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潮村

長潮村

長潮村位於長興縣城西22公里的長潮。轄響水、陳澗里、朱家村、范家村4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張嶺茶場。1992年有433戶、1500人,聚居在一條狹長的山谷里,距318國道約12公里。是一個典型的浙北山村。長潮村的張嶺是長興縣西部交通咽喉。從張嶺向東北,經長嶺至八都、小浦、合溪、缸窯、水口;西北出六都至槐坎、煤山、牛頭山;西南出長潮直達泗安,至梅溪、孝豐;東南出周吳大,經大雲寺,至林城、虹橋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長潮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長興縣
  • 電話區號:0572
  • 人口:1500人
歷史沿革,歷史文化,產業特色,工業發展,生活狀況,

歷史沿革

據清《長興縣誌》,長潮轄區屬謝公區西南鄉第七圖,距城70里。50年代初為長潮鄉一村,1957年建立長潮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建立長潮大隊,屬泗安人民公社長潮管理區;1961年屬長潮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長潮村,隸屬於長潮鄉。

歷史文化

1938年春,日本侵略軍進犯長興後,縣城近萬名難民避居長潮。長潮村成了臨時集鎮,村裡有學校、郵電所、印刷所、茶館、肉鋪、米店、雜貨店、百貨店等。在難民
中,汪壽彭(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李炳文、徐敬弟、姚天雁等一批愛國青年,在這裡宣傳抗日主張,成立了長興青年抗敵後援會,並組織山農、難民收集武器、彈藥,製造土槍、土炮,建立抗日自衛隊。自衛隊在長潮村獵戶胡長元的指揮下,夜襲大雲寺日本侵略軍據點。日本侵略軍向林城方向逃竄,自衛隊攻入寺內,繳獲了部分武器、彈藥、器材,並炸毀工事設施,然後原路撤回,無一人傷亡。自衛隊還配合其他抗日武裝攻打被日本侵略軍侵占的縣城。1939年秋,行政院授予胡長元"民族英雄"稱號,並頒發榮譽獎章一枚。同年9月,經縣政府批准,抗敵後援會吸收一批煤礦失業工人,成立長興縣政治工作隊。1940年1月,浙江省主席黃紹派文化名人嚴北溟任長興縣長。嚴北溟從浙南帶來翟毅、童超、黃繼武、蕭卡、沈芷清等一批中國共產黨員,分別在縣政府機關(包括縣政治工作隊、抗日自衛隊)擔任職務。至4月,加上當地的中國共產黨員共118人,經中共浙西特委批准,在長潮太子廟秘密成立中共長興縣委員會,書記何堅白,並設組織、宣傳、武裝、婦女、青年部長,配合縣政府發動民眾,宣傳抗日。
張嶺居高臨下,易守難攻。1941年3月,日本侵略軍3000餘人由林城流竄周吳大,與國民黨守軍五十二師交火。一五五、一五六團且戰且退,日本侵略軍占領長潮口的獅子山後,冒雨摸黑直撲張嶺。張嶺守軍一個營進行阻擊,殲敵一部,但自己損失慘重,五十二師、縣政府機關乘夜從六都、八都撤出。同年秋季,日本侵略軍再次流竄長潮,在漢奸帶領下,偷襲張嶺。國民黨守軍新七師一分隊猝不及防,在倉促應戰中陣亡數十人。1942年春,縣政府為紀念在兩次戰鬥中陣亡的80餘名將士,在張嶺修建抗日陣亡將士墓。新七師師長田忠毅題聯:"赤心報國,赤血塗身,掃除胡氛衛赤縣;青山埋骨,青史留芳,永存浩氣貫青天。"在亭柱上也題有楹聯:"長嶺雲封,合溪霧擁,太湖月冷,槐坎風淒,古來征戰幾人回;大勇大仁,為雄為鬼,千載如生,一瞑不視,夢裡鄉關何處是。"現墓前牌坊、泥牆均已坍廢。1943年底,新四軍來到長潮,長潮村成為抗日根據地,青年胡新如、胡祥生、胡阿生、陳克昌、俞祥林等14人參加了新四軍,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了貢獻。

