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槍(長柄尖頭的冷兵器)

長槍(長柄尖頭的冷兵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槍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械。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是矛的替代產物,因為矛桿的製作複雜繁瑣耗時長久而產生的應急武器。不同用途的長槍其長度各不相等。用於車戰、騎戰的槍顯長,用於步戰的槍顯短,用於守城御寨的槍顯長,用於進攻的槍則短。長槍可達八米之餘,短槍可為一點三米之多。現代武術中槍術競賽套路用的槍,其長度不能短於本人直立直臂上舉時從腳至指尖的長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長槍
  • 本質: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械
  • 起源:隋末唐初
  • 組成:槍頭、槍纓、槍桿和槍鐮
  • 類別1:古矛槍
  • 類別2:梨花槍
簡介,分類,長 槍,古矛槍,梨花槍,鉤鐮槍,九曲槍,太寧筆槍,花 槍,雁翎槍,槍矛區別,四大知名槍法,楊家槍,少林槍法,峨嵋槍法,吳家槍法,

簡介

槍的種類很多。以宋、明兩代為最盛,創造了式樣繁多、用途各異的槍,廣泛用於步兵和騎兵。新中國成立後,槍術被列為正式武術比賽項目。槍由槍頭、槍纓、槍桿和槍鐮等組成。
槍頭:也稱槍尖。槍頭為鋼或鐵制,古時以銅製。現代武術所用的槍頭,式樣為單個菱形,脊高刃薄頭尖。
槍桿:槍的組成部分。槍桿多用木製之,椆木最佳,合木軟輕次之,白蠟桿更次之。槍桿後端要粗及盈地,愈向槍頭愈細,槍桿要直而不曲,細而不軟。
槍纓:槍頭下的裝飾物。槍纓用犀牛尾、氂牛尾、馬尾等制之,現常以紗、絲製之,多為紅色。其用途在於,搏刺時槍纓抖動可以迷亂對方,並能擋血。平時演練時則可壯聲勢。

分類

長 槍

此種槍屬明代兵器,槍頭長三寸三分,重一兩三錢,槍桿狀盈。

古矛槍

明代鐵兵器,槍頭長七寸,重四兩。其方棱扁如蕎麥,前頭尖銳,用於透刺。

梨花槍

長矛和火器的結合型兵器。採用無纓的普通長槍,在原槍纓部位縛一噴火筒,同時點燃,用火藥燒灼而殺傷敵人。藥盡又可用槍頭刺殺。藥筒中噴出之藥,如梨花飄落而得名。宋代李全之妻楊妙貞所創此槍套路,世稱她"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鉤鐮槍

槍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頭上尖銳,其下部有側向突出之倒鉤,鉤尖內曲。槍桿長六尺,粗圓徑為四寸,以木製成,桿尾有鐵鐏,長四寸。

九曲槍

槍長一丈一,槍頭如蛇形,頂尖而鋒利,兩側薄刀,整個槍頭長一尺余。明代馬戰的主要兵器。主要用法有:攔、拿、扎、刺、搭、纏、圈、撲、點、撥、舞花等。

太寧筆槍

槍頭銳利,槍頭刃下數寸裝一小鐵盤,上面有刃。因其槍頭如筆狀,故得此名。

花 槍

槍桿長五尺,梭形槍頭,槍頭下紅纓,槍桿粗不攻把。由於槍桿較細,抖動時槍頭顫抖不停,使人難以捉摸槍尖戳處,使人眼花繚亂,故得此名。

雁翎槍

清代兵器。通體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為八寸,槍桿長六尺,粗約三寸余,硬木製成。槍頭為煉鐵所制,其式樣與雙鉤鐮槍相似。惟槍尖為扁平梭形狀。桿尾有鐵鐏,長為四寸。

