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諸惡道

《閉諸惡道》屬於佛學專著,屬於三藏法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閉諸惡道》
  • 外文名:無
  • 作品:三藏法數。
  • 屬於:佛學
內容簡介
提婆達多,也是佛的一個堂弟,但是佛所做的一切什麼事情,他專門反對佛。有人說他與佛是冤家,有仇恨、有怨。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成佛,就是提婆達多幫助他成的;不單幫助他一世,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都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成就道業。不過是幫助的道路不同,他是在相反的那個道路上來幫助佛;所謂“逆助”,不是“順助”。怎么叫“逆助”呢?好像現在有一個人發心修道,另有一個人,一天到晚就給他麻煩,不是罵他一頓,就是誚他一頓,再不然就給他一點苦頭吃,總而言之,總給他麻煩。給他麻煩,這正是反面來試驗。
還記得果遵問我說:“我若試驗人可以不可以?”我說:“不可以!你要是證得果了,知道你一試驗他,他就成道了,那可以的;你若沒有證果,就不要試驗人。”你若試驗人,人家也要試驗你;你試驗人,人受不了了,這墮落;人家試驗你,你也受不了了,也墮落了。
提婆達多就不同,提婆達多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他的神通和佛是一樣大的,所以他來反面幫助佛。看這一品就知道了,釋迦牟尼佛成佛,是過去聽提婆達多給他講《法華經》,他才到現在成佛。
那么“提婆達多”這個名字,是什麼意思呢?提婆達多,翻譯為“天熱”。因為他在世的時候,專門從反面來幫助人,令人心裡都覺得熱惱,這個天氣也自然就熱了;所以這是以因緣為名──以這個“天熱”的因緣,就起的這個名字。那提婆達多為什麼又對釋迦牟尼佛這么樣子來反面幫助佛成道業呢?這也有一個因緣,現在我先講一講這個因緣。
在過去,有一位大富長者,名須檀。這須檀富有奇珍,家裡有七種寶貝,是很富有的。他有一個兒子叫須摩提。後來他太太死了,他又討一個小老婆,這二太太又生了一個兒子,叫修毗耶。生了這小兒子,這個爸爸已經老了;等小兒子大約十八、九歲,年紀不太大時,他就死了。死了,這兩兄弟就要分家,要分這個財產。須摩提一想,我若分給你一半,那我不少了嘛?好!就想一個方法。想什麼方法呢?
須摩提就對修毗耶說:“靈鷲山那個地方很好玩的,我和你到鷲山上去玩一玩!”修毗耶說:“好哇!我早就想到那個地方去玩一玩!或者到那個地方去Vacation、Holiday(度假),或者去做一個露天的玩耍,或者去Barbecue(烤肉)!”兩兄弟一商量,商量好了,就一起去。到那兒,就往山上走;一走,走到一個高山的澗,須摩提就把這個小弟弟給推到山澗裡邊去了。這一摔,頭也摔碎了、骨頭也爛了;須摩提又用石頭把他的身體打了很多塊,給弄死了。他回來,把家產全都占了!
這個須摩提是誰呢?你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就盡做好事,他也殺過人的,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修毗耶是誰呢?就是提婆達多。他們的爸爸須檀是誰呢?就是阿闍世王。你記得他母親韋提希?阿闍世王把他父親圈到七道門那個監獄裡邊,就是這個王。
因為提婆達多和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有種種的關係、種種的因緣,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提婆達多也還來給他麻煩。這就是這個提婆達多!
