人,1132戶,耕地500畝,其中黨員99名,村民代表75名。2008年底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0300元,各項工作都處於全縣的前列。在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全村上下共同努力,結合地處海安城郊的地理優勢,以“富裕開屏、文明開屏、生態開屏、和諧開屏”建設為總體要求,傾力規劃和推進小康示範村建設。今後,我村將繼續傾力打造小康示範村,把我們開屏村建成海安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開屏村
  • 人口:4208人
  • 人均純收入:10300元
  • 耕地總面積:214畝
經濟建設,文體衛生,和諧發展,村鎮特色,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發展重點,

經濟建設

我們開屏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城郊經濟。充分發揮兩條國道和三、四環路穿村東西腹地的區位優勢,以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推進全民創業進程,加快發展以二、三產業為主的城郊經濟。
1、增資擴容。對原有的村級工業園向北擴增,成為百畝工業園,園區建設投入已達3000萬元。經過多年發展。村工業園內共有企業45家,到2008年底產值總量達18000萬元,累計實現利稅1200萬元。
2、服務進區企業,提高三產服務效率。東湖家園作為一所流動人口雙集中居住點,工貿公司將兩幢宿舍樓和食堂浴室劃分為幾個區域,進行整體出租,交由承租方管理。另在328國道、世紀大橋下新建的開屏綜合樓也整體出租了,承租方投資了2000萬元,裝修為南通地區一流的休閒會館,帶動了村級經濟的發展活力。
我們開屏村轉變失地農民的思想觀念,大力發展民營經濟。
作為開發區的起步村,村絕大數土地被徵用,失地農民達90%。如何堅持城鄉統籌,把被征地農民的就業與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結合起來,多渠道拓寬就業崗位,幫助被征地農民就業,讓農民失地不失業,真正實現農民向居民的平穩過渡。
1、支持個體企業發展。充分挖掘“藏富於民”的潛力。在全村大力弘揚“三創”精神,宣傳發動營造濃烈氛圍,激發全民創業熱情,重獎創業先進典型,積極鼓勵民間資本轉化為企業資本,注重全程服務,切實幫助解決用地、用水、用電及交通等方面的問題;並要求村幹部興辦經濟實體,帶頭創業致富,6名村幹部人人都是民營企業“老闆”,真正做到了以幹部的信心、關心,增強村民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2、積極發展運輸業。根據開發區開發建設,利用交通方便的優勢,大力引導農民發展運輸業。現在,全村運輸車輛已發展到近200多輛。
3、積極扶持就業。村組織為無技術的失地農民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爭取勞動部門的培訓補貼,學成後推薦進廠就業。三年來全村新發展個體工商戶308個,私營企業102家,公司制企業35家,註冊資本達 32560 萬元,轉移勞動力 635 人。

文體衛生

我村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二十字方針來建設開屏村。
開屏村
隨著村級經濟的發展壯大,公益事業就有錢投入了。首先是逐步硬化村內每條道路,截止今年上半年已累計投資488多萬元,修築水泥路30公里,砂石路7.5 公里,下水道1200米,河道清淤5000米;並投資55萬元對村內自來水、電力線路、居民廁所進行全面改造達標。投資8萬元在東湖家園建成村文化廣場一座,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廣場配備了籃球場、桌球桌等,並安置了健身器材方便了民眾休閒,既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給外來務工人員提供休閒活動場所;在文明生態村創建活動中,投資50萬元建成垃圾箱112座、添置垃圾筒120個,成立了一支專業保潔隊伍,分區分段搞好村容村貌、環境衛生,提高村民生活質量。

和諧發展

針對我村村莊“規模小、數量多、分布散”的現狀,在黨委、政府的正確指導下,從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出發,進行重新規劃,著力推進農民集中居住點建設。從集約化土地出發,著手進行城中村改造。以城中村連片改造和項目拆遷建設居民公寓為契機,按城市功能分區要求統籌安排各類建設用地,將城市整體規劃與村一級管理體制協調起來,打破行政組的界線,採取組團式集中連片與局部分散相結合的空間可持續發展模式。在安置上,強化經濟利益槓桿的調節和引導作用,鼓勵失地農民和拆遷戶選擇公寓樓。目前全村已規劃三個集中居住點,可入住500戶,正在建設的有212戶,集約化土地250畝。
完善貨幣化、市場化的征地安置制度,建立起“經濟補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三位一體的新模式,實行土地徵用與勞動力安置、失地農民保險同步進行。積極縣政府、開發區的支持,以土地換養老保障的方式對本村居民進行了全覆蓋。農保952人,參保率達81.3%,城鎮職工保險1295人,參保率達51.2%, 最低生活保障全覆蓋。

村鎮特色

旅遊度假新去處——七星湖,坐落於開屏村。該湖有七個小湖泊連線而成,有七星高照之義。目前,該旅遊佳處二期工程已經啟動,目標是將七星湖建成上下聞名的旅遊度假勝地。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14畝(其中:水田139畝,旱地75畝),人均耕地2.8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735畝,荒山荒地1824畝,其他面積16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全村有12戶通自來水,有1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擁有電視機農戶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4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戶,分別占總數的67%和67%。
該村到鄉鎮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1.8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1.8公里,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9畝,有效灌溉率為65%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於磚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1.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05萬元,占總收入的54%;畜牧業收入1.45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頭,牛5頭);林業收入2.02萬元,占總收入的18%;第二、三產業收入0.78萬元,占總收入的7%;工資性收入0.22萬元,占總收入的2%。農民人均純收入82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2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人(占勞動力的8%),在省內務工2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站橡膠、蠶桑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戶,全村共鄉村人口75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33人。其中農業人口75人,勞動力26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其中哈尼族75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3人,參合率98%。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衛生院,距離鄉衛生院21.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小佛房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新城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8公里,距離中學21.8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人,其中小學生5人,中學生3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沒有收入,農村財務管理實行村財鄉管制度,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已成立民主理財小組.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農業基礎設施落後,農田水利滯後。科技含量低,農民生產方式粗放,難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抓住糯扎渡移民搬遷為鍥機,發展沿湖經濟,大力發展養殖業、橡膠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