產業特色

長潮村張嶺茶園海拔300多米,環境清幽,無污染源,土質屬烏沙土,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宜於茶葉生長。早在唐代,茶聖陸羽在長興考察後,所著《茶經》中就曾提到長潮也屬名茶產區之一。
1975年,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長潮大隊為發展多種經營,由黨支部書記胡炳水組織9位老農,靠9把鋤頭開山184畝,建立了茶場。以後逐年發展,至1980年已成為長興縣名茶基地。年產茶2噸,產值5677元。1987年,茶場人員增加到27人,茶園發展到372畝,其中262畝投產,茶葉總產量4.42噸,產值20.09萬元,創利6.65萬元。張嶺茶場自1979年至1985年,連續4年獲得省級名茶稱號,其中1985年獲國家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獎盃。1992年,茶園發展到620畝,年產名茶5噸,茶葉產值達31萬元,淨創利10萬餘元。加上竹筍等其他收入,全村人均收入達2000餘元。
長潮村張嶺名茶自投產以來,始終保持張嶺紫筍茶的特色:色澤翠綠,條索緊直,略帶扁形;沖泡後,湯色清朗,葉底朝下,呈嫩黃色花朵狀,達到色、香、味、形兼備。為了保證質量,村里制定了嚴格的責任制,從茶園施肥到茶葉進倉,嚴把"四關"(即採摘、鮮葉驗收、殺青烘、進倉保管)。
1992年,茶場有固定資產30餘萬元,新建房屋42間,其中有廠房12間、攤青5間、樓房4間,增添電灶、自控電炒鍋等。村里還辦有竹製品廠,利用山上的毛竹,加工農用工具,年產值達到30多萬元。新修公路,汽車直達村里和茶場。1989年,村里投資10萬元,建造了蓄水量1.4萬立方米的飲水水庫,安裝自來水,解決了村民吃水難的問題。1990年冬,又投資9萬元,改造全村標準低壓線路。

工業發展

1978年開始,村黨支部解放思想,抓住改革開放機遇,從實際出發發展工業。是年投資1萬多元,創辦哺坊,當年獲利4900元。繼而又投資近10萬元,辦起了第一家工業企業--洛洋釀酒廠。廠房沒有,因陋就簡,就地解決;技術力量缺乏,向紹興及附近地區聘請師傅。以大米、大麥、玉米、高粱等糧食為原料,採用傳統的釀造方式,生產白酒。1979年,酒廠正式投產,年產白酒等100噸,創利近萬元。此後企業依靠自身積累,逐步擴大再生產。 1982年新建汽酒車間,生產汽酒、汽水及其他飲料。1983年又新建黃酒車間,生產加飯、善釀、糯米酒等產品。1985年,酒廠與中國科技大學合作,通過專家、教授精心指導,生產38°洛洋大曲、高粱麯酒、茅香特曲等新產品,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同時,注重產品質量,有嚴格的質量檢測手段,在全省產品質量抽查中,連續6年獲浙江省標準計量局頒發的產品合格證書,全廠擁有全套過濾器自動化瓶裝酒流水線,化驗室、無菌室、培養室及水、電配套設備。總資產達150多萬元,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職工110人。1992年生產各類酒2600噸,總產值達410萬元,創稅利32萬元。被鄉鎮企業局評為先進企業。

生活狀況

隨著工農業生產持續發展,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1968年,全村集體擁有總資產不到5萬元,到1992年已擁有固定資產85萬元,流動資金140多萬元,總資產達到225萬多元。1990年起農業投入40萬元,新建機埠1座,改造2座,新建大閘1座,新修三面光渠道1200米、水泥路900米,引水渠砌石1000多米,改造低壓線路,成為農村電氣化合格村。1991年投資15萬元,新建了1所學校,並辦起幼稚園。村規定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學生實行學費全免,對考上中專和大學的學生,分別獎給助學金300元、500元。幾十年來,村里一直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男60歲以上、女5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年享受 120元補助金;村退休老幹部實行退休金制度,每人每月發給退休金30至45元。從1976年開始,村區建設實行統一規劃。經過幾年的建設,村容、村貌有了巨大的變化,一幢幢新樓整齊地排列著,屋前屋後樹木成行。到1989年,全村家家戶戶住上了新樓房。190戶人家有200台電視機,其中彩電100多台,電冰櫃、錄像機、空調機等高檔電器也進入村民家中。同時,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停電時能用上自發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