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

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

重慶市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

2007年3月,黨中央提出“314”總體部署,明確了重慶的三大定位:努力把重慶加快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2009年1月,國務院出台《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頒布,將“314”總體部署正式寫入政府檔案,明確提出要將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
  • 時間:2007年3月
  • 優勢:重慶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
  • 前景展望:區域協調發展
背景介紹,區位優勢,前景展望,國務院批覆,

背景介紹

重慶1997年直轄以來,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11年重慶市GDP總額10011.13億元,同比增長16.7%,增速位列西部第一,全國第一。重慶直轄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妥善解決三峽移民問題;在移民問題基本解決之後,中央對於重慶的定位也已經發生了變化。重慶的自然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比較典型的代表了西部地區的狀況,以重慶帶動點打造西部增長極對於整個西部開發來說,意義非同一般。
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
從上世紀末期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環渤海地區開發等國家戰略陸續推出,其中,中西部地區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而重慶不僅是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周圍又集中了一個具備較強實力的城市群,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也是中央的戰略性決策要義和重要棋子
重慶中心城市由重慶肩負的五重“使命”而催生。首先,它的區域功能。它的職能至少在整個西部區域有重大影響,而且能夠承擔國家賦予它的重要戰略性使命。其次,它必須是整個西部地區直接對外開放的開放型城市,就像德國的慕尼黑、法蘭克福,通過內陸直接參與國際競爭。第三,它必須是整個西部地區非常重要的一個交通運輸、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國際門戶性樞紐。第四,它必須承擔一些特殊的國家戰略性產業職能或經濟職能。近年來,重慶的金融業發展很快,已經開始初顯金融中心的職能,IT產業的發展雖然不是自上而下由國家安排的,但也主動、充分地發揮了國家戰略產業的職能。第五,它應該是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實驗區。改革開放以來,從深圳到浦東新區、到濱海新區,到重慶的兩江新區,都是國家戰略的步步推進。
2008年7月,“五個重慶”首次在重慶市委三屆三次全委會上濃墨重彩地提出——“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和“健康重慶”,作為重慶發展的新目標、新追求,成為重慶的戰略決策。

區位優勢

主要優勢表現在七個唯一:
1、重慶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重要的產業、人才、科教和工商基地,是西部地區唯一通江達海的綜合交通樞紐。
2、是我國唯一位於中西部腹地的內陸型新興直轄市。
3、是我國唯一具有省級區域幅員、行政管轄面積最大的直轄市。
4、是我國唯一的大城市和大農村並存的直轄市。
5、是我國唯一承擔管理三峽水庫這一國家級工程及庫區水資源、生態環境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重任的直轄市。
6、是我國唯一的擁有長江上遊資源(這一空間資源具有綜合性,兼備交通、水電資源和旅遊等三個主要功能)的直轄市。
7、是我國唯一的主城區地形以山地特徵為主的直轄市。
為了把重慶打造為西部開放高地的目標,2009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重慶統籌城鄉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在國家戰略層面正式研究設立“兩江新區”,是中國的第三個副省級新區,前兩個分別是上海浦東和天津濱海新區。“兩江新區”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平台。其功能在於,在國家層面形成一個政策的窪地,吸引人才、資金和產業的優勢集聚。
2010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重慶保稅區。重慶保稅區面積10平方公里,為中國內陸第一個保稅區。商務部同時表示,這也意味著以“內陸開放高地”為目標的重慶,將從此邁入“雙核”驅動時代:東邊的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依託水港、空港,側重保稅物流,輻射本地及周邊省市;西邊的西永綜合保稅區,依託西永微電園高科技項目集群,側重保稅加工,為全球電子信息類企業在渝落戶發展,提供全面的平台服務。

