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觀音

從北海觀音的歷史實踐來看,根據《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等書記載,北海觀音面世後,一直受到當地人的頂禮膜拜,人們出於對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景仰,在北海觀音岩像所在的山峰頂上修建了大士禪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海觀音
  • 位於:連雲港朝陽南山
地理位置,衰敗原因,崖下有井一眼,

地理位置

在連雲港朝陽南山名為“後頂”位置,有一座面北巨崖,看去象一尊觀音,觀音通常坐北朝南,而此崖卻座南面北 ,俗呼“倒座崖”,和普陀山的南海觀音相對而座。崖上長有紫竹,上空多白雲,猶如南海觀音的佛界,歷史上一直被民眾稱為“北海觀音”;宋朝時曾建有“後頂觀音寺”,信徒在此崖下建設了規模宏偉的大士禪院,史書上稱之為“北海觀音寺”,
後頂大嶄腳後頂大嶄腳
清順治十八年(1662年),為防止前明復辟和倭寇的騷擾,曾實行過嚴厲的裁海政策,將沿海島嶼上的居民一律遷往大陸,建築物全部摧毀,雲台山的廟宇也隨著遭受了空前的破壞。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才取消裁海令,叫做復海。復海時重修廟宇,由復海的主持人索額圖撰寫碑文,為主廟三元宮、大士禪院各刻了一塊碑,可見當時這兩座廟的地位是相等的。

衰敗原因

再往後,後頂便突然衰敗。什麼原因?至今還未見到文字記載。距離那時較近的,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程學恆的一篇遊記,記載當年四月,一行五人分兩路從東磊去往前頂。一路步行沿山頂抄釣魚溝的捷徑,另一路騎馬由後頂的方向過來。他們在前頂會合,到三元宮、靈官殿、大佛殿諸處進香,遊覽了水簾洞,憑弔了鬱林觀遺址,惟獨不提後頂諸廟。如果後頂仍有遺蹟可尋的話,他們決不會過門不入。估計這時已距後頂的衰敗不少於半個世紀了。
這裡有清代康熙年間海州訓導楊廷鎮的詩刻。他的詩刻東磊還有幾處,但前頂卻不多見,可見清初時候後頂、中頂都比前頂繁華。這裡的崖壁自然形成一個20來米長的碑體,鐫刻大字有“移我情”、“曾經滄海”、“金佛穗年”等。
後頂石刻(其一)後頂石刻(其一)
倒座崖上值得推敲的一首詩是:“雲接扶搖近,微茫日上初。□□開北海,山勢似南徐。絕磴凌空剎,殘城撫廢墟。滄波千萬疊,何處寄樵漁。”其中有兩個字無法辨認,這倒給好奇的人們以猜測的餘地。前一個字好像應為“水”,“水”什麼呢? 各抒己見好了。詩作者的署名也不清楚,只有“邢楚王孫錫三張公”等字,這些人都是做什麼的?字是什麼時候刻的?由“北海”、“南徐”的地名和“空剎”、“廢墟”的環境,能不能加以判定?

崖下有井一眼

,雖處於高山之巔,清泉卻常年不涸。這裡人跡罕至,泉水清澈,雖然一眼能望到底,但沒人敢喝,怕有污染。當年這泉曾是後頂的“龐兒”,貴客到寺,山僧自然要到泉里汲水烹茶,並將此泉的好處誇了再夸。它旁邊的山崖擠挨在一起刻了四個泉名:天賜泉、噴玉泉、甘露泉、靈□泉。一個泉為什麼要起四個名字,這謎怎又能輕易解開!
雲台開山之後,謝淳一直住在後頂的大廟裡,那裡是全山廟宇的核心。今天所能見到的文字材料,都沿襲記載著一樁神話般的事跡,說謝淳每天站立在後頂的一塊石頭上修行,不避風雨,餓了只以松葉為食,如此三年,石頭被站出寸把深的腳印,在他的身邊還長出一棵菩提樹——佛教的聖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