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沮桀溺耦而耕

長沮桀溺耦而耕

長沮桀溺耦而耕[2]。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3]。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4]?”子路曰:“為孔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沮桀溺耦而耕
  • 作品別名:子路問津
  • 創作年代春秋戰國時期
  • 作品出處:《論語·微子》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古今點評,相關簡介,作品出處,

作品原文

長沮桀溺耦而耕[1]
長沮、桀溺耦而耕[2]。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3]。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4]?”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5]”曰:“是也。”曰:“是知津矣[6]!”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7]?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8]?”耰而不輟[9]。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10]:“鳥獸不可與同群[11],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12]?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3]。”
子路問津子路問津

作品注釋

[1]該文選自《論語·微子第十八》。
[2]長沮(jù)、桀溺:都是當時的隱士。長沮桀溺並非人名。長沮,桀溺:意為在水田裡幹活的一個高個子和一個壯漢。耦(ǒu),古代的一種耕作方法,即兩個人各執一耜(犁),同耕一尺寬之地。耦(ǒu)而耕,兩人並耕。
[3]津:渡口。
[4]夫(fú):彼,那個。執輿:即執轡(韁繩)。輿前駕馬有轡,所以執轡也叫執輿。
[5]與:同歟。
[6]這句是譏諷孔子周遊列國,熟知道路,不用問別人。是:代詞,當“這個人”講。
[7]滔滔三句:意思是說,今天下皆亂,諸侯無賢者,你將和誰去變異這亂世使它治平呢?滔滔:水瀰漫的樣子,喻世上的紛亂。因問渡口,故借水作比喻。而:同爾,你。誰:指當時諸侯。以:與。“誰以”二字倒用,猶與誰。易:改變。
[8]辟:同避。人:指與孔子思想不合的人。因孔子碰到他們往往避開,故桀溺稱其為“辟人之士”。而:你,指子路。辟世之士:指隱者,長沮、桀溺自謂。“與其”和“豈若”相呼應,等於現代“與其”和“不如”相呼應。
[9]耰(yōu):用土覆蓋種子。輟:停止
[10]憮然:悵然,失意。
[11]鳥獸句:鳥獸(我們)不可以跟他們同群。既不能隱居山林,必須在社會中生活。
[12]這句是說,我不跟人群在一起還跟誰在一起呢?這是說不能隱居。斯:這。徒:徒眾。斯人之徒,等於說人群、世人。
[13]天下有道兩句:意思說,倘若天下有道,我就不參與變法的工作了。

作品譯文

長沮、桀溺兩個人一塊耕田,孔子從旁邊經過,讓子路去詢問渡口。長沮問子路說:“駕車子的那個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他早該知道渡口在哪兒了。”子路又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子路回答說:“是的。”桀溺說:“(社會紛亂)洪水瀰漫,天下都是這樣,誰能改變得了呢?你與其跟著(孔丘那樣)避人的人,是不是還不如跟著(我們這些)避世隱居的人呢?”說完,就不停地往種子上蓋土。子路回來(把這些)告訴孔子。孔子失望地嘆息說:“我們既然無法跟鳥獸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誰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會和你們一起來從事改變現實的工作了。”

作品賞析

孔子從“仁者愛人”的立場出發,想要拯救斯民於水火,這種為世而憂,為國而憂,為民而憂,為時而憂,身處逆境而心憂天下的胸襟抱負是很可寶貴的,是儒家精神的精髓。問津在文中有雙重的含義,一方面是指自然意義上的渡口,另一方面是指現實生活中人生道路的選擇,無論從哪一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小故事都表現了孔子四處碰壁而志向不改,走投無路卻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境界,這種堅貞不移,鍥而不捨的入世精神已經融入中國封建士大夫的人格。
從孔子的話我們還可以領悟到人是社會性的動物, 不能離開社會而獨自生活, 否則就失去了作為一個人存在的價值。作為一個人, 理應關心人、同情人,儘自己力量改造社會,把人類從動亂痛苦中解救出來。
顯然,長沮、桀溺是隱逸之士的代表人物,他們不滿於當時的黑暗現實,不與統治者合作,選擇了避世隱居,以求潔身自好的人生道路。這與孔子信守自己的政治理想,積極入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生態度正好背道而馳。正如孔子所說的,“道不同,不相與謀”。不過有意思的是,對入世執著的孔子並沒有感化隱士一道救世的意圖,反倒是應該與世無爭的隱士企圖說服孔子的弟子改弦易轍,跟隨他們一起隱居。俗話說,人各有志,不能相強,從這個角度說,長沮、桀溺的氣度確實是有點小了。

古今點評

1、夫二子者,問津且不告,豈復以姓名通於吾徒哉?特以下文各有問答,故為假設之名以別之。曰“沮”曰“溺”,惜其沉淪而不返也。桀之言“桀然”也;“長”與“桀”,指目其狀也。以為二人之真姓名,則泥矣。(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2、記二人傲倪孤高如畫。末記孔子一談,深情至切。……二人一譏孔子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語意妙極。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方存之《論文章本原》)
3、蓋聖人之來斯世,明知亂世昏濁而來救之,非以其福樂而來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亂世救之,特入地獄而救眾生。斯所以為大聖大仁與!惻隱之心,悲憫之懷,周流之苦,不厭不捨,至今如見之也。(康有為論語注》)

相關簡介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書》、《禮》、《易》、《春秋》並稱為“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孔子畫像孔子畫像

作品出處

《長沮桀溺耦而耕》選自《論語·第十八章·微子篇》。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說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