前景展望

區域協調發展
1、市內三大區域協調發展
構建“一圈兩翼”的區域空間結構,即以主城區為中心的一小時經濟圈,以萬州為中心的三峽庫區核心地帶為渝東北翼,以黔江為中心的烏江流域和武陵山區為渝東南翼。分別發揮三大區域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爭創特色,實現錯位發展:渝東南和渝東北兩翼地區實施生態移民和加快剩餘勞動力轉移;依託一小時經濟圈帶動渝東南和渝東北兩翼地區發展,逐步縮小市域的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形成大城市帶大農村的整體推進格局。
2、與周邊省的協調發展
建立健全區域協作機制,構建成渝經濟區,強化與南貴昆經濟區、漢中經濟區、武漢城鎮群等的區域合作,進一步發揮重慶在長江上游經濟帶中的區位優勢和增長極優勢,發揮中心城市的戰略支撐、對外交流和輻射帶動功能,推動西部地區的整體發展。
城鎮體系結構
市域城鎮分為市域中心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次區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鎮和一般鎮五個等級。
規劃至2020年,形成都市區1個特大城市,萬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6個大城市,長壽、璧山等25箇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個左右小城鎮的城鎮體系。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切實改善新農村的物質條件;推動新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計畫、有步驟、有重點的逐步推進新農村建設,確保建設的科學性和有序性,節約村莊建設用地,避免盲目建設。
規劃形成以各級城市為中心、鎮鄉為節點,各級中心村、基層村有機結合、結構完整、規模適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鎮體系。
加強新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區縣(自治縣)域城鎮體系規劃、鎮(鄉)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和適度集中布置各項設施,實現共建共享,保護與預留區域性基礎設施用地和走廊。
市域綜合交通
1、規劃目標
以高速公路、鐵路、水運通道和空中航線為骨架,構建各種交通方式有機銜接、功能完善、快速便捷、國際國內通達、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把重慶建設成為國家級綜合交通運輸樞紐。
規劃至2020年,高速公路區縣(自治縣)覆蓋率達到100%,都市區至市域內各區縣(自治縣)“四小時通達”;鐵路線網區縣(自治縣)覆蓋率達到90%。
2、高速公路
規劃建成覆蓋所有區縣(自治縣)的“兩環十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基本骨架。“兩環”分別為內環線和外環高速公路;“十射”分別為重慶-成都、重慶-遂寧、重慶-武勝、重慶-西安、重慶-武漢、重慶-長沙、重慶-貴陽、重慶-瀘州、重慶-大足-成都、重慶-開縣-安康高速公路;“聯線”主要為武勝-潼南-大足-榮昌、合川-銅梁-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長壽-涪陵-武隆、墊江-武隆、梁平-黔江、巫溪-建始高速公路。
3、鐵路
規劃建成輻射各個方向的“一樞紐十幹線三專線四支線”鐵路基本網路。“一樞紐”為重慶鐵路樞紐;“十幹線”為成渝、遂渝、蘭渝、襄渝、渝懷、川黔、萬宜、渝瀘、達萬及遠景預留的安常鐵路線路;三專線為連線西南與華東地區滬漢渝蓉鐵路客運專線、成渝城際鐵路、渝萬城際鐵路。“四支線”為三萬、萬南、南涪、黔石鐵路。遠景預留合川-銅梁-永川鐵路線路。
4、港口
以長江、嘉陵江、烏江“一乾兩支”高等級航道為骨架,形成以主城、萬州、涪陵3個樞紐港區為中心,永川、江津、合川、奉節、武隆5個重點港區為依託,其它港區為基礎,層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明確、與其它運輸方式相互銜接、協調發展的內河水運體系,建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
5、機場
民航機場按“一大三小”布局。重點建設江北國際機場,將江北國際機場建設為國際商業門戶樞紐機場;積極發展萬州五橋機場、黔江舟白機場和渝東北支線機場。
社會服務設施
實施科教興渝戰略,以加強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努力建成長江上游科技中心為目標,強化科技對生態保護、移民安穩致富的支撐作用,完善科技設施體系。 建立發達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城市,努力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游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基地。
以提高全社會文化生活質量為目標,建設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定位準確、層次分明、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文化設施體系。
建設覆蓋城鄉、布局合理、滿足不同群體需求的體育設施體系,新建、改造一批競技體育、民眾體育、全民健身相結合的體育設施。
加強醫療衛生設施建設,以醫療防治體系、傳染病救治體系和疾病預防體系的建設為重點,完善市、區縣、街道(鎮、鄉)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完善農村醫療衛生設施。
生態環境保護
規劃到2020年,生態步入良性循環,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全面達到二級;森林覆蓋率達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質環境安全監測體系健全,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三峽庫區水環境質量全面提高,在上游來水水質保證Ⅱ類的前提下,長江總體達到Ⅱ類,嘉陵江、烏江入長江幹流水質達到Ⅱ類,次級河流全面達到水域功能標準。 重點建設三峽庫區生態功能保護區,加快三峽庫區周邊綠化帶建設,啟動消落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大力推進庫區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草)防護林體系建設,積極開展以水土流失治理為重點的綜合整治和以生態脆弱區、生態敏感區域為重點的生態移民。

國務院批覆

2009年1月,國務院正式出台《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將“314”總體部署正式寫入政府檔案,明確了重慶作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的戰略定位和“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使重慶在區域發展和全國改革開放大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標誌著重慶發展戰略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力度,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加快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革步伐;著力解決好民生問題,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加強城市建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