這一品上,不是說這一些個事情,這是說的提婆達多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的。可以說是有怨憎會苦,但是不叫“怨憎會苦”,這叫“怨憎會樂”。怎么樂呢?釋迦牟尼佛是提婆達多越反對他,他越歡喜,所以這不是怨;因為不是怨,所以他們生生世世都生在一處,大家互相幫助。若是怨,好像兩個人不相和,你往那邊走、他往那邊走,越走越遠,不會走在一起;所以這證明不是怨。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這一段經文是說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為求無上菩提,布施外財、內財、一切所有,都為求法而作布施。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在當爾之時,就是說完了〈見寶塔品〉之後,釋迦牟尼佛又是不問自說,告訴一切諸菩薩,和天上的天人、人間的人,以及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弟子。佛說,“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我在過去很久以前,無量無量劫那個時候,為了求這《妙法蓮華經》,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我沒有一時一刻懶惰過。懈,是懈怠;倦,是疲倦,就懶惰了。只要有講《法華經》,我就一定要去聽,一定不錯過機會。
“於多劫中,常作國王”:在這種很長很長這么許多的劫裡邊,我常做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記得有一次,我發大乘的願,求無上的菩提道;我求這個覺道,心裡頭就不退轉。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悋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為欲滿足六波羅蜜”:為了想要滿足這六種的波羅蜜的法門,“勤行布施,心無悋惜”:我殷勤而去行布施。無論布施什麼,我心裡也都不吝惜,只布施給一切眾生。布施什麼呢?“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我把所有的象、最值錢的馬,還有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瑪瑙這七種的寶貝,或者把我的國家、城池,甚至於把太太、兒子也布施給人,所用的工人、奴婢、僕從,只要其他的人有所需要的,我都布施給人。僕從,就是跟著他做工人的。以上是屬於“外財”,這身外之財可以作布施。
還有“內財”,是什麼呢?“頭目髓腦、身肉手足”:自己的頭、眼目、腦、骨髓,還有這身體和所有的肉,或者手、或者足;如果有人需要,我都可以布施給人。“不惜軀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只要有人需要,我就布施給他。這是屬於“內財”
外邊的財也布施、內里的財也布施,只要有人用得著,我就作布施。以上所說,這都是一種“布施”。
釋迦牟尼佛為著行圓滿六波羅蜜,所以把依報也舍了、正報也舍了,依、正二報都一起舍,捨得連自己也沒有了!像這樣子,這才是真正一個“布施波羅蜜”。
什麼又叫“持戒波羅蜜”?就是止惡防非,防止“七支”的過錯。七支,就是“身三、口四”;身三,是殺、盜、淫;口四,是綺語、妄言、惡口、兩舌,合起來就叫七支。在這七支都不犯,這就叫一個“戒”,這是第二度。
“忍辱波羅蜜”,什麼叫忍辱?忍,是一種強忍;辱,就是人污辱你。強忍,就是根本忍不了了,又能勉強來忍;就是打罵不報,這叫強忍。打罵不報,就是有人打你,你也不和他對打、不反打他;有人罵你,你也不罵他、不還報;這就叫一個“忍”。如果有人打你一拳,你也踢回去一腳,這談不到忍辱。如果他打你一個耳光子,打你嘴巴這邊,你應該再叫他再打那邊,兩邊都叫他打;為什麼呢?如果單打這一邊,那邊不打,那邊就會生一種妒忌的,所以兩邊都叫他打。打完了,還不反打這個人;所以打罵不報,這叫一個“忍”。
“精進波羅蜜”,就是你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有始有終。你不能做事做得有始無終──就開始做得很高興的,等到做了一個時期,就不願意做了,那無終。你有始有終,這就是精進波羅蜜。
什麼叫做“禪定波羅蜜”?禪定,就是“四禪八定”。四禪,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到初禪的境界上,你的氣沒有了,就像死了似的,呼吸氣斷了。他若到初禪,你把他埋到地裡邊三天三宿,他也不會死的;就像瑜伽,有功夫的,可以埋到地裡頭三個鐘頭不死。你若到初禪境界上,埋在地里,不要說三天三宿,埋多久也不會死的;所以有的人若說他證得初禪,先把他埋上看一看!如果埋上,他不死,這證明他到初禪了;要是埋上會死,那他是沒到呢!
到二禪的境界上,人這個脈搏停止沒有了!在初禪,呼吸斷了,脈還有的;可是二禪這種境界,真像死人一樣,脈都斷了,心也不跳了──有心跳也少少的,好像有一點點。
三禪不單脈斷了,念慮也都斷了、都不生了;那個時候,真不打妄想了。在第三禪,念是停止住了,止念了,但是沒有斷;到第四禪,念斷了、沒有了,到了“舍念清淨地”。
初禪又叫“離生喜樂地”,離開這種的煩惱,而生出一種快樂;但這時候還沒有定呢!第二禪又叫“定生喜樂地”,有一種定了。第三禪又叫“離喜妙樂地”,離開有“喜”的念,而生出一種妙樂。第四禪又叫“舍念清淨地”。
八定,是除了這“四禪”之外,再加上“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四禪八定,這是禪定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就沒有爭了。為什麼有鬥爭?就因為沒有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般若;若有真正的智慧,就不會鬥爭了。
這都是在小乘裡邊三藏教的教義,有這樣的講法。講起這個“六度”,多得不得了,很多很多種講法,每一度又有“十利”。如果你們願意聽,我不妨就用多一點時間來詳細講一講;若不願意聽,我馬馬虎虎地講少少就可以了。你們各位願意聽多一點的?是願意聽少一點的?都不願意聽嗎?[弟子:Alittlemore!Alotmore!(多一點!多很多!)]
六波羅蜜的義理很多,現在用“六波羅蜜”和“十善”來講。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就是一種布施度、布施波羅蜜;不兩舌,這就是一個持戒波羅蜜;不惡口,這就是忍辱波羅蜜;不綺語,這就是精進波羅蜜;不貪、不瞠,這就是禪定波羅蜜;不邪見,這就是般若波羅蜜。這以“十善”,來配這“六波羅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