槍矛區別

槍和矛,外表十分接近,矛多半比槍長一些,桿部粗一些。但是二者最主要的區別在桿的軟硬上。矛的桿是硬的,適合大部隊衝鋒,而槍的桿是可以略微彎曲的,作戰更為靈活,古戰場上一些著名武將,使用的多半是槍而不是矛。
因為槍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彎曲,所以在對手格擋住槍頭的刺擊以後,手腕翻轉,槍頭會以較快的速度繞出弧線,貼過對手的格擋物繼續完成刺擊的動作,攻的優勢在於此;對方的重兵器進攻,槍桿抵擋過程中,適當的彎曲又會卸掉一部分勁力,防的優勢在於此。
槍和矛有時候區別並不是那么明顯,槍也分為軟硬適中的桿和十二分硬桿槍,其實主要的區別還在槍頭和矛頭的不同,槍頭輕,短,小,中脊隆起,桿子進入到槍頭的一半,屬於輕頭武器。而矛頭多數長,重,中脊不隆起,屬於重頭武器。
槍的桿頭也和矛頭不同,槍是個錐度,無論是軟硬適中的槍桿,還是全硬的槍桿,都是尾大頭小的,為的是保證槍桿的重心靠後,取得格鬥時候的靈活性。而矛的桿前後相去不大。
判斷槍矛需要從桿的形狀和前面鐵頭的形狀綜合判斷。
槍頭和槍桿的制式詳細參考文獻如下:
明●何良臣《陣紀》槍鋒須短利而輕,以不過兩為率,桿須腰硬根粗稍稱。
明●程沖斗《長槍法選》長槍式說:鐵槍頭惟用點子樣為最,又名柳葉槍,必要小釘釘入竿內。古雲“槍頭不過兩”,以輕便為妙。 長槍式圖:槍頭通長三寸五分,內頭長一寸五分,中起劍脊要高厚,兩刃要薄,內庫長二寸,庫口徑闊五分。庫內要空至槍中處為率,毋得有實鐵,有實則重矣。 空庫口,槍桿必安至管頂實處,勿空。安槍頭法已悉載棍譜。
明●吳殳《手臂錄》其勁如鐵,根大逾握,削之使就手,漸細至尖,尖徑半寸,握 於根前三尺,衡之正平,居重御輕,用之乃得靈變,過丈二,腰必軟,欲腰不軟,根太大,不可握矣,
清●包世臣 《齊民四術》 卷十·兵二 凡槍刃宜利,有脊闊徑寸而上下殺之,長不過二寸,重不過一兩。竿宜頭軟、腰硬、尾粗。
槍桿的材料的選擇詳細參考文獻如下:
南宋●華岳《翠微先生北征錄》:
叉槍制──叉桿蒺藜條為上,柘條次之,楓條又次之,余木不可用。
──穿斗槍叉,合揀擇槍大小與筒口相等,然後穿套。
──造槍須令槍頭、叉口用鋼,筒並槍身、叉身盡合用常鐵。──穿斗叉槍,先比量桿頭相等,次用膠、漆、面調塗,傾入筒口,令盛滿,卻倒用桿斗上。庶無動搖、脫落之弊,至槍桿朽腐,而桿頭猶不脫,及雨水不入。
臣聞舊制:淮東敢死軍多系槍叉手,淮西忠義軍民兵多系槍刀手。刀姑置勿論,而槍叉之弊有四。一則近年收買槍桿全無選擇,多用雜色輕木,臨用脆折及被脫誤。今後槍叉桿須用蒺藜條、楓木、赤仙木,方免桿身易折。
明●何良臣《陣紀》
南方以竹為桿,甚稱省便;北地風高易裂,須得絲筋纏紥乃可,否則以椆木代之猶勝。
明●程沖斗《長槍法選》
其木色有稠木、有檀木、有檢栗木,皆大木取小劈刨而成,多不堅牢易斷。必選生成者為上,有檕條木,有牛筋木(赤者為佳,白者次),有茶條木,有米枯木(有名烏檕),有拓條木,有白蠟條木(有名水黃荊)。各處土產不同,各名其異。惟取堅實體直,無大枒枝節疤者為上。根頭可要盈把,便好持拿,自根漸漸細至稍上。不軟不硬為妙,如太軟太硬,則拿捉不如意。調製如法,便好運用也。今軍伍中多用竹竿,但要選苗竹,竹節稠密者佳。大抵竹不耐用,拿攔擊刺之間,力大則破矣,乾又自裂,可用鹽滷久浸,使常有潤色,略可取用耳。
明●吳殳《手臂錄》
槍材,以徽州牛筋木者為上,劍脊木 次之,紅棱勁而直,且易碎。白蠟軟,棍材也。
明●茅元儀《武備志》一百三卷軍資乘戰八(器械二)
槍桿稠木第一,合木輕而稍軟,次之。要劈開者佳,鋸開者紋斜易折。攢竹腰軟必不可用。北方乾燥竹不可用,木桿可用;東南竹木皆可通用。
從以上文獻參考可以看到,槍桿首選必須是硬韌木材,次選是軟硬適中的木材,最次的軟木。而士兵和武術家和將領的槍桿選材不同,士兵選容易獲得的竹和韌性好的木桿,武術家和將領選擇硬韌性好的木材,軟硬適中韌性好的木材,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流派技能而定。

