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喙龍

長喙龍

長喙龍(屬名:Dolichorhynchops)是種海生爬行動物的一個屬,屬於蛇頸龍目雙臼椎龍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屬名意為“具有長鼻的眼睛”,意指其眼睛的位置接近長口鼻部。截止到2005年已經發現兩個種:奧氏長喙龍(D. osborni)、赫歇爾長喙龍(D. herschelensis)。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長喙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蜥形綱 Sauropsida
  • :蛇頸龍目 Plesiosauria
  • 亞目:蛇頸龍亞目 Plesiosauroidea
  • :雙臼椎龍科 Polycotylidae
  • :長喙龍屬 Dolichorhynchops
  • 分布區域:晚白堊紀的北美洲
  • 保護狀況:化石
主要特徵,主要種類,奧氏長喙龍,赫歇爾長喙龍,

主要特徵

長喙龍屬是一種短脖蛇頸龍,擁有長長的船槳一樣的腳蹼可以像企鵝一樣划過水面,又長又窄的下巴,身形和海豚差不多大,生有30至40隻單排排列的牙齒,這樣可以咬住獵物而不切斷它,而是將其整隻吞下。身長約12至15英尺,可能擁有光滑的皮膚,它像翅膀一樣的小槳由密實排列的上百條骨頭組成,在陸地上會顯得僵硬笨拙,但在水中可以快速游泳。一般在淺水中捕食魚類,但也能深潛入水找尋獵物,但是它們需要呼吸空氣,因此大部分時間仍然是在水面之上度過的。
長喙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長喙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
長喙龍利用身上那對巨大扁平的翅膀狀前肢,可以很快的遊動。但它們在行動時需要十分小心。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肯尼斯·卡朋特介紹,如果長喙龍下潛過深又上浮過快,很可能會患上一種致命的“減壓病”。

主要種類

奧氏長喙龍

奧氏長喙龍的模式標本(編號KUVP 1300)是在1900年發現,由喬治·史登柏格(George F. Sternberg)發現於堪薩斯州洛根縣的斯莫基希爾河白堊層。史登柏格與父親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 Sternberg)將化石送到堪薩斯大學。化石由H.T. Martin與S.W. Williston處理並架設,並在1902年命名、敘述,名為奧氏長喙龍(D. osborni)。這個化石目前在堪薩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中。在1918年,查爾斯·斯騰伯格發現一個海王龍化石,其胃部區域有個蛇頸龍類化石。在1922年,斯騰伯格簡述這個標本,然後被科學界長期遺忘,直到21世紀才被再度重視、研究。這個海王龍標本目前在華聖頓史密森尼博物館展出中。國家地理頻道在2007年製作的IMAX電影《海中巨怪》(Sea Monsters),即是以這個標本為故事的起點。
長喙龍復原圖長喙龍復原圖
奧氏長喙龍的模式標本(編號KUVP 1300)奧氏長喙龍的模式標本(編號KUVP 1300)
在1926年,斯騰伯格發現第二個奧氏長喙龍的標本,較不完整。斯騰伯格將這個化石拍了照片,然後送到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 MCZ 1064但這個標本要到2004年才由F. R. O'Keefe完整的敘述。
奧氏長喙龍的最完整化石是在50年代早期發現,由Marion Bonner發現於洛根縣。該化石的長度只有約3米。頭骨雖然遭到擠壓變形,但整體狀態良好。該化石先後由斯騰伯格、Orville Bonner所研究。Orville Bonner當時將這個化石歸類於Trinacromerum的一個種。
奧氏長喙龍的化石(編號MCZ 1064 化石)奧氏長喙龍的化石(編號MCZ 1064 化石)
在1997年,懷俄明州皮耳頁岩發現兩個大型雙臼椎龍科化石。在1997年,研究人員將兩個化石歸類於Trinacromerum bonneri。但在1996年,肯尼斯·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研究雙臼椎龍科,提出長喙龍與Trinacromerum是不同的屬。這兩個化石因此改為長喙龍的一個種(D. bonneri),但這個種是否是獨立的種,或是奧氏長喙龍的大型個體,仍在爭議中。
奧氏長喙龍的化石大多出土於莫基希爾河白堊層添加內鏈。在2003年,一個奧氏長喙龍化石被發現於較下層的白堊層,年代屬於康尼亞克階晚期/桑托階。在2005年,堪薩斯州朱厄爾縣的Fort Hays石灰層發現一個奧氏長喙龍化石。

赫歇爾長喙龍

2005年描述了新種赫歇爾長喙龍(D. herschelensis)。化石發現於加拿大薩克其萬省的Bearpaw組地層,這是一個晚白堊紀(晚坎潘階到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化石發現地點接近薩克其萬省西南部的赫歇爾鎮,所以取名為赫歇爾長喙龍。這組地層包含砂岩、泥岩、頁岩,在白堊紀該地為西部內陸海道(Western Interior Seaway)。
長喙龍的骨架 - 華聖頓自然歷史博物館長喙龍的骨架 - 華聖頓自然歷史博物館
赫歇爾長喙龍的模式標本的關節脫落、呈非天然狀態,化石散布於挖掘基地內。頭顱骨、下頜、肋骨、骨盆、與肩胛骨都被挖掘出來,但脊椎並不完整,所以目前並不清楚長喙龍脊椎骨的正確數量。四肢都已失散,附近發現了9個小型指骨,以及少量的四肢骨頭,但不確定它們是否屬於赫歇爾長喙龍。
赫歇爾長喙龍的標本被認為是成年體。赫歇爾長喙龍被認為比奧氏長喙龍還小,有些未成年奧氏長喙龍的樣本比成年的赫歇爾長喙龍還大。假設赫歇爾長喙龍只有少數脊椎骨失散的話,它們身長應為2.5到3米。它們有細長的口鼻部,以及大量的齒槽。然而只有少數銳利牙齒被保存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