四大知名槍法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代名將俞大猷的絕世之作——被譽為武術經典的《劍經》正式刊行;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著名武術家吳殳所著的被後世譽為槍法大成的《手臂錄》問世。期間120年,是冷兵器統治中國古代戰爭的最高峰,同時也是軍旅武藝與民間武藝自然結合,互補互濟共同發展的歷史時期。正是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出以俞大猷、戚繼光、唐荊川、洪轉、程沖斗、石電、吳殳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武術技擊家和槍術家。他們獨闢蹊徑的武功技藝和大量武術名著,奠定了中國武術科學的技術體系與理論體系的良好基礎,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武術文化的內涵。
槍為百兵之主,在槍術形成發展史中,這一時期的發展尤為突出,享譽武林的四大名槍:楊家槍、少林槍、峨嵋槍、吳家槍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和確立的。

楊家槍

楊家槍,因舞時如梨花搖擺,故全名“楊家梨花槍”,又名梨花槍,在明代被譽為最上乘的槍法,古兵武《陣記》、《劍經》、《武編》、《紀效新書》等均有記載。
大眾關於楊家槍的印象,多數是來自楊家將,除此之外,還有《射鵰英雄傳》等小說 。楊家槍被武林公認為第一名槍,傳說始於宋代,但何人何時所創,均無定論,有待考證。一說為南宋末年紅襖軍首領李全妻子楊妙真所創,見於《宋史·李全專》。但是楊家槍是明清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槍術流派,確是有據可查。戚繼光在《紀效新書·長兵短用說篇》中指出:“楊家槍變化莫測,神化無窮,天下鹹尚之。”俞大猷在《劍經》中也說“山東、河南各處教師,相傳楊家槍法。”吳殳在《手臂錄》中進一 步指出,“楊家槍,學之易,用之利,大有益於行陣”。從以上引證明顯看出楊家槍早在明清兩代就已享譽武林,受到尊崇。楊家槍能名垂古今,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它較早地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槍法理論和精妙實用的槍法體系。
楊家槍的技擊戰術特點是以“快”為主,注重虛實兼備,剛柔相濟,出招時銳不可當、虛實相生,回撤時迅疾如風,穩重而大氣。楊家槍有一絕,一旦得手之後便乘勢一戳,敵人再無翻盤機會,正是“乘勝追擊”的絕佳體現。相關記載如:“槍是伏腰鎖,先扎手和腳。疾上又加疾,扎了還嫌遲。”(《紀效新書》),“銳進不可擋,速退不能及。” (何良臣《陣紀》)。

少林槍法

少林寺在棍法的基礎上,吸收各家各槍之精華,融會貫通,創出以槍為主,兼用棍法,槍棍合一,以力度見長的大封大劈和猛崩硬扎,剛柔兼施,風格獨特的少林槍法。因少林槍法系統合理,精妙實用,理明法備,受到武林人士的珍視,很快傳遍大江南北、黃河兩岸。
少林槍系主要由洪轉夢綠堂槍法和程沖斗槍法組成。夢綠堂槍法是少林寺第一代槍法,它由少林寺武僧洪轉大師所創。吳殳在《武僧錄》中曰:“少林僧洪轉,彼家堂頭也,所著《夢綠堂槍書》有八母、六妙、五要、三奇之法 。”他又曰:“八母本也,六妙用也,五要變也,三奇巧也。盡此諸法,槍可以貫諸藝矣。”
程沖斗(1561-?)曾在少林寺學藝達十年之久,先得高僧洪轉、洪紀真傳,後又得河南李克復槍技。程沖斗將二者融會貫通,對少林槍法進行改革,創造了新的少林槍法,風行海內,享有盛譽。明天啟元年(1621年),他60歲的時候完成《耕余剩技》一書,這是繼戚光《紀效新書》之後,又一部較為完備的武術專著,對後世的武術發展影響極大。
然而程沖斗卻被視為少林槍法的叛徒,原因就在他對於“崩槍法”的大力提倡。在現代武術中不論是規定槍術套路還是傳統槍術流派,崩槍都是必備的槍法,然而在當時,程沖斗卻因此遭到了非議。清代槍術家吳殳在《手臂錄》中就提出“崩”是棍法而不是槍法,並因此否定了程沖斗的改革,還批評他“大誤人矣”。

峨嵋槍法

峨眉二字,實在可以算是古代巴蜀的代稱,峨眉武術,稱其為“巴蜀武術”也不為過,當然,有的朋友要提出蜀山、青城等門派,不過那些門派主要見於武俠小說之中,歷史上並無詳細記述。因為峨眉山作為佛教聖地的關係,峨眉武術脫離不了與佛教思想藝術的聯繫,相比少林,峨眉槍法功架優美、勁力飽滿、步活身靈、槍路縱橫、變化多端,所謂“槍似游龍扎一點,舞動生花妙無窮”,實在是優雅飄逸許多,這也符合大眾心目中關於峨眉功夫的印象。
峨嵋槍法在明清槍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創始人是四川峨嵋山普恩禪師。相傳普恩遇異人授以獨特槍法,他曾經兩年於秘室研習,始徹悟其槍理與精義,遂挾槍技游弋武林,無有比肩者,名重一時。普恩將其槍法傳於徽州程真如和月空行者,二人將這技藝風格獨特的槍法帶回中原進行傳播。後來程真如達其義,手著成書,命名為《峨嵋槍法》,傳於朱熊占。朱熊占於1662年在鹿城盛辛五家中巧遇江蘇太倉人吳殳,朱熊占慧眼識人,收文武兼備、年已51歲的吳殳為徒,親傳峨嵋槍法並贈其書。吳殳於1678年將《峨嵋槍法》收入他的名著《手臂錄》使其流傳千古,成為武林名槍之一。
峨眉槍法到了現代也大放異彩,四川武林人物李毅立、任剛、彭項等將其發揚光大,使各自所練槍術成為全國一流水平,屢屢在全國和亞州武術競技中取得金牌。

吳家槍法

吳家槍的創始人為吳殳(1611~1695年),字修齡,號滄塵子,江蘇太倉人士。他是明清最有成就的武術家之一,更是繼程沖斗之後,惟一留下大量著作的古代武術家。他的名著《手臂錄》自1678年正式刊行以來,被歷代武術界尊為“槍法大成”,列為典籍。它融經論譜訣於一體,圖文並茂,理法技藝俱佳,是我們研究古代槍法和槍術發展史極為珍貴的資料。?
吳殳對於槍法的貢獻在於他對步法的重視,《峨嵋槍法 》提出“不言步法,不言立勢”的觀點,楊家槍也存在“撒手殺去而腳步不進”(《劍經》)的重大缺欠。試想,槍出去了,步子不跟上,這樣的進攻有用么? 因此,吳殳提出了“足不可松,其妙在於活,退則以長制短,進則以短制長”的觀點。他把十五種步法列入槍法技術規範之中,從而豐富了槍法技術體系的內容,增強了槍法的技擊威力和槍術的實用技擊價值,突出了“以攻為主”武術技擊思想。
吳家槍是《手臂錄》的核心。其他著名槍法如石、馬、沙、楊、少林、峨嵋等都是為烘托吳家槍法而輯入。書中對各家槍法均詳加詮解與辨析,一一講明其優勢異同。先從石家槍法入手,最後歸之於峨嵋,系統而完整,多有獨到見解,使人對古代槍法一覽無餘,開卷受益?
吳家槍法是明清槍術大發展的產物,是中國槍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對後世槍術的發展與完善,起到承前啟後的歷史性作用。
長槍(長柄尖頭的冷兵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